五月的英伦,日夜温差在10多度至20多度之间,气候适中,春落花妍。环岛一圈,历时三周,尽心所随,感受英伦之美和英国之独有。
英国之美在乡村
英国是个仅有24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但其交通发达,游览便利。无论自驾还是乘火车,英伦各地的景致都近在咫尺。而且每个景点之间距离不远,大多在一至二小时车程内,偶尔需要驱车三个多小时,特别适合免于舟车之劳的自驾游。我们从伦敦西行到巴斯,然后北上沿牛津、Penrith至爱丁堡,随后穿过苏格兰高地抵Glencoe。再回爱丁堡沿东海岸过约克与剑桥,最后返回伦敦。西部乡村地区的狭窄小路,尽管会车时需互相借道,却风光无限。东部则多为高速公路,一路畅通。一圈下来,走走停停,眼过脑思,算是真正体会了那句名言:“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
英国最具乡村风光的当属科茨沃尔德(Cotsworlds),意为“连绵起伏的山坡上的羊圈”。这是一片位于伍斯特以南,巴斯以北,牛津以西的田园区域。由南至北大约160公里,覆盖周围六个郡的百多个小镇,被誉为“英格兰的心脏”。
科茨沃尔德最著名的村庄是Bibury,Bibury最著名的核心景点是Arlington Row阿灵顿排屋。这排建于1380年队建筑,最初是修道院的羊毛仓库,17世纪后改建成织布工的小屋。如今归国家信托所有。
阿灵顿排屋采用蜂蜜色的侏罗纪石灰石建造,屋顶呈人字形,周围是绿意盎然的草地和盛开的花卉,潺潺的溪水静静流过。在Bibury这样单个的小屋比比皆是,就个体而言,并不起眼,但阿灵顿排屋将十几幢小屋连成一气,并和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呈现出独特的古朴美。相比之下,巴斯市的新月楼则是另一种气势恢宏的建筑景观,尽显宏伟,而阿灵顿排屋则充满自然质朴的魅力。
正是这种意境,使得阿灵顿排屋被印在2010至2015年期间的英国护照上,成为英国乡村美的象征。难怪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对阿灵顿街情有独钟,他试图买下整排小屋,以便一砖一瓦地拆它们并运回美国。
在Chippinq Compden一带,有许多农舍是用茅草覆盖屋顶,那茅草修饰得就像在屋顶上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有茅草顶的房子不但冬暖夏凉,隔音还特别好。这些迷人的茅草屋,配上门前的花园,成为英国乡村的美丽象征,是许多明信片的选择和打卡之地。
英国的田园风光,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一是乡村,以科兹沃尔德为代表的各地村庄。
二是广茅的田野,有种植的草地,养饲的牧场,以及城堡附属的草坪,它们覆盖整个英伦之岛。无论你驱车到哪,随处可见广垠的绿野。而草坪之美当推丘吉尔庄园。它将田园景色、园林和庭院融为一体,显示出卓越超群的风范,是英国园林的经典之作,获赞“自然主义的凡尔赛宫”。1987年,丘吉尔庄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是苏格兰高地的壮丽景象,它是一种放大了的田园风光。这里的山坡没有森林覆盖,而是被厚重的绿色植被所包裹,湖泊与峡谷点缀其中,形成了如《勇敢的心》《哈利波特》等电影中的经典背景。
许多常年居住英国的他乡人,问他对英国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就是英国那种盎然的绿色。英国虽经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除了几个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城市,大部分地区仍保留着田园。特别是英国人认识到城市扩张与乡村守护的矛盾,更注重花园郊区的建设,并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英国有着得天独厚的雨水,湿润的气候不但保证了英国农业生产效率稳居全球第二位,也为英伦大地培育了茂盛的植被,给英国的田园埔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被。一年四季这种绿始终保持着充盈,没有丝毫的枯萎。从飞机上看英国,眼过之处,尽是一片绿色的大地,毫无荒野贫瘠可见,绿色成为英国永恒的主题。
在英国的古典名著和现代影视如《傲慢与偏见》《唐顿庄园》等作品中,英式庄园的华美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大多数人对贵族生活的最初印象。实际上,目前英国仅剩700多个贵族家庭,大多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保留的仅是一个名号。真正在乡村拥有别墅的是无贵族之名而有贵族之实的新兴经济贵族。但贵族有他们的城堡或庄园,富裕阶层有他们的别墅,中低层收入层也拥有随处可见的精致农舍,可谓各有各的韵味。从土地面积看,普通农舍的整个占有地远超富裕阶层的占有地。真正在农村居住的是广大平民阶层。固然他们的住房显出等级,但他们共同拥有英伦这一份乡村的宁静与美丽,这也是英国作为一个国家留给整个国民的精神烙印。难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远在欧洲大陆的英国士兵,他们收到印有英国乡村的明信片激起的思乡之情,远比英国国旗更能鼓舞他们的斗志。
