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已经失败(一)

米兰
2023-05-22  更新: 2023-05-31
image
三峡大坝(图片来源:STR/AFP/Getty Images)

 

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当权者象中共那样疯狂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中共窃取政权以来,以政治运动模式实施了多项改造自然的大工程,结局最终是带来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民众屡遭重大损失。而这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峡大坝。

自三峡大坝2003年开始蓄水以来,其对生态环境、民众安全均带来灾难性后果,另外,三峡大坝也是豆腐渣工程,自身存在严重的安全技术问题。

三峡大坝截流蓄水,导致大坝下游至入海口近2000多公里长的江段缺水严重。2003年6月三峡水库首次蓄水以来至今,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在2011年、2019年、2022年发生严重干旱。

地处长江中下游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的过水性、吞吐型湖泊。

今年3月6日,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发布消息称,当日早上8时,鄱阳湖代表水文观测站——星子站水位6.99米,再次跌破7米。这是该站自去年9月以来第5次跌至7米以下。

去年6月下旬以来,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2022年9月23日,星子站水位为7.1米,刷新1951年有纪录以来最低水位。之后水位仍持续下降,于9月26日跌至7米以下,该年11月17日出现有纪录以来最低水位6.46米。

早在去年9月19日,网民在鄱阳湖鞋山岛附近,拍摄到鄱阳湖因持续干旱,湖床裸露刮起“沙尘暴”。位于鄱阳湖中的千年石岛“落星墩”曾完全露出。有记者在报道中写道:“龟裂严重的湖床缝隙甚至可伸进一只成年人的手臂,目之所及,是大批死亡的螺蛳河蚌和被晒干的大鱼……” 当民农民损失惨重。

去年9月以来,星子站水位低于7.11米的天数累计89天。

据历史纪录,星子站洪水位22.53米,枯水位 12米,极枯水位8米。

中国天气网3月1日报道,中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发布的监测图显示,鄱阳湖近期干枯严重,水体面积为近10年来同期面积最小值。2月27日,鄱阳湖水体面积约1,044平方公里,较近十年同期平均值相比缩小了约21.8%,与去年同期相比缩小了约30.5%。

尽管中共官媒和所谓的专家均尽力对三峡导致的恶果均会加以掩饰,但从其报道种仍然可以看出三峡水库蓄水和其下游干旱之间的关系。

2011年10月31日,官媒中国新闻网报道,“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消息,10月30日17时,三峡水库水位蓄至175.0米,标志着2011年三峡水库175米试验性蓄水任务顺利完成。

2011年6月1日中国新闻网报道称:“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宇炜动身前往鄱阳湖考查之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长江中下游大面积干旱,可以说是百年一遇”。记者问:旱情对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有何影响?陈表示:“根据调查结果,今年作物生长状况比往年要差很多,大概差50%左右。动物生存环境也受到影响。 ”

这位中共的专家说:“我个人认为,今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的旱情,是全球极端天气气候所致。”但是他绝口不提当时三峡水库正在蓄水这一事实。

鄱阳湖水位的变化,是长江水位变化的直接反映。长江水位高于湖水位时,江水补给鄱阳湖;反之,湖水补给长江。

其实长江水与两岸地下水之间的补给-排泄关系与鄱阳湖类似,只是没有湖水位反映这样直接。三峡大坝截流长江,将原本自然的丰水期、枯水期的水量水位自然变化被改变,变为基本常年恒定流量和水位,导致久远年代以来形成的江水与两岸地下水、湖泊之间的互相补-派规律被打断,导致两岸的土地盐渍化。对于长江入海口——上海来说,三峡带来的恶果就是海水倒灌地下水咸化,这是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地下水资源破坏。

去年10月,上海三大水库水源枯竭,导致海水倒灌,居民饮用水面临“咸化”危机。当局为保二十大稳定秘而不宣,只偷偷从外地运水补充。微博上流出上海官方内部消息指,上海三大水库水源枯竭,上游干旱无法补水,长江口完全被咸水污染。不仅工业用水难以保障,居民生活饮用水中氯化物等主要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约4倍。爆料人还说,上海官方每天派船到江苏运水,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总之,干旱缺水的时候,三峡大坝要蓄水发电,将长江来水拦截在三峡库区,导致其下游地区缺水更加严重。长江洪水来时,为保三峡大坝安全要泄洪,会加剧下游的洪涝灾害。2020年武汉洪灾就是这种效应的直接体现。

