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拼清零 核酸检测1年花6.4兆
COVID-19疫情迈入第3年,相较其他国家陆续开放边境、松绑社交限制,中国仍坚守清零政策,其中,核酸检测试剂更是防疫不可或缺的标配之一。
为了达到当局要求的常态化核酸检测,据中媒《中新经纬》计算,以北京2188.6万人口、按照10:1混采、每周测1次,北京每天需要至少32万管的核酸检测试剂,再按照10个样本混合检测,每样本单价最高3.4元人民币,换算下来,北京1个月大约需要2.98亿元人民币的防疫成本,费用相当可观。
若未来中国所有一、二线城市都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人口数以5.05亿计算,每个月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高达1212亿人民币,1年下来将耗费1兆4500亿人民币,恐怕需要编列额外的财政预算才能负担庞大的防疫支出。
核酸厂大发疫情财 九安医疗上半年净利增277倍
病毒诡谲多变,从Alpha、Delta一路变异,如今转变成传播力更高的Omicron,使得中国想要维持零确诊更加困难,反复封城已重创中国经济,4800家上市公司中,过半数企业的获利出现明显衰退,包括航空、旅游、餐饮与房地产业;反观核酸检测产业则受惠于市场的高需求,获利节节攀升。
上半年中国多家武肺病毒检测公司业绩皆创下多年新高,10家相关上市公司的营收总和约为485.18亿人民币。其中,九安医疗(Andon Health)除了供应内需市场,快筛试剂也大量外销美国,上半年净利暴增277倍;安旭生物(Assure Tech)净利也成长了13倍,其他像是明德生物、凯普生物、达安基因等核酸试剂公司的获利同样翻倍成长。
大规模检测已成为中国民众的日常。
地方财政现赤字 要求民众自费作检测
对核酸检测的高需求也催生疫情产业链,早期不论是疫苗还是核酸检测,北京当局都会大举补贴,因此也不乏有官商勾结与贪污腐败,直到资金完全被掏空,中央摊手要求地方自行负担额外的防疫支出。
然而,在当局动辄大规模封控的清零防疫之下,中国经济严重衰退,地方财政也频频告急,上半年中国31省的公共财政全部出现赤字,若地方财政没办法支付费用,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些核酸检测企业,甚至有地方要求民众为个人的核酸检测自掏腰包,可见不论封城,抑或是没完没了的检测,都早已打乱一般人的生活步调,如今还得为中央政策买单,最苦的无疑是老百姓。
一剂从200元变28元 核酸检测试剂崩跌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国内对疫苗加强剂的需求放缓,再加上施打后防护效果不佳,内需疲软加上外销不易,今年上半年科兴获利仅4.69亿人民币,与去年全年净利润达1023亿人民币的盛况相距甚远,跟核酸试剂厂呈明显对比。
好景不常,看似商机无限的核酸检测试剂产业,采购价也悄悄出现变化,2020年疫情初期,单剂定价为200元人民币,随后价格一路下探,4月北京大规模实施核酸检测时,一剂售价已降至28元人民币,近期更跌到仅剩3.2元人民币,价格下降虽然不是坏事,且核酸检测试剂的生产成本也不算太高,但对于靠试剂大赚的企业来说,利润已无法与先前相比,规模较小的公司也更难在削价竞争中赢过大公司。
清零、封城拖垮中国经济
中共在二十大前夕更极尽所能的防疫,几乎可说是走火入魔的境界,日前中国贵州隔离巴士翻车事故造成27人死亡,引发民众对过度追求清零的质疑,单靠不断的隔离、核酸检测,却将外国的有效疫苗拒之门外,种种不符合成本效益的举动,恐怕正是中国的防疫盲点。
反复而长时间的封控、停工、供应链中断,拖累中国经济成长动能,随著核酸检测常态化持续在中国各城市推行,防疫支出只会不减反增,最终成为中国财政的一大负担。
中国矫枉过正的清零举动引发的负面效应逐渐发酵,外资撤离、经济放缓、人民币贬值接续,种种下行因素持续打击中国经济,若仍坚守清零,在不久的将来,不止中国,恐怕全球经济与供应链都会跟著遭殃。
本文由看新闻网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看新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