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过的“洋节”

过桥土豆
2021-12-27
image
圣诞老人。(图片:Pixabay)

洋节是什么意思? 

“洋节”,顾名思义,就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节日。 

“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人们独特的文化记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闪耀着中国文化独特、优美而神秘的光芒,足以让中华民族为之自豪!” 

这些西方节日,与中国文化毫不搭界,凭空挪过来显得十分不伦不类。 

《莫让大节小节都成了洋文化的跑马场》 北京日报 

今天,我们按时间顺序,梳理下我们经常接触的“洋节”。(注:以下皆为“洋节”)

…… 

——1月1日  元旦—— 

元旦是洋节,中国人曾称其为西洋新年。 

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1911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 

公历,也称“公元”,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也就是“洋人”纪年法。原称“基督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格里历》。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 

公历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在耶稣诞生之后的日期,称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而在耶稣诞生之前,称为主前Before Christ(B.C.)。 

民国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 

——2月14日 情人节—— 

情人节(Valentine’s Day),在西方也称为圣瓦伦廷节(Saint Valentine’s Day),在每年的公历2月14日。 

情人节的起源有多个说法:最有名的说法来自古罗马。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为了充实兵力,下令所有单身男性罗马公民从军,不许结婚。天主教神父瓦伦泰不理禁令,秘密替人证婚,结果被士兵逮捕,于269年2月14日被绞死;为纪念瓦伦泰的勇敢精神,人们将每年2月14日定为纪念日,成了后来的“情人节”。 

情人节的特色是情侣互相馈赠礼物。时至今日,人们则喜欢以情人卡向爱人表达情意。情人卡上通常绘有丘比特、被箭射中的心等等。” 

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形象经常出现在情人节相关物品。关于丘比特跟情人节的关系,“丘比特(拉丁文cupido,意思是欲望、爱),罗马爱神,相当于希腊爱神厄洛斯。他通常由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所代表,背部长有两只翅膀,眼睛被布蒙住,手持弓箭。” 

改革开放后,不少年轻男女也开始庆祝这个节日。一般是男生送女生礼物比较正式,女生也要有所表示。除此之外的重要活动内容是到比较浪漫的地点共进晚餐。 

在2月14日当天中国大陆各城市的街道和购物中心都会出现人潮涌动的景象。 

近年,情人节被指过于商业化。对单身族造成压力,令其显得孤单,而情侣们在情人节当天花费较多,对个人带来财政压力。 

在情人节风俗中,最有意思的是东亚的韩国和日本。除了2月14日之外,还有以下情人节: 

1月14日,日记情人节(Diary Day)。情侣们会互赠足够纪录一整年恋爱情事对之日历,并在里头标示双方的生日与纪念日,以及希望在接下来一年中共同执行的各项计划,象征二人将携手走过未来一年。 

3月14日,日本,的白色情人节(White Day)。这天情侣们会回赠对方情人节礼物。2月14日女孩礼物表达情意后,男方也有同样好感或情意,回送女孩礼物,代表心心相印。这是日本商人于1977年炒作的结果。 

4月14日,韩国,黑色情人节(Black Day)。单身者在这天会一起穿着黑衣,同时一边享受着黑咖啡与黑色炸酱面来为彼此打气。指单身或是在情人节、白色情人节表白失败后的人,所庆祝单身的节日。 

5月14日,韩国,黄色与玫瑰情人节(Yellow and Rose Day)。五月是朝鲜半岛上的玫瑰花开得最美的日子,送人红玫瑰就表示著爱意;白色玫瑰花代表还没有确定;但赠送黄色的玫瑰则是意味着分手。 

6月14日,韩国,亲吻情人节(Kiss Day)。情侣们在当天可以大胆大方地提出亲吻要求。 

7月14日,韩国,银色情人节(Silver Day)。情侣们会带意中人给家人认识,或是介绍给长辈。要互赠银色礼物。 

8月14日,韩国,绿色情人节(Green Day)。情侣们可在森林旅行,户外庆祝。 

9月14日,韩国,音乐与照片情人节(Music Day & Photo Day)。情侣们要互赠对方喜欢的CD,或是一同到热闹的夜店跳舞并且合影。通常会举办大型社交活动,单身者可借机看看意中人。 