三峡大坝就是干旱和洪涝灾害的放大器,加剧了灾难。这种故事不断重复上演。

再来分析三峡大坝存在的严重安全技术问题。

水利工程专家王维洛博士,在分析掌握的资料基础上,总结出了三峡大坝五个部位存在的严重安全技术问题。从北岸向南分别为:  三峡船闸、三峡升船机、 三峡大坝左厂房1号到5号坝块和三峡大坝泄洪坝段。

三峡船闸存在的问题:

三峡船闸是是世界上最大的两线五级船闸。三峡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而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船闸于1994年1月已经破土动工。三峡工程船闸由中国武警水电部队承建。为了建造船闸,必须连续开凿十八座山头,打通一条通航的河道出来,必须在花岗岩山体内开凿300米宽、175米深、长6442米的河道。开挖过程中使用了2.2万吨炸药!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原院长张永兴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原总工程师哈秋舲在《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岩体力学特征研究》一文中指出:“1)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是从自然岩体中经深切而形成的长、陡、高边坡。由于当地地质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地应力水平高达10MPa,故开挖后初始应力释放范围很大,形成的二次应力场由新的岩石边坡来承担,这是一个平面受力条件,与岩石圈的受力条件相比,结构条件要差许多,岩体的变形量值也相对较高。2)在大面积开挖条件下形成的陡高边坡,由于没有侧限条件,岩石的稳定及变形问题十分突出。在该边坡下,常有大型船队通过及人工工程活动,因此不允许有任何大的定位块体和小的随机块体的失稳发生。根据船闸金属结构专家组提出的要求,闸门安装后的闸室岩体的时效形变应不超过5mm,对岩体的变形要求很高。”三峡船闸高边坡变形的风险在于对通过船闸的大型船舶安全的威胁,专家对高边坡变形的要求是不能超过5mm。张永兴、哈秋舲在文章结束时再次指出:“边坡岩体质量是随着边坡开挖不断劣化,其显现即为边坡周边产生拉裂缝、周边位移不断加大、岩体失稳等形式,其实质为岩体质量指标的不断减小、岩体变形模量的降低、岩体强度的丧失等。”他们还提到利用炸药来形成船闸的高边坡,也增加了高边坡的不稳定。

据官方发行的《中国三峡建设年鉴( 2013年)》,截至2013年12月,高边坡向船闸中心线最大水平位移南北坡分别为70.53毫米与58.08毫米,水流方向水平位移在-6.19毫米至34.19毫米,垂直位移在-14.57毫米至17.31毫米之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曾经说过:“三峡船闸最终监测到的岩体变形的最大只有25毫米,那是在原来预计的范围之内,所以下面的船闸闸室结构都是安全的。” 张永兴、哈秋舲在文章中提到,专家对高边坡变形的要求是不能超过5mm。三峡船闸高边坡变形的风险在于对通过船闸的大型船舶安全以及船舶上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而实际上,船闸南北高边坡最大累计位移分别超过70毫米和58毫米。

船闸另外一个大问题是渗漏。据《中国三峡建设年鉴》,蓄水175米后,船闸南北线渗水量最大值曾分别为每分钟3,288.76升和每分钟2,905.24升!每天的渗水量约为8,920立方米!

三峡集团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对南北线船闸进行大修。经过大修后南北线渗流量为每分钟756.72升和每分钟692.13升。虽然三峡船闸的渗水问题经过大修得到缓解,但是三峡船闸高边坡位移与渗水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三峡升船机存在的问题:

三峡升船机是三峡大坝中最薄弱的部位,三峡水库221.5亿立方米的库水与下游只由几道钢梁隔开。根据《中国三峡建设年鉴2013年》,升船机北坡向闸室中心线最大位移达到48.24mm,冲砂闸南坡向闸室中心线最大位移36.75mm。

升船机的位移,将直接影响升船机爬杆齿轮的安全运行,轻则升船机不能正常运行,重则升船机失稳、船毁人亡,三峡水库两百多亿吨的库水将从升船机在大坝中开完的深槽夺路而出,一泻千里。

张志勇与段国学在《建筑物存在的主要安全技术问题》一文中指出:“升船机左侧人工开挖边坡高140米,机室段直立坡高34米至51米。施工期和运行期边坡存在稳定问题。

升船机上闸首为三维受力结构。基础开挖变形复杂,基座坐落在高程95米的平台及高程48米至95米的开挖斜坡上。施工期下游侧和右侧形成陡坡临空面。其中下游侧坡高47米。上述不利条件加上基础受F23、F215、f548、f603等断层切割,以及存在缓倾角裂隙,使得升船机上闸首的稳定性令人关注。

