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日:中美对话

二大爷
2022-03-20
image
拜登与习近平(图片来源:MANDEL NGAN/AFP via Getty Images)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中美双方高层今晨就俄乌局势展开了视频对话,随后各自发表了公报。两份公报很重要,所以我要全文引用。

新华社公报中,中方的立场是:“乌克兰局势发展到这个地步,是中方不愿看到的。中方历来主张和平,反对战争,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我们向来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独立自主作出判断,倡导维护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按照联合国宪章办事,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这些大的原则是中方处理乌克兰危机的立足点。中方已经提出了关于乌克兰人道主义局势的六点倡议,愿向乌克兰和受影响的其他国家进一步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各方应该共同支持俄乌对话谈判,谈出结果、谈出和平。美国和北约也应该同俄罗斯开展对话,解开乌克兰危机的背后症结,化解俄乌双方的安全忧虑。”

白宫随后也发布了公报,全文如下:“小约瑟夫·R·拜登总统今天……通话。这次交谈聚焦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无端入侵。拜登总统说明了美国与我们的盟友和伙伴对这场危机的看法,拜登总统详述了我们为防止入侵及随后应对入侵而做出的努力,包括对俄罗斯施加代价。他阐述了假如中国在俄罗斯继续对乌克兰城市和平民进行残暴攻击之际向俄罗斯提供实质支持会带来的影响和后果。总统强调他支持外交解决危机。两位领导人还就维持沟通渠道畅通以管控两国之间的竞争的重要性取得共识,总统重申美国的台湾政策没有改变,并强调美国继续反对对现状的任何单方面改变。两位领导人责成他们的团队在今后的关键时期内对今天的交谈进行跟进。”

读完双方的公报,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那就是双方对自己关心的重点和目前的立场进行了充分的表述,但显然并未有明显的共识。中方的核心关切是:“台湾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两国关系造成颠覆性影响”;而美方的核心关切是:“向俄罗斯提供实质支持会带来的影响和后果”。显然讨论的焦点并不一致。中美在这场战争中的分歧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弥合,很可能要取决于战事的进展。某种程度上,这是自中美贸易战以来,最难得的一个拉近中美关系的机会,但最终是拉近还是走得更远,现在无法下定论。

中美双方的态度,可以说对目前的俄国性命攸关。俄国显然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接受RT电视台专访的时候说,俄国现在可以指望的只有自己和剩下的盟友,对于西方不再抱有幻想。西方的压力前所未有,制裁我们已经习惯,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拉夫罗夫同志这掷地有声的话说给谁听不知道,但是事态的发展似乎并没有这般强硬。昨天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动向是,土耳其作为和事佬,收到了来自俄方的停战新要求。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发言人卡林,对媒体透露了要点。相对于之前的谈判要求,这些新条件已经大幅度降低,主要包括:乌克兰保持中立,不能加入北约,保留俄语教育,同意放弃乌东及克里米亚。

这个要求可能在俄方看来已经是让步了,但是显然,根本没有达成一致的可能。乌克兰保持中立和不加入北约、甚至保留俄语教育这也许能谈,但是割土这一条,那纯属做梦,别说现在战况有利于乌方,就算是不利,也没人敢答应这一条。目前最现实的停火条件,应该是退回开战前的实控线,就这个其实都不能保证乌克兰会让步。因为战争走到这一步,乌克兰已经明显表现出要顺势拿回失去领土的势头,战场上有希望拿回来的东西,断然不会在谈判桌上放弃。

之所以这么说,是这两天的战况明显在朝越来越不利于俄军的态势发展。昨天有消息传出,由于所部遭受巨大损失,丁丁同志的亲信,俄国民警卫队副司令加夫里洛夫(Gavrilov)被解职。根据美国五角大楼和英国军事情报部门相继发布的报告,由于开战以来一直没有取得制空权,俄军的后勤问题在乌军持续不断的伏击下已经极为严峻,一线部队大面积陷入物资困乏,被迫冻结进攻的状态,不仅燃料、食品和弹药供给不足,士气也极为低落。昨日有乌克兰民众拍到俄军两支部队在后方为了争夺补给,居然大打出手,干起了群架。打仗不行,抢粮不能再落后啊。