10月14日,韩国,葡萄酒情人节(Wine Day)。情侣们会一起品尝葡萄酒庆祝秋天,通常会到餐厅共进晚餐。 

11月14日,韩国,柳橙汁与电影情人节(Orange Day Movie day)。情侣们会连赶两场电影,看完后要杯柳橙汁。 

12月14日,韩国,拥抱情人节(Hug Day)。情侣们会在公开场合拥抱,公开宣告彼此爱意。 

…… 

——3月8日 妇女节—— 

国际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或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为了纪念妇女权利的运动,设在每年的3月8日的国际性节日。 

这个纪念日在很多国家也是法定假期。各地社会在国际妇女节亦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一个妇女节在美国纽约,于1909年2月28日由美国社会党组织举行。 

1917年3月8日,在俄罗斯帝国首都彼得格勒,纺织女工举行罢工及游行,遍及整个城市,也导致俄罗斯革命的开始;7日之后,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临时政府确保妇女拥有投票权。1917年,苏俄将3月8日定为国定假期。 

联合国从1975年开始,每年3月8日举办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将3月8日定为妇女节,并举行各种形式的妇女节庆祝活动。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三条规定:妇女节(3月8日)属于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妇女放假半天。 

中国高校以年轻女性为主题的3月7日女生节成为更受欢迎的节日。但是随着女生节的流行,反对“女生节”、反对污名化“妇女”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更多女性开始提倡回归到妇女节的初衷,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而不是以男性视角为核心的“女生节”“女神节”。 

…… 

——4月1日 愚人节—— 

愚人节,是从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流行的民间节日,并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习惯以各种方式互相欺骗、捉弄及取笑,而往往玩笑永不揭穿。但如果玩笑开得过大,则很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恐慌,产生较大规模的反响及进一步衍生成为谣言或都市谣言等。 

…… 

——5月1日 劳动节—— 

劳动节是全球性的节日,目的是为了庆祝劳动阶级对社会和经济所做的贡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劳动节是在5月1日(如法国、瑞典和中国),因此通常也称之为国际劳动节。 

美国和加拿大的劳动节是在9月的第1个星期一。新西兰的劳动节是10月的第4个星期一。 

劳动节的起源,是纪念美国发生的“干草市场事件”。 

1886年5月1日,以芝加哥为中心,举行了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工人罢工和游行运动。工人唱起了《八小时》(Eight Hour)一歌,这首歌的副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自由分配”。 

5月4日,在芝加哥干草市广场举行群众大会。当天的示威最初是一场和平游行。一位不明人士在警方即将驱散群众的时候,向警方投掷了炸弹。在黑暗中,警察向群众开火,人们四处逃窜。前后共有7名警察和至少38名平民当场死亡,同时造成在场60名警察和115名平民受伤。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干草市场事件”。 

上述事件引发了举世知名的诉讼后续,8人遭判处共谋罪。后来其中7位被判处死刑,另外1位被判15年徒刑。 

1889年,美国劳工联合会会长写信给正在巴黎进行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第二国际。他向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者通报了美国劳工联合会的计划,并提议为实现普遍的八小时工作制进行国际斗争。 

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国际第一次会议上法国工团主义者雷蒙·拉维涅呼吁,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工节以纪念干草市场事件,同时要求各国的劳工共同努力,为八小时工作日而奋斗。 

1890年,拉维涅的呼吁激励了美国和欧洲多数国家的劳工在5月1日再次进行罢工。在南美洲的秘鲁和智利同样发生了罢工。1891年,第二国际在布鲁塞尔的第二次会议上正式宣布5月1日为一项每年举办的活动。 

从此,世界各国的工人团体在这一天举行盛大庆祝活动,许多国家还放假一天。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了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每年“五一”同春节和国庆节法定为三天的全国性节日,加上前后两个周末的调休共放假七天,形成了三个“黄金周”。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第二次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由三天调整为一天,五一黄金周也将成为历史。自2008年法律生效起,五一假期加上一个周末调休成为三天小长假。 

目前,庆祝五一劳动节的国家与地区有:朝鲜、法国、瑞典、德国、巴西、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利比亚、泰国、埃及等。 

