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死人免做!中國被核酸試劑綁架

自由時報
2022-09-26
image
圖為廣西一核酸檢測點。(圖片來源: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中國拼清零 核酸檢測1年花6.4兆

COVID-19疫情邁入第3年,相較其他國家陸續開放邊境、鬆綁社交限制,中國仍堅守清零政策,其中,核酸檢測試劑更是防疫不可或缺的標配之一。

為了達到當局要求的常態化核酸檢測,據中媒《中新經緯》計算,以北京2188.6萬人口、按照10:1混采、每周測1次,北京每天需要至少32萬管的核酸檢測試劑,再按照10個樣本混合檢測,每樣本單價最高3.4元人民幣,換算下來,北京1個月大約需要2.98億元人民幣的防疫成本,費用相當可觀。

若未來中國所有一、二線城市都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人口數以5.05億計算,每個月常態化核酸檢測費用高達1212億人民幣,1年下來將耗費1兆4500億人民幣,恐怕需要編列額外的財政預算才能負擔龐大的防疫支出。

核酸廠大發疫情財 九安醫療上半年淨利增277倍

病毒詭譎多變,從Alpha、Delta一路變異,如今轉變成傳播力更高的Omicron,使得中國想要維持零確診更加困難,反覆封城已重創中國經濟,4800家上市公司中,過半數企業的獲利出現明顯衰退,包括航空、旅遊、餐飲與房地產業;反觀核酸檢測產業則受惠於市場的高需求,獲利節節攀升。

上半年中國多家武肺病毒檢測公司業績皆創下多年新高,10家相關上市公司的營收總和約為485.18億人民幣。其中,九安醫療(Andon Health)除了供應內需市場,快篩試劑也大量外銷美國,上半年淨利暴增277倍;安旭生物(Assure Tech)淨利也成長了13倍,其他像是明德生物、凱普生物、達安基因等核酸試劑公司的獲利同樣翻倍成長。

大規模檢測已成為中國民眾的日常。

地方財政現赤字 要求民眾自費作檢測

對核酸檢測的高需求也催生疫情產業鏈,早期不論是疫苗還是核酸檢測,北京當局都會大舉補貼,因此也不乏有官商勾結與貪污腐敗,直到資金完全被掏空,中央攤手要求地方自行負擔額外的防疫支出。

然而,在當局動輒大規模封控的清零防疫之下,中國經濟嚴重衰退,地方財政也頻頻告急,上半年中國31省的公共財政全部出現赤字,若地方財政沒辦法支付費用,首當其衝的便是這些核酸檢測企業,甚至有地方要求民眾為個人的核酸檢測自掏腰包,可見不論封城,抑或是沒完沒了的檢測,都早已打亂一般人的生活步調,如今還得為中央政策買單,最苦的無疑是老百姓。

一劑從200元變28元 核酸檢測試劑崩跌 

與此同時,由於中國國內對疫苗加強劑的需求放緩,再加上施打後防護效果不佳,內需疲軟加上外銷不易,今年上半年科興獲利僅4.69億人民幣,與去年全年淨利潤達1023億人民幣的盛況相距甚遠,跟核酸試劑廠呈明顯對比。

好景不常,看似商機無限的核酸檢測試劑產業,採購價也悄悄出現變化,2020年疫情初期,單劑定價為200元人民幣,隨後價格一路下探,4月北京大規模實施核酸檢測時,一劑售價已降至28元人民幣,近期更跌到僅剩3.2元人民幣,價格下降雖然不是壞事,且核酸檢測試劑的生產成本也不算太高,但對於靠試劑大賺的企業來說,利潤已無法與先前相比,規模較小的公司也更難在削價競爭中贏過大公司。

清零、封城拖垮中國經濟

中共在二十大前夕更極盡所能的防疫,幾乎可說是走火入魔的境界,日前中國貴州隔離巴士翻車事故造成27人死亡,引發民眾對過度追求清零的質疑,單靠不斷的隔離、核酸檢測,卻將外國的有效疫苗拒之門外,種種不符合成本效益的舉動,恐怕正是中國的防疫盲點。

反覆而長時間的封控、停工、供應鏈中斷,拖累中國經濟成長動能,隨著核酸檢測常態化持續在中國各城市推行,防疫支出只會不減反增,最終成為中國財政的一大負擔。

中國矯枉過正的清零舉動引發的負面效應逐漸發酵,外資撤離、經濟放緩、人民幣貶值接續,種種下行因素持續打擊中國經濟,若仍堅守清零,在不久的將來,不止中國,恐怕全球經濟與供應鏈都會跟著遭殃。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