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断崖式下滑,地方财政持续吃紧,多地开始恢复或新设非高速公路收费站,此举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近年来,安徽、甘肃、湖北等多个省份相继发布国道收费站的开通公告,部分地方更计划在非高速公路上恢复或新建收费站,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业内人士担心,这一措施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影响,特别是在文旅经济方面的潜在负面效应。
自2009年中国推行“燃油税改革”以来,曾用以替代养路费等交通收费的成品油消费税逐渐成为交通运输部门的主要收入来源。与此同时,政府开始回购经营性公路,并逐步拆除部分地方收费站,非高速公路逐步被视为公共产品,取消收费成为大势所趋。
然而,随着近年来地方财政压力的加剧,这一趋势正在悄然发生逆转。根据北京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的分析,尽管车辆购置税和燃油税仍然是交通部门的重要收入来源,但这些税费的增长已接近顶峰,难以支撑日益扩大的各项开支。为此,地方政府开始考虑在非高速公路上恢复收费,以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
杨新苗指出,一些发达地区的企业可能会优先选择在免费公路沿线设址,以降低运输成本。如果周边均为收费公路,则可能不利于企业的聚集和发展,从而对区域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此外,普通公路收费还可能引发其他地方效仿,导致全国范围内的收费站数量大幅增加,进而加重社会负担。
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孙小荣表示,近年来,中国各地大力推动“交旅融合”,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通过国道、省道、县道等非高速公路建设“旅游风景道”或“旅游公路”,以促进文旅经济发展。如果这些公路恢复收费,可能对游客的出行意愿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阻碍交旅融合的进程。
孙小荣担心,收费政策的实施可能导致游客数量减少,直接影响地方旅游业的收入和整体文旅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对地方政府本已脆弱的财政状况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收费站可以带来短期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却可能抑制长期的经济增长。
本文由看新闻网原创、编译或首发,并保留版权。转载必须保持文本完整,声明文章出自看新闻网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