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的真真假假

张青
2021-07-20
image
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是否属实引发争议(网络图片)

中共为了宣传需要,把很多编造出的小说情节写入课本以美化自己。“飞夺泸定桥”是其中之一。最近,官方甚至把所有自己他们编造历史的质疑都打成“谣言”。但是编造的历史毕竟是伪史,普通人只要动动脑就能看出其编造的痕迹。

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早就被编入大陆小学语文课本,故青少年无不耳熟能详。

课文说,1935年5月下旬,打著“北上抗日”旗号的“中央红军”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因仅一艘渡船,故兵分两路,右岸红四团(林彪麾下)官兵冒著大雨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先敌赶到目的地。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著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著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在5月29日凌晨6时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桥东面有两个营的守军,桥板也已被守军收去。战前双方有喊话,红军方面向川军说:我们是北上抗日的,请你们让开路,不想和你们打。川军方面回应说:你们有本事就长翅膀飞过来。由一营二连廖大珠为首的22人的突击队,突击队员腰插手榴弹,驳壳枪,后背一把大刀,冒著枪林弹雨,攀踏著铁索强攻前进。他们后面是三连,每人抱一块木板,在后面铺木板。三连的后面是全副武装的一连,准备最后时刻拼死冲击。当突击队员到达河对岸时,守军点燃了堆放在桥头的浇上煤油的木板,突击队员不惧燃烧的火焰,冲到岸上,后续部队也随后跟上,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消灭了守军,夺占泸定桥,22名突击队员杨成武回忆都活了下来,而泸定桥纪念匾则记载有4名队员阵亡。”这段文字就在维基百科上。

上面泸定桥战斗的故事约300字,稍稍细心读一下,就会发现这绝非林彪所队过泸定桥的真实历史,纯属宣传干事或者通讯员编写的故事。编的痕迹太明显,经不起如此质疑: 1935年日军在华北,中央红军跑四川来抗什么日?如果是借道,说清楚了,川军为啥不放行?22人的突击队,人数不多,这么辉煌的战绩,为什么不一一列出他们的姓名和军职。显然,编写上面文字的宣传干事们没法说清楚这些问题。

首先应该肯定:“飞渡泸定桥”并非无中生有。看资料:天堑大渡河曾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当年全军覆没之处。喜马拉雅山融雪卷起的奔腾咆哮的激流,漩涡密布,河床布满尖利的岩石,无法涉水。泸定桥建于十八世纪初叶,是四川通往西藏的一座雄伟的吊桥,全长一百零一米,宽两米多,十三根铁索连接东西两岸,九根作桥底,上面铺著木板做桥面。红军过河时,桥上无板只有铁索。

再看战前红军和川军的喊话,红军是在江西战败了被撵出来的丧家之犬,从江西到湖南再到贵州、云南、四川,完全就是逃命的心理,跟川军交战前会喊“北上抗日”这种没有意义的话?当然不会。打仗是枪弹下闯活命的,跟川军喊这些可笑的话,心理上就输了,仗还能打吗?林彪会让他的红军这么瞎喊吗?

再说川军如果真是守卫目的明确,就是要在大渡河边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喊话中摆明了是要拼本事,枪林弹雨中22名枪全别在腰上的突击队员居然都走过了无板的铁索,怎么可能?除非守军这两个营官兵全都被隔空点穴定住了。如果林彪或者他的军队中没有这样的高人,那么不需要两个营,有一个枪法好的人就可以击倒这22个“人靶”。只要是摸枪打死过麻雀的人都能做到。

为了自圆其说,大陆官方补充了这么一段话:

“根据2003年当地86岁的老人李国秀老人的目击陈述,他看到有22个红军过桥,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红军跟在后面,几个老百姓被国民党击中掉进了河里,桥上没有木板,只挂著铁链。”这个李国秀“看到有22个红军过桥”,这个数字他是一一数来的吗?他怎么会有看人就数数字的习惯?李国秀18岁时记下的数字,居然隔了68年还记得,莫非他一辈子就为作这个证而活?既然桥对面有敌人,工农子弟兵红军怎么会让老百姓挡子弹?川军的子弹怎么能把老百姓打下河,却打不下后面的红军呢?

