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门口走到孟特威武列图书馆仅需几分钟,去那里阅读成了我很多的午后时光。从年少时就喜欢读书,然而似乎消磨退休时光的年岁才真正获得了阅读快感。前不久,在那里发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为这部经典名作陶醉不已。
《猎人笔记》弥漫的诗情画意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让我震动和幸福。名牌包价格高自有道道,名著就是百读不厌,历久弥新。山珍海味营养丰富,阅读名著培育你的精气神,也是养生之道。屠格涅夫高超的手艺,使得这些系列小说像电影,纪录片风格,画面感超强。这些文字富有纪实色彩,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介于虚构和非虚构文体之间,有些文学史称《猎人笔记》为特写。非虚构文字在当今这个网络世界受到青睐,比比皆是,有着广泛的读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而在屠格涅夫那个年代,除了报纸杂志,非虚构文体鲜见,就此而言,屠格涅夫勇于创新魄力大。非虚构文体,严格来讲并非全部真实。比方回忆录,受到作者记忆力乃至立场、观点的局限,在叙述生活事件中难免掺杂一些违背事实的描述。然而说到底,人生不也就是“假作真来真亦假”吗?所谓人生如戏。
屠格涅夫枪下的猎物有野鸭,鹧鸪等,然而,众多的人物形象同样成为他笔下的“猎物”。他聚焦小人物,可怜的农夫。“我”虽然是老爷,但乐于和穷苦的农民打交道并尊重他们。他对妇女给予深厚同情,塑造的妇女的形象鲜明,如《活尸首》中意外摔跤致残卧床不起的露克西亚,曾是作家的母亲家农奴中最漂亮的少女,担任领轮舞和领唱。当作者偶然看到她时,当年那个“窈窕而健康的,善于巧笑,长于歌舞”的少女被形容为“眼前这个木乃伊”。她30岁不到,事故过去了七年,也就是她在床上躺了差不多七年。所以她的嗅觉和听觉特别灵敏。菩提树在园子里开花她肯定第一个闻到香味。遭受如此不幸的她整天做白日梦,将希望寄托在对上帝的崇拜上面,她的忍耐,善良,对命运的屈服,麻木不仁的状况让我惊讶。但她毕竟是一个青春期的姑娘啊。在作家,屠格涅夫面前,她抓住机会滔滔不绝地倾诉,甚至要唱歌,终究唱不下去。最后她说,“我以前的辫子是什么样的,您记得吗?一直到膝盖上!我有好一段时间拿不定主意。可这么长的头发怎么梳呢?我只好把头发剪了。”《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里的阿丽娜,原本是农奴,作为丫头伺候老太太。老太太虽然待她不错,但定下一条规矩,不用已经出嫁的丫头。这就意味着要贡献青春。阿丽娜对爱情的追求“请允许我嫁人”的愿望却受到老爷的阻止,痛斥她忘恩负义,没有一点儿仁义道德。后来,是磨坊主为她赎身,她和磨坊主结婚。但由于她的背景和那个年代,阿丽娜的地位卑微,健康也出了问题。“情人眼里出西施”,动情了才能写得出如此感人的情节和细节。屠格涅夫是怀着深厚的同情描写这些人物的。
他写了不少与他同一阶级的人物,地主,贵族。不愧为猎人,屠格涅夫眼力极好,通过描绘人物的面容表情衣着精细画出肖像,让人物跃然纸上。作家还善于通过对话形式描绘人物形象。如《歌手》那篇,乡间酒吧里两人赛歌PK的场景极富张力,在场人的性格,面貌栩栩如生。如果我是导演,我一定要将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屠格涅夫在这篇小说里塑造了酒保尼古拉伊凡内奇,他的妻子,土耳其人雅可夫,“包工师”,“野老爷”,“眨巴眼”,“糊涂虫”,“灰色长袍农民”以及他自己“我”等一系列人物,精细描述了他们不同的穿戴、容貌、性格特点、身份背景,反映出广阔的生活。比如作家对酒保的妻子着墨简短,却抓住了人物最鲜明的特征,说她不喜欢发酒疯的客人,因为从这种人身上挣不到多少钱,而那些愁眉苦脸的默然不语的人更受她的欢迎。而这样一个精明的市商女子,在听了雅可夫的歌唱后,也“把身子贴在窗子上哀哀地哭泣着,仿若是忆起了伤心的往事。”“雅可夫飞速地瞥了眼酒保妻子,而后唱得比先前更加响亮,声音也比先前甜美了。”当歌声停下后,在场人热烈祝贺雅可夫赛歌取得了胜利,酒保妻子满脸通红,急忙立起来走了出去。这些描述意味深长,背后的故事丰富。这篇小说的开头部分描绘一个乡间酒保的地理位置,风景、当时的气候,“我”在七月流火的日子如何走近酒吧,叙述极其冷静,从容。(顺便说一下,屠格涅夫的这些短篇小说的引子部分往往很长,很是淡定)。结尾处写了浓重暮色中的两乡村孩童,一个孩童急切地呼唤着另一个孩童“安特罗泼卡”。仿佛回应了之前酒吧里那场令人屏息静气般的情景,余音袅袅,一唱三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俄罗斯人是如何善于通过唱歌来抒发对生活的情感啊!
