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海鲜:一曲忠诚的赞歌

照相的宋师傅
2023-08-27
image
日本料理精致与纯粹的原味感,是它能够跻身世界美食舞台的最大秘诀。吃日本料理,不仅仅是一种味觉上的满足,更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一种放慢速度的生活方式。 (图片来源:yokodining ins)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日本无论选择在什么时候把福岛核污水排海,都一样不可接受。日本政府可以借助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权威地位,来向世界其他国家说明排放的可防可控,但日本上下想必已经确认一个事实:那个“风月同天”的国家无法说服。

不只是日本人感到解释的困境,一部分持有启蒙立场或者纯技术科普的人士也发现,他们在日本核废水排海一事上的中立澄清,不仅要面对暴躁的受众,而且要承受直率的表达压力。外交部门的抗议表态,海关的跟进动作,更加重了议题的交流难度。

外交官与人民毫无障碍地同频共振,在“不予接受”的强硬立场上,日方的解释、IEAE的数据及该组织中国专家的意见、其他国家的反应,统统不在中方和中国人的考虑中。一些恶作剧般的仇视表达还显示,反日已经成为某些年轻人全部的政治意识。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它在表面上还只是2012年反日游行的网络版,随着海关总署暂停进口日本海鲜产品,这场反日风波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转化成果。直接反映就是,全国涌现了类似2011年的大众囤盐现象;而长远影响则是国产海鲜及日料餐饮业蒙难。

怎么来理解民众囤盐举动?一言蔽之,这是日积月累的反日立场内化于具体生活的应激反应。但抢盐现象于12年后重现中国社区与网络商超,在社会效果上是尴尬的,尤其是中盐集团被迫发出供应充足的声明,暴露出反日立场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裂痕。

抢盐现象一定会被国际媒体捕捉到,由此产生的国际印象必然不是正面,它将成为解读中国人国民性的新证据。除此而外,更显著的尴尬或许在于,群情激愤的反日宣告像回旋镖一样打到国民自己身上,拉开了部分国人伤害另一部分同胞的序幕。

日料餐饮店敏锐地嗅到了不安,以最快速度审查原材料的来源,以备跃跃欲试的工商临检。日料店更以未雨绸缪之态,将日式制作工艺与食品原料区别开来,甚至以国内餐饮流派遮掩日料店身份。外界看到的是日料餐饮业的惊惶,但惊惶背后的损失无人在意。

更多的次生灾害出现在国产海鲜直播间,国内业者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网暴攻击,对这些源自道德高地的群起攻之,业者解释无用,深感无力。网络反日立场已经有能力细化为灵活的攻击行动,这是业界直播成为盈利模式之后合并的风险。

猝不及防,身份政治就以这种中国式的粗鄙样貌展露在国人面前。国际政治角力被爱国者引流到国产海鲜直播间,有人悲观地预言会冲垮千亿级别的行业产值。像日料店一样,国产海鲜业者被当成反日浪潮的“局外人”,这样一来,他们的损失似乎就能被合理化。

与12年前那波抢盐潮不同,这一次抢盐现象无法成为一类孤立现象,因为人们接受到的认知模块是:核废水排海即等于核污染太平洋。哪怕是在这种笼统的认知引导下,尽管未被挑明,但逻辑上无法否认(事实也如此),国产海鲜遭受道德风暴已是无可避免。

考虑到食盐的廉价特性,抢购仅有短暂的心理压迫感,哪怕可勉强解读为反日立场的生活化应用场景,但总可以当作笑料梗消化掉。而国产海鲜业的规模,比日本进口海鲜规模大得多,其经济损失及民生急难是囤多少吨盐巴也无法比拟的。

2011年与2023年两场抢盐囤盐现象,确实互为参照,但后者并非前者的简单复刻,而是比前者蓄积了更为深刻的政经背景,见证了愈发激越的民间情绪。有人沉醉于慨而慷般同仇敌忾,可如果衡量这场民意表达的不是忠诚,而是牺牲呢?你又会作何感想?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新新默存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救救工厂:工厂真的卷不动了

浦铭心  2024-11-04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