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同时存在

白驹过隙,“美丽新香港”原来已经“如常”运行了好几年。这数年里,自己依然营营役役地在这个城市工作、生活,但慢慢累积著的转变,对香港的陌生感,亦开始油然而生。
客观的政经因素,普通人也许亦能如数家珍,相信也有不少人分享过、书写过。官场的作风,越来越向著宗主国靠拢,程序公义、理性专业等观念和精神,被各种人为决定和政治任务凌驾著,各种不该出现的“甩辘”只能借无稽的借口来欲盖弥彰;本来是正常不过、平平无奇的生活措举,也可被赋予莫须有的罪名,令无辜市民惹上麻烦甚至身陷囹圄。露骨赤裸的表忠宣传,可以肆无忌惮的,在城市每一个角落出现,就算是财雄势大能只手遮天的巨头,也无一幸免,在一些“敏感”的日子,市面的气氛,更是风声鹤唳。敢言的媒体,陆续被消灭被噤声,市民的注意力随意被风向转移,很多积存已久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再没有几个人或团体去挖掘真象,抗衡主论述形塑的认知,牵起社会充分的讨论。
体内仍流著真﹡香港人血脉的人,近年润了不少,促成了人口换血的加速进行,来自中国的“高材”移民,越发成为这个城市的生力军,工作和生活的层面里,不黯粤语却不需要入乡随俗,越来越不是一个问题,而在日常会使用到的词汇用语,也不断的遭受著更为强势的文化的冲击。本地小店撑得过三年疫情,却挨不住经济结构逆转和既有客源流失,陆续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中国品牌陆续攻港,商业购物区的面貌,亦跟中国的一线城市趋向同质化。超市和便利店里,直接用上简体字包装的货品,也屡见不鲜。曾经的限聚令和晚市禁堂食,把本来的不夜天催毁了,在晚上的黄金时段,市面气氛亦不见得热闹,“东方之珠”变得暗淡无光,但意图重振夜生活雄风的桥段,却显得了无新意,目光短视,药石乱投,形成种种的美学和关公灾难。
这数年间,香港的变化,可以说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逐点的聚沙成塔,每天都生活于此的人,有时或许会产生温水煮蛙的形态,没有遭受到恳切的冲击(但当意识到的时候,可能已太迟),对一些新的生活方式,亦开始显得习以为常。曾经见到久未来港旅游的象友,分享著自己重游香港时的感觉,对方惊讶著城市(负面)变化之大,也许就是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
个人不可控的客观因素以外,自己的一些生活形态,或多或少亦催化了自己对这个城市的陌生感。这更多是关乎于社交媒体的应用习惯,也许以前已有在其他文章里面书写过。尽管中老年人、年青人、本地人、港漂族等,有各自普遍常用的社交媒体,足以形成对城市有著炯异理解的气泡,但一条片段一则帖文,仍能牵起不少在地的网络热话,在有识之士加以发酵后,街头巷尾茶馀饭后总会有人在讨论著。自己在毛象、Substack、Telegram、Discord 等平台,虽也可接触到不少能激发自己在另外一些层面(尤其是在性别、情绪等范畴)的认知和思考的内容,却总是没有遇到很多(离散的)香港用户和自媒体,较难让这些资讯和知识,与香港在地的处境,有所扣连。
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加上昔日的友侪离散到世界各处的情况,社交圈子无可避免没有以前那么广阔,但(不被媒体报导的)在地化的资讯的缺失,令仍然经常游走于城市里不同角落的自己,触觉及认知始终有所侵蚀。
有些时候,家人、同事、朋友们在提起的社会议题网络热话,自己却是闻所未闻全无接触;相反地,自己读到的讨论、作品、文章,在某些社群里,会是值得关注的爆粉话题,可身边却好像没有人对此有所认知,或搭得上线。比如电影《还有明天》近期在中国上画,看著不少象友分享映后感,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曾一度牵起自己的观影欲望,但稍加搜索后,才发现这电影在香港名为《明天还有梦》,而且上画期早已过了,香港影评人多月前写下的文章,自己也没有读过。
甚至有试过,有象友在询问在香港有甚么值得去的景点或食肆等时,自己作为本地人,却没能想到很多游客书以外的建议;来香港生活的象友在寻求生活上的 guidance 时,自己也未能给予到适切有用的援助。
也许要令自己对香港重新变得(相对)没有那么陌生,会是一场资讯摄入的取舍(或同时配上人际网络的拓展),但这同时牵涉著对科技巨头、红色资本操纵下的媒体的攻防和芥蒂。种种的拉扯要如何 resolve,自己仍然未有想得很透彻。
本文由看新闻网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看新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