此外,“有分析认为,当时驻守对岸的川军刘文辉部队装备落后。红军在火力上有著压制性的优势。因此,红军只遇到有限的抵抗,并且守军的抵抗很快就瓦解了。”

其实以上分析也不经一驳:既然川军装备落后,也没防守和歼敌的顽强意志,战前怎么会喊话要比本事?如果刘文辉根本就没打算阻止红军过路,也就没必要派兵驻守泸定桥。这才是实情。

查看百度百科“飞渡泸定桥”的词条,很容易看出这个故事出炉前后煞费苦心。

食缘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采访陕北。毛泽东和杨尚昆联署命令发起对外宣传和向外国人募捐的征文,红一军团政治宣传科科长彭加伦写的《飞夺泸定桥》很生动,被斯诺采用。斯诺看了毛泽东给的《飞夺泸定桥》后,进行了再创作:

“木板有一半给抽掉了,从岸边到河中心只剩下光溜溜的铁链。在东岸的桥头,敌人的一个机关枪阵地正对著他们,它的后面是由一团白军把守的阵地……谁能想到红军会发疯似的试图从光铁链上过河呢?可是红军却偏偏这样做了……头一个战士中了枪,掉到下面的水流里,第二个也掉下去了,接著是第三个……敌人把煤油扔到桥板上,桥板开始燃烧起来。这时,大约有二十名红军战士用双手和膝盖匍匐前进,把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扔进敌人的机关枪阵地。”

匍匐前进过无板的铁索桥,还扔手榴弹。电视剧集《长征》就是按此拍摄的,神了!

事实上过桥时红军无一伤亡。首批过桥的二十二名战士,在六月二日过桥后,每人得了一套列宁装、一枝钢笔、一个碗和一双筷子。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受伤。其他红军过桥时也没有伤亡。周恩来致电询问过桥的指挥官杨成武:“人有没有受损失?”当听说没有时,周又问:“一个都没有?”答复是:“一个都没有。”

中共最会忽悠,如玩魔术。林彪左路军有杨成武(王开湘)团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彭德怀部彭雪枫团就有覃应机侦察连12人夺桥的故事。于是,所谓泸定桥战斗的故事就有了红一军团杨成武红四团和红三军团彭雪枫红十三团两个版本:一个是杨成武部下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员夺取的,但这22位勇士的名字一直没有公布)。第二个是彭雪枫部下侦察连指导员覃应机带领12名勇士(均有名有姓)夺取的,这个版本最早报到党中央,1935年就由陈云带去苏联。

不过,网上也有资料称,覃应机侦察连12人所夺乃另一铁索桥,不是泸定桥。到底是否如此,玆不作进一步考证,录以备用。

不管怎样,由于彭加伦和杨成武会宣传,毛泽东就给了斯诺这个版本(彭原作,杨署名)。

1946年,彭德怀被一位英国作家问起,怕说漏嘴,就推说“记不清了”。而记得清楚对岸敌军的彭加伦说有两个旅,杨成武说有两个团。逻辑学告诉我们,这两种对立的故事版本,完全可能同假。

1935年蒋介石是在驱赶红军进四川入西北,而不是要消灭,那是他统一西南、西北的军事战略。邓小平身为当年中央红军《红星报》主编,自然对此很清楚。1982年他会见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亲口说:“(杨成武部喋血飞夺泸定桥)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其实没有打过什么仗。”

无独有偶,英籍华裔女作家张戎写过一本《鲜为人知的毛泽东》,还原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摘要如下:

红军五月二十九日到达时,泸定桥没有国民党军队把守。长征故事中说的守桥的国民党二十四军第四旅李全山团,其实驻在远处的化林坪一带。驻扎泸定的步二旅在红军到来前就被派去五十公里外的康定。有西康地区专员六月三日的通报——步二旅“集中康城附近”——证明。当时国民党无数通讯没有一份讲泸定桥打了仗,只提到红军在去泸定桥的路上和离开泸定桥之后,有几次小型遭遇战。离桥不远的天主教堂,一位九十三岁老太太,头脑十分清晰地记得红军当年“阴一炮,阳一枪地打过去”,然后“慢慢过完桥”,过桥时“没有打”。有两三个人命丧此桥,朱德夫人和九十三岁老人都说是红军修桥时失足掉下去的。

由此可见,本文开头引述的大陆小学课文所载故事,是真真假假相混杂。《红楼梦》说得好:假作真时真亦假。历史的本来面目理应让后人知悉,去伪存真。

笔者不厌其烦搜集有关资料以飧读者,并无抹黑共军或国军之意,仅此声明。

(全文转自议报)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救救工厂:工厂真的卷不动了

浦铭心  2024-11-04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