就文体的特征而言,屠格涅夫的描述尽可能还原事实,秉持公正客观的立场。但他在犀利地揭露地主虚伪和恶习,地主走狗的丑恶嘴脸方面却不遗余力,在他的笔下,有的走狗比地主还坏,批判的立场显而易见。如《总管》那篇里的总管谄媚地主主子,报喜不报忧,媚态可憎。作为地主的代理人他对农民极其刻薄、凶狠,为的是从中获利,在地主的租役基础上再向农民身上剥一层皮。屠格涅夫怀有浓烈的感情来描写这些貌似小说的文字,《猎人笔记》不单单是一份备忘录,记录下乡间的一些趣闻轶事,而是对当时俄罗斯社会制度的深刻反思,饱含着民主主义思想色彩,虽然他本人是贵族后代。
屠格涅夫又是绘景高手,他笔下的俄罗斯大地那么地富有诗意,景色壮丽而变化万千,让读者感到他对俄罗斯的热爱,农村野外多么美好。几乎每一篇都有风景描写,虽然他讲了一个个故事,塑造了一个个人物。他的画是工笔风格,笔触细腻,细腻入微。比如他描绘在辽阔的草原过夜的情景迷人,令人身临其境,读后感到现代人离开大自然久远。看着书里描绘的俄罗斯令人痴迷的原野景色,我想到我眼前的澳洲令人感动的天地风光。它们都那样淳朴天然,展现出自然的神灵气魄。在它的沉静面前,人类的欲望显得卑微。《白净草原》写了迷路的猎人邂逅一群少年,看马的农家子弟,就和他们一起在篝火旁过夜。一旁卧躺的他听这些少年聊天,说着亦真亦幻的鬼故事,什么林妖,某人的死灵魂,其实从中可以感觉到很多现实生活背景,有些情节令人喟叹,生活的艰辛,爱情的不易。小说从黄昏写到夜晚,再到下半夜,“孩子们的谈话和火焰几乎是同时停息下来的。就连那两只狗也打起了瞌睡:在幽淡的月色星光中,我依稀能看见马儿们也低下头休息了。”然后,又描绘了美丽的晨曦出现。“一切都在蛰动着,觉醒着,萌发着,歌唱着,喧闹着,呼喊着,无数露珠像辉煌耀眼的金刚石一样发射着迷人的红光。”《车轮子响》写了赶夜路的我的大车,被另一辆大车追上,我和车夫害怕遇到了强盗,胆战心惊,然而最终后面那辆马车上彪悍狂放且醉醺醺的人仅仅向他们索要了些喝酒钱,并没有要他们的命。前半部分马车夜行诗情画意,后半部分化险为夷扣人心弦。我理解,屠格涅夫对那些醉鬼有几分欣赏,他们心地并不坏,尽管行为粗鲁甚至野蛮。
根据书里描绘的情景,我编了首诗《多么短暂的夏夜啊》——
茨冈姑娘玛霞全身扭动着
宛若火里的桦树皮。
她的歌声嘹亮又颤抖
像是一只有碎逢裂纹的玻璃铃。
池塘反射出亮光像钢铁一样
村子里传来了祈祷的钟声
隐隐约约又绵绵不绝。
金黄的麦秆上
蜘蛛的亮丝一起一伏闪映光泽
我坐在秋天的白桦林里。
夜色安谧,悠远辽阔
正是夜行的好时候,
广袤而肥沃的草原
被人马车辆压平了的道路
像黄色丝带蜿蜒舒展着。
月光如洗的原野
凝脂般的气息
柔美而又匀称地散布在身前身后。
一个让人无法入睡的美丽地方。
火光的尖舌头
舔了舔柳树枝后猝然消失
又尖又长的黑影骤然侵入进来
黑暗在跟光明斗争。
我睡在干草里。
无法形容的夜声——
仿佛有人在天边一劲儿叫喊
另一人躲在树林里
发出尖细刺耳的笑声交相呼应。
黎明前世界归于肃然
所有都沉浸在酣睡中。
大气早已散尽了强烈的味道
又好像重新蒸腾着湿潮气。
多么短暂的夏夜啊!
屠格涅夫不仅是小说家,还是诗人,我读过他的散文诗,非常动人。他的小说则诗意盎然,用词讲究。观察力强,对人物和景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的叙述节奏不疾不徐,口吻从容淡定,达到驾轻就熟的高妙境界。
在图书馆里阅读不仅享受书香,还能感受到那里的安详氛围,更容易专心。大家捧书细读,注意不发出声响影响到他人,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离孟特威武列图书馆仅一条马路,有中学、小学。每天下午三点多,图书馆里就看到成群结伴,背着大大的双肩书包,穿着校服的学子们。不同肤色,来自不同民族。她们有的在图书馆的台子前,摊开笔记本电脑,做起了功课。
我手捧《猎人笔记》出神。澳洲有没有人打猎呢?如此地广人稀,实乃众多动物的天堂啊。要是有人游猎其中,定会为澳洲的壮丽风光,旖旎风景所陶醉啊。转念想到,十九世纪不说,起码当今,澳洲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允许人随意对动物大开杀戒。他们注意保护动物,比如在某些高速公路段竖起告示牌,提醒人们此处经常有袋鼠出没,注意减速行驶。澳洲还是鸟类的天堂,邻居家花园果树上的累累果实,常常是鸟雀的佳肴。鸟儿在路上大摇大摆地走着,毫不避人。没有人敢猎杀鸟雀。政府出台一系列规定,哪些地方不能钓鱼,哪些尺寸的鱼不能钓等等。凡此等等,对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和屠格涅夫的时代是大大不同了啊。
细腻描绘俄罗斯大地的壮丽风光,深切同情农奴穷人的悲惨命运,犀利揭露地主富人的丑恶嘴脸。《猎人笔记》这部十九世纪的作品如此美妙,以至于让我感到,安闲的午后,在图书馆里捧着书,间或张望窗外阳光,又瞥瞥周围埋头书页的人,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读者多么幸福。
本文由看新闻网原创、编译或首发,并保留版权。转载必须保持文本完整,声明文章出自看新闻网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