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一亿四小菜一碟” 中共国师李毅雷人言论惹争议

米兰
2023-06-20
image
李毅曾被指学术造假,他持观光签证到台湾,准备公开演讲,结果被驱逐出境。(图片取自不礼貌乡民团脸书)

中国知名“战狼和武统派学者”李毅,5月底在他的Youtube频道“李毅看世界”中再发狂言,他说:

“美国打内战的时候是3,000万人……

打了三年,在战场上打死73万人。

把平民伤亡算上应该是300万,美国一个3,000万人的国家……

为了统一祖国死了300万,

打死1/10的人,以这个比例看,我们中国现在大陆加台湾14亿人,我们说如果死1亿4的话,这是个常态,跟美国一样而已,一点都不多。”

他认为,如果因为统一台湾省,中国死了1亿4,这在人类历史上根本是小菜一碟,等同于美国内战而已,

其言论转发到墙内后,大陆网友评论说,中共豢养学者为奉迎习近平的“武统梦”,为了捞金,失去良知毫无底线,他们呼吁美国,严查中共代理人纳粹言论。

这种强硬立场无疑在广大网友中引发了激烈反应。众多网友批评李毅及其同行,中共高层及其家人,要是“墙内的韭菜”们不把这些战争贩子处以极刑,真的是对不起自己。他们甚至建议这些人上前线,亲自体验战争的恐怖。

李毅是一位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和评论员,他的学术之路起始于北京大学,随后在美国进一步深造,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时在国内的大学任职,在台湾问题上,李毅的立场极其强硬,坚决主张中国采取武力统一台湾。

一名网友甚至直接指出,李毅的言论与毛泽东的观点如出一辙,可以看作是毛泽东的”好学生”。美媒《国家利益》17年7月17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这个持核武的领导人比金正恩更令人畏惧”的文章。文章称,自从毛泽东掌权后,就对核武战争持无所谓的态度。毛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对核武的看法。

毛泽东早在中国拥核前就多次强调要打核战争。1955年,毛在会见苏联代表时曾说:“世界大战并不可怕。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出来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出来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爆发,就可以实现世界大同。”“第三次世界大战应该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在中国打。”

据《毛泽东选集/内部》揭秘,1955年,毛泽东在一次中共高层内部会议上强调要打核战争,并要在中国打。“我建议苏联假装坐观,由我来带领中国人民把美国军队吸引到中国战场,我们同美国军队打常规战。战争扩大滚雪球,然后我们假装败退,逐步把美国军队引入中国内地,使美国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从而迫使美国向中国战场投入主力军队。”“当美国将主力军队投入中国战场后,请苏联向中国战场突然投射原子弹,将美国主力军队一举歼灭在中国的战场上。”

毛还说:“这样的一场世界大战中国可能会死掉4亿人口。但是中国用三分之二人口的牺牲,却换来一个大同世界还是值得的。”

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那时美国还没有,社会主义国家自诩实力已经超过美国。但中苏就下一步政策发生分歧,赫鲁晓夫认为,更应该坚持与西方国家的和平共处原则,但毛泽东的想法恰相反。毛泽东11月在演说中称,“既然苏联的力量这么强大,还和美国谈什么?大不了就是核战争,核战争有什么了不起,全世界27亿人,死一半还剩一半,中国6亿人,死一半还剩3亿,谁怕谁?”

毛泽东此话一出,全场鸦雀无声,毛泽东关于核武器这番话吓倒了一片人。不仅让许多国家开始对与中国的关系产生疑虑,甚至还间接引发了后来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排华行动。当时中苏刚刚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向中国提供核武器,但是后来切断援助,也是担心毛泽东不在乎核战争的态度。

时事评论员高天韵称,毛泽东的话,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漠视。所有的共产党政权都是以暴力来统治,以谎言来欺骗。体现在统治者的统治手段上就是漠视生命。

这个观点在李毅的评论中也得到了体现。他还列举了中美台海之战可能导致的核战争前景,他说,大陆方面的立场很清楚:愿意牺牲西安以东的500个城市,美国可能需要牺牲50个城市。他对武统台湾的强硬态度和对牺牲大量人民生命的漠视,与毛泽东的观念如出一辙,将他看作毛的“学生”并非毫无道理。 

然而,我们需要回到这个问题:在未来十年,世界大战是否真的会在中美两国之间爆发?实际上,中共自身也明白,武统不能搞的太厉害,否则会失去人心。但现在的问题是,在美日欧的压力下,如果要和平统一,大陆可能不得不让步。在拜登和习近平最后的一次电话会谈中,大陆的会议纪要中出现了一句话:“中国不挑战美国霸权”,这与1949年以来中国领导人一贯的反霸权主张有所不同,可看作是让步的表现。

而美军方面,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美军的战斗意志之坚决,他们的威慑力和执行力令人敬畏。期望他们会轻易地从战略重要的第一岛链撤退,似乎并不现实。相反,更可能的情景是,在西太平洋的浩渺海域上,美国和中国可能会开始一场剧烈的角逐。