相对于世界上许多自然美景,人们只是匆匆一瞥的过客,有缘来旅游,无缘来此住。即使能够短住风景边,也很少有机会永久生活彼。而英国的乡村之美却是英国人身临其中的居住环境。林语堂曾经讲过一段话“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英国乡村的房子,用美国的水电煤气设备,有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人。”林氏以轻松诙谐的方式予世界各国特点以概括,不可不谓精辟,其对英国乡村的推崇却是真诚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选择了田园诗般的乡村景象作为开篇,正是对这一文化的礼赞。
行文至此,英国前首相斯坦利•鲍德温“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的名言,无疑是道出了英国人深入骨髓的一种生活方式。乡村是英国人的灵魂和血脉,上至贵族王侯,下至平民百姓,水乳交融,以此为生。
英国之谜巨石阵
英国的田园风光闻名于世,但还有一个神秘文化遗产的史前遗迹,展示了史前人类智慧的建造能力,足以在没有古希腊和古罗马那样古迹的情况下,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寻秘。
距伦敦以西120多公里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有一群巨石矗立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这些巨石大部分重约25吨,高约5.5米。有的石高9米和10米,重量超过45吨。这些巨石以直立的方式组成一个圆圈。直径大概30米。圈内则围以直立和平躺的巨石,在外围和内圈直立的巨石上,则有长平扁的巨石作为横梁石躺在两个巨石顶上,或以两条横梁石连接三块直立巨石。
考古学家大致认为,巨石阵大约是公元前4000年—2000年之间建成的,比较肯定的结论是巨石阵的大部分石头主要来自于25公里外的West Woods,有的产自于几百公里之外的威尔士。巨石阵的排列令人震撼,其视觉冲击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格外突出。
在英国,类似的巨石圈并不罕见。Penrith东北部的Little Salkeld附近有一处名为“长梅格与她的女儿们”的石圈,高度仅为2米,与巨石阵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美感都远远不及。然而,这里却流传着关于石头化身为女巫的传说,为这个石圈增添了神秘色彩。
相比古埃及的金字塔,巨石阵以其单独矗立的巨大石块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金字塔虽巍峨,但近观时石块形体不显,更多依赖其宏大的建筑和数字奥秘。而巨石阵的魅力则在于其每块石头的独特存在,远观为奇,近观更令人赞叹。
巨石阵的奇妙还在于其主轴线与太阳的位置相对应,夏至日时,站在主轴线上可以目睹日出,而冬至日则与日落相连。波士顿天文学家霍金斯通过计算机测定,巨石阵的排列可能与太阳与月亮在天空运行的位置有关。如果确如霍金斯所言,那石阵建造者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造诣,将堪比哥白尼甚至牛顿。
关于巨石阵的建造目的,学者们有不同的猜测,有的认为是天文观测站,有的认为是宗教祭祀场所。而周围未曾发现长期居住的痕迹,似乎也暗示了它作为特定时节聚会场所的可能性。
2024年8月,英国的一项最新考古研究推翻了以往的理论,认为(巨石的来源地更加多样,甚至来自225公里外的区域。这项研究还指出,当时人们可能使用木制雪橇搬运巨石,而非车轮。)删?巨石阵或象征着当地民族、苏格兰北方民族和新一批欧洲移民不同民族的联盟,成为一个政治和文化交汇的象征。
巨石阵,穿越时空的见证。尽管科学不断进步,巨石阵的谜题依然未解,千年之前的创造者为何建造这个宏伟的石阵,仍然激发着无尽的猜想。
英国之最唯人文
除了秀丽的自然景观,英伦大地还因其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其集大成者是伦敦风采。从伦敦塔到大本钟,由白金汉宫至威斯敏斯特宫,林林总总的景点无不充满英国历史和文化、传统与创新的交汇。这座世界著名城市始终吸引着无数游客川流不息,这也是游客访英的最主要目的。然而,英国文化遗产不仅在这些物化的旅游景点,而是是它对现代文明的贡献。
说起对现代文明的影响,尽管就总体而言,20世纪至今,美国仍为首当屈指的国家,但在现代文明的形成过程中,英国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关键基础。它集中表现在自由思想、宪政制度、保护私有产权的商业文明和现代科学四个方面。其中,建立宪政,对权力加以限制尤其今人叫绝。
1215年,英国颁布《大宪章》,王权受到限制,要求国王不得随意剥夺贵族和普通人民的财产、自由或生命。要求政府的行动必须依据法律,而非个人意志。《大宪章》对贵族和普通人的保护,为后来法制传统奠定了基础。
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国王被推翻,继位国王威廉三世被进一步限制王权。除了规定国王在许多事务中的无权干涉,还把治国的主权明确归为议会。光荣革命成为一场几乎没有大规模战斗和暴力的革命。从此,英国开始走向君主立宪制。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英国《大宪章》特别是光荣革命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将英国光荣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作比较。
历史学家们在分析法国大革命的激进与英国光荣革命的保守时,总是强调法国大革命的激烈是因为法国大革命面临的经济困境和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似乎正因为如此,法国大革命的激烈程度是情有可原的。孰不知,当英国贵族在和王权的矛盾已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时,仅是由于国王詹姆斯二世得子后而引起的传位会威胁到贵族们的新教主导地位,就毅然发起挑战,限制王权,才防止了社会矛盾激化时的失控局面。