升船机塔柱最大建筑高度149米,为钢筋混凝土高耸薄壁结构。由于塔柱高,运行要求严,荷载又呈空间力系作用于其上,故对其变形、强度、刚度及动力特性监测至关重要。“

三峡大坝左厂房1号到5号坝块

工程院士们告诉大家,三峡大坝是混凝土重力坝,高181米,坝顶部宽15.18米,坝底宽130米,象一座山,很稳定的。确实,坝底宽度越大,大坝就越稳定。但是工程院士们告诉大家的这只是三峡大坝中最高坝块的高度和最大的坝底宽度,没有告诉大家三峡大坝中最低坝块的高度,以及最小的坝底宽度。三峡大坝左厂房1号到5号坝块的高度不是181米,而只有95米。其底部宽度也比130米小的多。它的重量多大,能否保持大坝稳定,是个很大的问题。

张志勇、段国学在《建筑物存在的主要安全技术问题》重点指出左厂房1号到5号坝块坝基深层抗滑稳定问题:“左厂房1号到5号坝块坝高近170米,坝后紧接深挖达70米,坡度约54度的施工开挖边坡。坝基缓倾角裂隙相对发育,存在走向10度至30度、倾角20度至30度缓倾角裂隙和少量倾向下游的中倾角裂隙。这些因素构成了该部位深层滑动的边界条件。”

由于这一问题关系到三峡大坝安危,且解决的难度极大,所以长期以来作为三峡工程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成为国内外大坝专家、工程地质与岩石力学专家关注的焦点。

薛果夫等继续指出,影响大坝深层抗滑稳定的决定条件是缓倾角断层的存在,而且1至5号机组坝段整体位于缓倾角断层相对发育区。

三峡大坝泄洪坝段存在的问题:

三峡大坝泄洪坝段位于长江河床中部,全长483米,由23个坝块构成,每个坝块长21米,最大坝高181米,坝身受到上、中、下3层大孔口削弱,坝体变形和应力比较复杂。整个坝段布置有22个长6米、宽8.5米的导流底孔(进口底高程56m)和23个宽7米、高9米的泄洪深孔(进口底高程90m)以及22个净宽8米的表孔(堰顶高程158m)。由于水头高,泄洪量大,存在一系列水力学问题。就是从大坝安全来说,每个21米长的泄洪坝块有3个开口面积为51至63平方米的泄水大洞,宛如到处是空洞的奶酪一样。

根据周志芳和藤建任的《三峡大坝坝基渗控分析》一文,泄洪坝段位移长江原枯水河床和右岸漫滩(包括史经滩、中堡岛)两部位。

周志芳和藤建任指出三峡大坝泄洪坝段基岩中存在67条断层和长度大于5米的裂隙5827条。“三峡大坝泄洪坝段建基岩体主要为前震旦系闪云斜长花岗岩,其中侵入有花岗岩脉、伟晶岩脉,还有少量的闪长岩包裹体。区内共发现断层67条,按走向分为4组。

在三峡工程论证期间,据说进行了地面核查,浅层物探,没有发现断层,只提基岩为前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但是在全国人大批准三峡工程之后,才说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中有其他岩脉的侵入,断层、裂隙一条条浮现出来。

2002年记者赵世龙报道三峡大坝出现的两千多条裂缝,主要也是出现在泄洪坝段。

马可安在《三峡大坝已严重变形危如累卵》一文中经过计算,指出三峡大坝混凝土中钢筋用量过少的问题:“根据百度百科,大坝挡水前沿2345米长。三峡工程主体建筑物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2794万立方米,钢筋制安46.30万吨,金结制安25.65万吨,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这些数字看起来大得惊人,可是,对于三峡大坝的巨大体量,就远远显得不足了。特别是钢筋制安仅46.30万吨,平均到总共28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用量,每立方米混凝土仅用了16.5公斤钢筋。相当于每立方米插入80双普通吃饭用不锈钢筷子的钢筋用量。那根本比豆腐渣工程还豆腐渣工程嘛。”

三峡大坝每立方米混凝土仅用了16.5公斤钢筋!并且大坝施工,层层转包,最终由农民工完成。

另外,三峡工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对周边的气候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库区泥沙排放存在问题等等。由于篇幅所限,这些在今后的视频中再予以讨论。

猜你喜欢

泡在洪水里看奥运

水中岛  2024-08-07

编辑推荐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