在过去的一两年中,拜登总统已经四次向全世界宣布美国一定会在台海危机中出兵,最后一次是在东京,面对400名外国记者。美国是一个行事严谨的国家,既然总统已经四次向全世界宣誓,如果中国敢于侵略,美国必然出兵台海,这就是真话。美国的各军种陆海空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都在遵照总统的指示,全力准备应对台海的冲突。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战斗。目前来看,这确实有些困难。因为自1996年台海危机以来,中共就全力以赴准备武统台湾,他们利用了美俄之间的《中导条约》,在美国和俄罗斯都没有发展中程导弹的情况下,中共发展了数量是美军的10倍的中程导弹,包括地对舰,地对空,空对舰和空对空各种型号。

中共发展中程导弹的程度,可以通过回顾过去十年的美国参议院安全听证会来理解。十年前,美国海空军将领表示,如果台湾海峡爆发战争,美国航母无法进入台湾东部300海里范围,这个距离逐步增加到500海里,然后增加到800海里,然后更远,达到1500海里。令人震惊的是,今年美国将领在参议院听证会上表示,美国的航母舰队甚至无法进入台湾东部2200海里的范围。这意味着,强大的美国海军已经无法参与台湾海峡的战争。大陆拥有大量地对空中程导弹,使得美国强大的空军现在无法直接出现在台湾海峡。

考虑到这个情况,有两个可能的场景。第一种是,如果中国在明年内对台湾进行武统,美国的航母将不得不在2200海里外,并且在中程导弹短缺的情况下,美国的特种部队的8000人将必须登陆台湾,并与台湾居民一起进行街头战斗。今年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最大规模美国海军陆战队特种部队在台北的首次大规模演习。这些被派往台湾的200名美军人员,都是在研究了俄乌战争经验后,去训练台湾军队进行城市战斗的。他们以30人为一队,将台湾军队全面转变为城市战斗队,准备在台北、台中和台南进行城市战斗。训练已经进行了大约两个月。

第二种情景是业内人士更为关注的,如果中国在2024年到2027年期间对台湾进行武统,不能参战的美国航母舰队,可以使用中程导弹参战,也就是说从驻日本的美军基地,驻韩国的美军基地,从关岛,甚至从夏威夷,以及从2200海里外的航母舰队上发射中程导弹。这在美国众议院公开的兵棋推演中得到了展示。如果美国以这种方式参战,那么中国的300多艘军舰中,有80艘可能被击沉。但是,仍然可以在三天内至少有8万人登陆台湾。

对中国来说,损失将会惨重。2400个指挥、通信和后勤的重要目标,以及中国的核电站、油库、机场、高铁站,甚至三峡大坝都可能被打掉,可能会导致2亿人的生命损失。按照中国的表态,他们将在三小时内摧毁在冲绳的美军基地和韩国的美军基地

当前,美日欧正在准备生产大量的中程导弹,只要给它们5年的时间,美日欧生产的中程导弹可以基本上平衡中国的中程导弹优势,中国攻打台湾的窗口只有5年。5年后,中国可能都无法攻打台湾。

美国已经拨款生产各种类型的中程飞弹,并开始在日本东南诸岛部署,日本已经开始建设20个巨型中程导弹基地,今年就已经购买了500个中程导弹。

因此,对台湾进行直接军事行动的代价是巨大的。中国军方显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们当前的策略集中在将美军从第一岛链中赶出去。只有这样,中国攻打台湾的过程才不会拖得太长。

我们观察到,中国军队正开始运用一些非常规战术,包括一些看似非专业的挑衅行动。这些行动可能得到了中国军方高层的默许,作为对美国的一种反抗方式。我们预期,未来中国的战斗机飞行员和军舰舰长可能会更频繁地进行此类行为。然而,这种公然的挑衅行动只会激起其他国家更多的反感和警戒,进一步孤立中国。

中国军队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军力的分布问题。比如,中国南部战区的海空军在南海对抗美军时显得处于下风。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歼-16在近海地区活动能力强,但无法覆盖南沙群岛。

东部战区在维护台海的同时还要关注东海,其资源和注意力被分散过度。北部战区的北海舰队虽曾多次绕行日本,但面对日本海上自卫队和强大的美军第七舰队,他们显然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加上北部战区的空军对日本空中自卫队的实力差距明显,大部分战机的航程也无法飞抵日本。

如果中国攻击冲绳,中国的战舰将无法通过韩日间的对马海峡,也无法穿越宫古海峡。如果中国北海舰队被封锁,东部战区的海军无法独立应对台海登陆战,更不用说对抗美军的反击了。

最关键的是,如果真的爆发冲突,鉴于中美两国都是核武器大国,可能引发的不仅是局部冲突,而是全球性的大规模战争。这是全世界都不想看到的场景。

尽管双方在军事演习等方面都在进行相互施压,但实际上都并不期望真的发生冲突。中共正在等待2024年的台湾大选和美国大选结果。而美国则在战略对抗中,美国找到了中国经济的弱点,比如在高科技芯片领域进行技术制裁,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中国国内的社会动荡反映出其经济压力,这已经让中国社会的稳定性接近临界点。在这样的经济危机下,中共内部矛盾升级,可能引发内部权力斗争,进一步削弱其在对外冲突中的立场。

猜你喜欢

琼瑶笔下的“中国人”

馮睎乾十三維度  2024-12-21

编辑推荐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