被围困了三周的东部重镇哈尔科夫,俄军已经放弃了巷战,将大部队调往基辅,转而保留部分军队对哈尔科夫进行围困和炮击,事实上就是拿不下了。BBC记者深入哈尔科夫采访守城的乌军第22营,可以看出,乌军在战场情报方面占据先机,机动性很强,几乎是寸土必争,俄军甚至无法入城。哈尔科夫这个埋葬过苏德双方几十万士兵的“战争坟场”确实是名不虚传,有些历史的邪你不能不信。另一个曾经危在旦夕的重镇马里乌波尔,俄军久攻不下,疲态尽显。乌军抓住机会,发动反攻准备解围,担任攻坚任务的就是国际志愿军中的白俄罗斯营。这个营的部队发布了一段视频,士气旺盛。看来对俄军又是一场恶战。

乌克兰昨天再一次向国际红十字会发出请求,要求他们敦促俄国人把战死的俄军士兵尸体收走。说实话,我是很不理解俄国人这种对待阵亡士兵的态度——如此漠视自己横尸疆场的子弟,那接下来的人还怎么打仗?看着同袍的尸体就摆在那里,是谁心里不打个颤?不过想想俄国人的传统,倒也是不出奇。他们要是在乎人命,这仗早就不打了。

相比之下,乌克兰人对于自己人的照顾就好得太多了。昨天泽连斯基专门去医院看望了一个16岁的小姑娘Katya。这个小姑娘和家人一起从Vorzel撤退过程中,遭遇俄军袭击,Katya为了保护自己8岁的弟弟Igor,用身体为弟弟挡住了子弹,所幸未伤及要害。虽然她不是军人,但是这种行为和军人的英勇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样的姑娘,是配得上总统的鲜花的。昨天还有一个五年级的乌克兰小男孩,离家出走要参军,大兵们接待了他,合影后把他送回了妈妈那里——将来你有的是机会保卫妈妈啊。

从这些小细节可以看出,俄军想要靠攻击平民来达到威慑的目的,除了让乌克兰人更加团结和英勇,不会有别的效果。根据俄罗斯国营电视和广播公司 GTRK的报道,昨天俄军第 331 近卫空降团指挥官谢尔盖苏哈列夫上校被乌军击毙。再这么打下去,俄军的将校怕是不够用啊。

昨天还有一段视频让人很感动。西班牙有一群出租车司机,组团开车40个小时,横穿欧洲,一直开到波兰和乌克兰边界,把乌克兰难民接回西班牙。这种最平凡又最伟大的人性展示,对于很多信奉丛林逻辑的国人而言,不仅是做不到的问题,而是根本理解不了。

在今天文章的最后,我来谈谈大家最关心的核威慑的问题。那就是在极端情况下,会不会走到核战争那一步?

首先要说明,核武器这个东西不是放在家里就有了威慑,它需要承载工具才能达到打击敌人的目的,也就是必须有远程战略轰炸机、远程的弹道导弹和战略核潜艇。而这三样东西,其技术含量并不比核弹本身差多少。在这场战争中,对于俄军飞机和导弹的真实水平,我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有数。而关于俄军战略核潜艇,我曾经讲过一段真实的历史,不介意再说一次。

1969年,美帝中情局脑洞大开,决定秘密打捞一艘因为意外出事沉没的苏俄核潜艇K-129,代号“亚速尔项目”。美帝以私人公司打着海洋勘探的旗号,耗资8亿美刀,耗时6年,最终打捞起了半截K-129。这个故事最让人震惊的不是美国人天衣无缝的计划,而是美帝在分析K-129的时候发现,这艘代表苏军最先进技术的潜艇,完全是粗制滥造、盲目赶工的不合格产品。最突出的例证就是这艘潜艇居然连最基本的艇身平衡都做不到,在舰尾处,为了做补救,苏联人放了很多铅锭,以此保持艇身的平衡。这也是这艘潜艇失事后迅速沉没的原因。

核潜艇是一个核大国最后的核威慑力量,而上世纪60年代末算是苏俄经济和军事都最为鼎盛时期,其技术水平也就这样。那么,今天的俄国人,会比那个时候更好吗?

俄乌战争的实况已经回答了一切。所以我对核战争的判断是,丁丁确实有这个心,也可能有这个胆,但是却没有这个能力。他能听到的回答只能是:陛下,臣妾做不到啊……

(全文转自作者脸书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