另外,历史上涉及社会制度的政权变更,不是由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就是维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两者之间很难找到共同点。而光荣革命的意义恰恰在于在维持旧制度的名号下,将之虚位和荣誉化,取而代之于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新制度,以旧制度之名行新制度之实,变君主制为君主立宪制。光荣革命完全显出英国人防止权力滥用的主动性和政治手段的策略性,它成功避免了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恐怖和整个社会动乱为代价。光荣革命的非流血社会转型,显示了改良远比革命更能为整个社会所接受,成为世界历史中的一座里程碑。
今天,我们寻觅这段历史的踪迹,《大宪章》在拉尼米德有座纪念碑,在英国前最高院内有座雕像,并刻有《大宪章》的文字。在林肯大教堂和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各自保留着《大宪章》的原始副本。
光荣革命的纪念物并不多,除了伦敦市中心有一些纪念场所,有些纪念铭文和雕塑外,最引人注目的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地威斯敏斯特宫。白金汉宫等一些王室宫殿也曾因为詹姆斯二世及威廉三世和玛丽三世的王位更迭而和光荣革命有关。
如今,人们游览王室宫殿和威斯敏斯特宫,往往记住的是现代王宫的居住地和议会所在地,而不曾知晓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光荣革命。毕竟在英国王室历史的更迭中,光荣革命只是一个片段。不像美国专门建的华盛顿碑和林肯纪念堂,人们到此就是参拜华盛顿和林肯,自然会对华盛顿和林肯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带着刻有光荣革命印记的历史眼光看英国的皇家建筑,你可以同时发现,华丽、宏伟的宫殿,虽然传递出过去的权威感,但也象征着一个王权逐渐被削弱的历史,它是一部辉煌与衰落并存的历史叙述。白金汉宫门前虽然人头攒攒,也仅是聚焦一种仪式性的观赏表演。温莎城堡内游客川流不息,昔日的家具和摆设,成为一种“荣耀已成过去”的提醒。
英国人将英国王室保留为一种象征意义,不仅提供了人们对仪式感的满足,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八卦消遣。从心理学层次看,英国王室的存在更是对英国作为一种国家的认同和凝聚力,是一种精神上的无价之宝。更重要的是它无时不刻地昭示人们,王室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宪政对它的制约,宪政民主才是真正使英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因素。
英国作为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在限制王权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议会政治。这种议会政治在治理国家的同时,更练就了一整套如何识别各派政治力量并与之相处的本领。当这种政治管理的谋略转向对外关系时,相对于当时欧洲各国大多还处于君主制模式下,马上表现出一种高超的本领。所以,几百年来面对欧洲大陆各国此消彼长的争雄,发而成就了英国立于不败之地的纵横捭阖。难怪欧美学术界赞誉的土耳其国父凯末尔临终前告诫后辈,外事不决问英国,因为英国人擅长做选择题。
如果说英国在二次大战前,面对欧洲各国是以如何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做选择,那二次大战后,英国则是将国家利益和价值观相结合,更多时是以价值观做选择。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摩擦日趋增大,但和平尚未退潮,远未形成势不两立的情况下,用铁幕划分了两大阵营,揭开冷战序幕,开启战后新格局。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总统布什犹豫不决,一方面谴责伊拉克的入侵,一方面又矢口否认美国将军事干预。相反,撒切尔夫人不但冻结全部伊拉克在英资产,还直接派了三艘军舰驶向波斯湾待命。紧接着,撒切尔夫人直飞华府,劈头告诫布什绝不能对伊拉克采取绥靖,促成布什挥师伊拉克。
2022年2月,俄罗斯突袭乌克兰,美、德、法等大国都认为乌克兰顶不住,纷纷建议泽连斯基撤往国外,在波兰建立流亡政府。又是英国首相约翰逊电泽连斯基“挺住,援助马上就到”。在英国的带动下,西方各国纷纷转变态度,组成了援乌大军。
马基雅维利曾说过一句话,”君主必须像狮子一样勇猛,像狐狸一样狡猾”,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力的衰退,已逐渐失去了狮子的勇猛,但仍保留着狐狸的智慧,有着狐狸的谋略。尽管目前英国在国际事务中常常显出力不从心的遗憾,但英国人的谋略依然是值得称赞的一种借鉴。
纵观历史,如同有些历史评论员所说,虽然英国已让位世界霸主于美国,但英国是唯一能够不时引领美国方向的国家, 因为英国做对了历史上所有的选择题。
英伦之美,世人皆知,英国擅有,引人深思。
12.2024
本文由看新闻网原创、编译或首发,并保留版权。转载必须保持文本完整,声明文章出自看新闻网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