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是新州各地方市政府选举的日子,对一些立志从政的华人来说,这是一个跃跃欲试踏上仕途的大好机会。而对生活在澳洲的许多华人来说,也总希望在政府议会中能看到更多的华人面孔,主要是共同的语言便于沟通,更寄希望自己声音能通过华人议员让政府听见。
但选战开始以来,大悉尼地区一些华人竞选者的表现似乎差强人意,有的更让人感到心寒。
Georges River市是华人聚集地,本报多次追踪报道了当地居民反对在校区附近建造清真寺的事情,却发现,合法权利下的抗议活动正在被政治利用,被人为地掺进了竞选因素,几乎演变成华人政客之间的搏击场。
Ryde市也是华人居民比例很高的地方,有人偷偷替对手印制派发竞选单张,心怀不轨地将两位候选人与一个信仰群体绑在一起,只要稍加思考就知道谁所为,华人参政如果不能正大光明的博得选民的支持,却采用卑鄙手段打击竞选对手,胜选后他又能代表谁?
几周前,笔者与现任悉尼北区Willoughby市议员Christine Tuon作了一个访谈,当谈到华人参选者习惯向华人承诺,当选后将致力为华人说话,为华人服务,有的更宣称带领华人进行“维权活动”等等。
Christine表示说,高喊“为华人说话”作为竞选口号本身没啥错,但容易造成一种认知错误,好像只是为了华人利益而参选。“华裔与其他族裔都是澳洲人,凡是华裔的诉求,其他族裔也应该有。” Christine说。
Christine来自台湾,Willoughby市长曾经这样介绍Christine:“她是一个华人,但支持与爱戴她的选民来自各个不同的族裔。”
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参政态度,华人参政首先应该明确自己是一个澳洲人,华裔仅仅是一个无法选择的历史事实。参政的目的是为了效忠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并全心服务区域内的所有族裔。
如果参选仅仅为了服务一个小群体,甚至不惜以打击某些群体来破坏对手的竞争力,那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市议员,选民就不该把手上的选票投给他。
记得2008年9月的新州地方选举,那一年,参选的华裔候选人达到了高峰,结果诞生了14名华裔市议员。新官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居然是集体去中领馆接受时任总领事李燕端的嘉奖,给人的感觉是,澳洲选民用选票替他国选出了新州市议员同乡会。之后,华人常常可以在媒体的报道中看到她们的存在,几乎都是在为中共的宣传捧场,或道尽“中国好故事”。作为选民,为啥需要这些人呢?
自从澳洲推出“反渗透法”之后,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了,有的从公开走向了地下,但并未绝迹,有些人更是披上了一层伪装。
澳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多元文化社会,许多区域内的种族类别之多,远远超过当选的市议员数量,如果市议员承诺为自己所属的族裔发声,承诺服务于特定的群体,或积极打击另一个群体,制造族群之间的分裂,那他就是种族主义者,多元文化社会的破坏者,或者还可能拥有涉外的政治目的。
作为选民在选择谁当议员时,观察的重点不是他(或她)会不会说国语,或是不是承诺为华人群体说话。而是要认真关注候选人积极倡导什么?他是不是压制言论?有没有歧视现象?会不会制造群体冲突?敢不敢拒绝海外渗透势力?有没有红色背景?是不是捍卫澳洲的价值观?……
如果轻易相信了空洞的承诺,选民就要为此付出四年的失望。
新洲市议会选举是四年一次,每一个合格的选民拥有神圣的一票。不要总是等待参选者过来游说你,也不要盲目听信宣传,而是应该积极走近参选者,通过对话去认识他,了解他。参选者都有自己的政治观点,选民只有认真比较,才能在心中形成答案,投下那一票时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本文由看新闻网原创、编译或首发,并保留版权。转载必须保持文本完整,声明文章出自看新闻网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