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水肿的靳三针针灸疗法

Jimmy Zhu靳三针
2020-12-07  更新: 2021-05-14
image
图为示意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不少乳腺癌患者手术后都会有类似的痛苦经验: 患侧的上肢疼痛、水肿,有的人甚至连手都抬不起来,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淋巴水肿(Lymphedema)引起的。淋巴水肿造成的因素不外乎是局部淋巴系统受到手术破坏,或淋巴结被堵塞,于是出现淋巴水肿。 这类病患发病之初先是感到患侧不时有胀痛感,其胀痛感很特别,就像是一条线般,由指端往上延伸;随著时间增加,患肢逐渐的加粗,若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局部发炎、感染,组织逐渐纤维化,末期甚至会形成类似象皮腿粗厚深色的肢体。

西医对淋巴水肿的发病原因了解充分,但是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原则,大都是给予抗生素、止痛剂,并嘱咐患者常将患肢抬高,做患肢爬墙运动。无论医者、病患、家属,都只能眼睁睁静待时间过去,饱受煎熬,存著“侥幸”的心理,期盼一丁点儿的进步。

许多中医针灸医生在治疗淋巴水肿时,错误的在患侧取穴,而忽视“治病必求其本”的取穴理法,不但没有疗效,还可能扎断神经,危及病人健康。根据现代西医学,大脑为左右两半球所合成,左脑与右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右脑与左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因此,中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载:“巨刺者, 左取右, 右取左”, “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左病取右, 右病取左”, 意思是一侧肢体有病, 必须选取另一侧经穴进行治疗, 才能激活患者的经络系统,使闭塞的淋巴管再通,刺激横纹肌收缩,使处于肌肉组织间的淋巴管因收缩挤压作用,瓣膜重新打开,滞留的淋巴液逐渐开始流动,从而促进淋巴回流,消除肿胀, 从根本上解除病人的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属中医学“水肿”、“脉痹”等范畴。有关水肿、脉痹等疾病的针灸治疗早见于西晋针灸学家皇甫谧之《针灸甲乙经》、唐朝医学家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宋朝针灸学家王执中之《针灸资生经》、明朝医学家高武之《医学纲目》等著作。中医学认为,手术后患肢淋巴水肿是由于上肢局部经络和脉络受阻, 气血运行不畅,水液停滞所致,其发病机理与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关系密切。 因手术中创伤、损伤脉络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同时,手术必定耗伤正气, 致正气亏虚, 脾失健运, 水湿停留溢于肌肤,引起患肢水肿。

靳三针疗法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靳瑞,集中医经典理论和历代针灸医家临床经验之精华,所创立的岭南针灸学派,也是当今理论最成熟的针灸学派。所谓的“靳三针”是指:(1)治疗某些疾病的三个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2)某些病症针灸三次即可控制症状。靳三针现已因为其神速的针灸疗效而蜚声海内外,该疗法进入了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国家级中医继续教育项目,在全国中医院推广使用,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靳三针针对不同疾病已有四十多组配穴,治疗上肢淋巴水肿的配穴由手三针(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肩三针(肩髎穴、肩前穴、肩贞穴),上肢挛三针(极泉穴、尺泽穴、内关穴),颞三针(耳尖直上2寸,其前后各1寸)以及配合每位病患的差异来局部取穴治疗。常规消毒后,颞三针取病侧,手三针、肩三针、上肢挛三针选取另一侧经穴进行治疗,以肢体有抽动感和手指末端有麻木感为度,留针 30分钟。

此外,淋巴水肿也可采用“针药齐施”之综合疗法,治疗效果更为明显与迅速。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 水渍妄行”,脾虚湿盛是水肿的根本原因,故淋巴水肿所出现的肿胀情况可用“健脾利水”的方法治疗。药方可用防己黄芪汤, 方中防己、黄芪为君药,防己可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合用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得正气得以扶正,水湿得以去除。

经过四十多年的临床,靳三针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经实践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可以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网页考证)。先前接受中医、西医治疗无效的淋巴水肿患者,可以采用在反复临床实践中,疗效明显的靳三针针灸疗法。

本文由中医内科专科 Jimmy Zhu医生供稿

手机预约谘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彭丽媛会成为第二个江青吗?

自由亚洲电台  2024-03-29

浏览最多

彭帅被删微博全文

米兰  2021-11-04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