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农民为何更爱看《新闻联播》?

齐鸣
2021-03-12
image
图为中国民众在农村赶集(图片来源: Linh Pham/Getty Images)

长期以来,中国南北方生活差异巨大,网络上也经常出现食物和民俗的对比。近期,有学者披露乡村调研中发现的一个有趣现象:在北方农村,绝大部分农民爱看《新闻联播》并相信新闻的真实性;而在南方,农民看新闻不是为了解“国家大事”而是“看热闹”,“既听不到农民对国家的抱怨,也感觉不到他们对国家的期待。” 

据界面新闻报道,社会学家杨华在其新书中披露了他在中国南北方农村的有趣发现。 

在中原农村调查时,他发现,《新闻联播》在该地的受欢迎程度仅次于《天气预报》。由于经常看《新闻联播》,这里无论妇女还是老人,都能海阔天空地谈论国家政策,还能准确地列举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姓名与职务。新闻成了当地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农民只有看了《新闻联播》,“心里才感觉踏实”。 

相反,他在江西、湖南等地的农村调研时,却发现了不一样的情形:南方农民不像北方农民那样,对《新闻联播》有着强烈的喜好与期待。这些地方的农民似乎更喜欢电视剧。即使是村庄精英,也不太重视《新闻联播》,更谈不上寄托和期待。少数看《新闻联播》的农民,也只是爱看后面的国际新闻。他们看伊拉克问题、六方会谈问题,说看这些国家打来打去,很有意思,可以开阔眼界。 

杨华认为不同地区农民对《新闻联播》的态度,以及对国家的诉求程度不同,表明他们的国家观念不同。这与村庄的性质有关系。 

北方的“小私”和“大公” 

他分析指出,北方村庄地处平原,易受战乱冲击,村庄历史较短,迁栖频繁,形成多姓共居的村庄结构。多姓共居的显著特点是村庄一般以家族为认同与行动单位,家族作为“大私”负责解决家族内部的事,但家族之间缺乏一致行动的能力,因此必须诉求于家族之上的某种“公”的力量,比如临时家族代表会或村组干部。在这种农民能够真切感受到的、具体的“公”之上还有一个抽象的“公”,即农民对国家的想象。 

此外,北方农村离中央政权较近,在传统上经常受到政权力量的介入,较容易接受主流的意识形态。因此,当村庄具体的“公”无法切实满足村庄的功能性和社会性需求时,人们便倾向于诉诸抽象的“公”。 

但是随着村级组织也逐渐弱化和虚化,村庄中承载着公共事物的具体的“公”被抽空了。当失去了具体的“公”的农民已不能在其所生活的村庄寻求一个可以诉求与期待的对象时,便只能转向外部遥远的国家,寻找一个抽象却公正的“青天大老爷”。 

在农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和交往中,一方面是《新闻联播》里处处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的国家官员形象,另一方面却是村庄公共事务“没人管”。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农民对新闻上的“国家”——抽象的“公”怀有更急切的期盼与更强烈的诉求。 

作者认为,北方农民观看新闻,相信新闻,不仅是要获得一种心理的安全感,更在于寻找在村庄中所不能找到的诉求与期待对象。 

南方的“小私”与“大私” 

作者认为,与北方农村不同的是,在南方农村,自然村或是村民组一般由一个宗族(或房头)构成。在南方宗族性村落,相对于家庭“小私”,宗族(村组)是“大私”,在“大私”之上没有北方多姓村庄那样的具体的“公”,而是直面国家这个抽象的“公”。宗族性村落的功能性和社会性事物都由“大私”来承担和完成,无须在“大私”之上构建具体的“公”,更少诉诸抽象的“公”。 

除了以宗祠为中心的村落主体外,南方村落还有以神树为象征的“社神”。社神不仅仅是村民仪式性的祭祀对象,更是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诉求与期待的对象。 

作者指出,在南方村落,因为具体的“私”与抽象的“私”满足了大部分的社会性和功能性需求,人们对抽象的“公”的企盼就不会很强烈,“国家”形象也就不会在人们心中打上烙印。所以南方农民很少谈论干部、抱怨当官的,认为《新闻联播》里的内容非常遥远、不实用,还不如看些“既能调节休息,又可开阔眼界”的国际新闻,进而才能理解他们所表现出的国家观念的淡薄,对国家诉求的冷漠。

猜你喜欢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便秘?这三大因素在作怪

Dorset Lodge 德贍護理中心  2023-08-23

编辑推荐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