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日至10日,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将被陆续放出。在看到名单之前,很多人都在猜测获奖的人选,有媒体整理了今年备受外界看好、有望得奖的华人科学家的名单。
10月3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出炉,10月6日,诺贝尔文学奖公布获奖者,10月7日公布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名单。在此之前《第一财经》、《自由时报》等媒体整理多位被外界看好,有望得奖的华人科学家的资料,猜测他们能否获得诺贝尔奖。
卢煜明
卢煜明教授是中大医学院副院长,被誉为“最接近诺贝奖的港人”。日前,卢煜明获得拉斯克奖,这在医学界是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被视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卢煜明花费20年心血研究出无创基因产前诊断测试(T21),这是一种使用孕妇血浆检测胎儿DNA的无创检测的方法,令孕妇进行检测胎儿是否患上唐氏综合症时,毋须面对流产风险的“入侵式”产前检查。目前,每年有数百万人使用这种检测方法。
李文渝
李文渝是宾夕凡尼亚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2022年9月,李文渝获得英国调查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引文桂冠奖(Clarivate Citation Laureate)”的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6年,李文渝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首次发现一种被称为TDP43蛋白聚集在额颞叶痴呆(FTLD)和渐冻症(ALS)中的作用,该文被引用超过4,000次。李文渝因此获得2020年度科学突破奖。
李文渝还获得英国调查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引文桂冠奖(Clarivate Citation Laureate)”的生理学或医学奖。
不过,《第一财经》引述一位从事基础研究的中国科研人员表示,诺贝尔奖评选一方面是要看是否有理论的突破或者是划时代技术方面的革新,如果仅仅是论文引用次数多,而缺乏重要的原创,那么获奖的可能性也不大。
鲍哲南
鲍哲南史丹佛大学的一位女科学家,她开创有机和聚合物电子材料的新型仿生应用,包括柔性“电子皮肤”。这种技术有望在未来与人的神经系统联络在一起,制造出一种和人类皮肤功能类似的人造皮肤。
鲍哲南曾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翁启惠
台湾前中研院院长、美国Scripps研究院讲座教授翁启惠被日本化学领域学术新闻最大网站“Chem-Station”列为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人选。
报导称,翁启惠是全世界第1位成功以酵素技术大量合成复杂多糖物(多糖及糖胜肽)的科学家,他的发明被医界用来开发治疗心脏病、中风及各种发炎疾病的新药,也是首位发展多糖分子自动化化学合成的科学家。
翁启惠发明的“程序化一锅式酵素反应”,为癌症研究、细菌及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带来疫苗研发与治疗的新机会,开发糖分子相关的糖蛋白、广效流感疫苗、广效COVID-19疫苗、糖芯片。
2014年,翁启惠就获得被公认是诺贝尔奖前哨战的沃尔夫奖的肯定,是获得该奖项的台湾第1人。
2021年,翁启惠获得威尔许奖肯定,是台湾第1位获得该奖的肯定者。
2022年,翁启惠陆续获得化学先驱奖、四面体有机合成创新奖(Tetrahedron Prize for Creativity in Organic Synthesis)。
获得过诺贝尔奖的12位华人
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华人共有12位,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钱永健、高锟、莫言、屠呦呦、及刘晓波。
最近的一位获奖者的华人科学家是屠呦呦,她使用青蒿素对抗疟疾取得重大成就,从而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奖。
本文由看新闻网原创、编译或首发,并保留版权。转载必须保持文本完整,声明文章出自看新闻网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