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孩子的笔尖,不如盯着老人的脚尖

李新玲
2022-09-01
image
网络图片

有一支笔,在这个暑假出了名。海南一所高中一个班级50多名同学,“被”老师发了一支点阵笔,笔头旁边的摄像头能捕捉特殊纸张上的笔记,将笔记实时传送,什么时候写,写了什么,老师都一清二楚。暑假作业必须用这支笔来写,发的时候是免费的,用坏了,得赔偿799元。

据网友统计对比,这种笔不算是创新, 此前有“马良笔”“智能纸笔”“智能笔”……名字不同,功能类似,都是盯着中小学生的笔尖。盯着学生笔尖的产品也不是只有笔,之前有各种“神灯”,这些台灯都长着“眼睛”,通过带有识别功能的摄像头,能让不在身边的父母看出小朋友哪个字写错了;有的台灯还能自动阅读,把书放在灯下,台灯就会自己读出来。功能更强大的是头盔,眼睛有没有看着老师,上课有没有走神,它都知道。万变不离其宗,这些产品都想把小朋友上课、写字、阅读时的情况记录下来。现在可好了,假期也发笔,有同学悲愤吐槽“想在假期最后几天创造奇迹”完成作业是不可能的了。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不断+东西,大到交通、农业工业、金融、医疗等领域,小到一盏灯一支笔一张纸。知道家长舍得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产品就不断出现。因为“双减”,一些教育类公司从此前的培训,转向硬件开发。技术助力教育无可厚非,但认字、阅读这种认知基础行为,还是靠小孩自觉完成,大家适当引导助其产生求知兴趣,这是人的成长规律。

有人将影响儿童大脑发育的、破坏儿童学习兴趣的、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称为“伪教育”。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讲这一个道理也就够了。回想自己的童年,哪个愿意被家长和老师死死盯着,蹲“无形的监狱”。即将成年的高中生,何时写作业、如何写作业、怎么写的,都被老师记录下来,他们未来又有多大的勇气去创新突破?这些都让人打出串串问号。

此外,依照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的信息被列为敏感个人信息。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试问那些公司对收集和处理信息有严格的规定吗,对获得的数据有严密的保护措施吗?

法律规则、伦理道德、科技向善,随着技术的增速发展,相关内容近几年已经讨论很多,但是边界和内涵依旧不清晰。科技不向善,谁来规范、制止、处理?

技术俨然成为社会发展的“背景”,科技思维也日渐成为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路径依赖,甚至侵入了人类的情感领域。技术决定论往往占上风,注重即时效果,追求因果分明。技术与资本嫁接,追求流量、获利最大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享受技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时时被困扰。闲聊说要参加同事婚礼,手机上的短视频平台就会推送各种婚礼视频;买了个空气炸锅,各色工具、菜谱相关视频一下子就冒了出来;提到郊外野餐,帐篷、野外炊具一准出现。

8月中旬,四川彭州山洪造成4死9伤,这个不向游客开放的山沟,是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不断推广的网红打卡地。一位从事算法研究的科研人员,在得知这一因果后,非常受震动。他知道研究成果用于给用户推送内容,增加用户使用粘性,会用到用户隐私,自己工作之外很少用社交软件。“彭州山洪”事件后,这位研究者决定换个思路。

其实,做些这些笔、灯,打孩子的主意的商家也可以换个思路,不如关注老人和那些身体障碍者的需求。

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4.2%。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以上人口的占比超过7%即为“老龄化社会”,14%以上为“老龄社会”,超过20%为“超老龄社会”。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还在提速,预计到2030年,我国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5岁,进入超老龄社会。

现在,独居老人增多,他们遇到特殊情况或身体突发意外时需要帮助。除了心率、血压这些指标,紧急呼救、步伐对称性监测、外出时防走失,这些都是可穿戴设备“盯着”脚尖可以实现的。半失能、失能老人以及处于恢复期的患者,也需要辅助设备来提高生存安全度。

有人对马斯克计划在今年9月底推出的人形机器人充满期待。这款身高1.73米的机器人有较高智能,可以做各种家务,陪主人逛街、聊天。它的手指以及各个关节很灵活,可以做到只有人类才可以完成的一些精细动作。

理想情况下,这名机器人不需要一个单独的房间,它可以拎重物、扫地擦玻璃、聊天,能解决很多老人之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了解老人的真需求,让“科技适老”而不是“老适科技”,是为他人服务,更是为明天的自己服务。

科技既要解决真问题,也可以创造需求,只是在创造需求的时候,顺便考虑一下后果。科技产品面向未来和苍穹无疑是上策,目光向下,关注弱小,更是善举。别盯着小小的笔尖,给下一代成长的空间和自由,他们会还我们一个生活更美好更便利的未来。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冰点周刊)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