…… 

——5月的第2个星期日 母亲节—— 

母亲节是一个为感谢母亲而庆祝的节日,而在世界各地的母亲节的日期有所不同。母亲们在这一天里通常会收到孩子们送的礼物;而在许多人心目中,康乃馨被视为最适于献给母亲的鲜花。 

母亲节是由美国人安娜·贾维斯发起,她终生未婚,一直陪伴母亲。 

安娜于1907年开始举办庆祝活动,申请将母亲节定为法定节日。节日于1908年5月10日在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州和宾夕凡尼亚州正式开始。1913年美国国会确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安娜母亲生前最爱的花朵是康乃馨,康乃馨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虽然孝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品德,但目前大中华各地区均无法定的母亲节。 

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开始有人倡议以农历四月初二,即孟母诞生孟子的日子作为母亲节,并将其称为“中华母亲节”。由于“孟母三迁”的故事和传说表现了孟母养育子女、教子成材的良苦用心,至使其在中国广为流传,故孟母也常常被视作中华文化中母亲形象的典范之一。 

…… 

——6月1日 儿童节—— 

六一儿童节或保护儿童国际日,是一个为少年儿童设立的国际性节日。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会上为纪念悼念1942年捷克利迪策村对儿童的屠杀及伤害,以及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为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及改善儿童的生活,决议以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 

中国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民国的“四四儿童节”。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国家与地区有: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中国大陆、柬埔寨、埃塞俄比亚、缅甸、葡萄牙、越南、俄罗斯、蒙古国等。 

…… 

——6月第3个星期日 父亲节—— 

父亲节是一个为感谢父亲而庆祝的节日,始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 

1909年,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市的杜德夫人,在参加教会母亲节礼拜后心想:“世上为什么没有一个类似母亲节的纪念父亲的节日?” 

杜德夫人13岁的那一年,母亲在生产时不幸去世,遗留下6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亲威廉‧史马特在成为为鳏夫后,立志不再续弦,他在美国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间农场,父兼母职地栽培养育他的6名儿女。 

1909年,史马特先生辞世。杜德夫人在母亲节感恩礼拜后,与教会牧师瑞马士分享她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心与努力;她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向自己的父亲致敬,并借此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于是她提出了设立父亲节的建议,期盼世上也有一个对父亲纪念感恩的节日。 

瑞马士牧师支持杜德夫人推动设立父亲节的努力。杜德夫人在1910年春天开始推动成立父亲节的运动,随即得到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 

1966年,美国总统林登·詹森选用史马特先生的生辰月份,宣布当年六月为美国父亲节之月。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森正式签署文件,将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美国的父亲节,从此成为美国永久性的国定纪念日。 

父亲们在这一天里通常会收到孩子们送的礼物。 

关于父亲节,比较特殊的是台湾地区。 

1945年(民国34年)的8月8日,中国抗日战争战局逐渐明朗,上海部分爱国人士发起“父亲节”来颂扬纪念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父亲们。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元老,联名陈请民国政府,准予规定每年8月8日为父亲节,通令全国遵行。父亲节订于每年的八月八日,是因为“八八”和爸爸音韵相近。并且 ,从字形上将“八八”二字连缀后,正如一个“父”字。因此,订定八月八日为父亲节;又称为“八八节”(“爸爸节”)。台湾地区沿用至今。 

…… 

——10月31日晚 万圣夜—— 

万圣夜(Halloween或Hallowe’en,为“Hallows’ Eve”或“Hallows’ Evening”的缩写,意为“万圣节的昏夜前时”),在每年的10月31日晚庆祝。 

主要流行于美国、不列颠群岛、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西方国家。 

万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 。在中文里,常常把万圣节前夜(Halloween)错译为万圣节(All Saints’ Day)。 

按照习俗,当晚小孩会穿上魔鬼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 

随着商业化的演进,受到西方世界影响的亚洲地区,则以变装秀等变体为主,不再拘泥于鬼怪主题。 

万圣夜通常与灵异的事物联系起来。虽然是源自西方世界传统的节庆,但是事实上西方基督徒对于此节日看法存在争议,因为宗教上认为鬼怪与魔鬼有关,因此较为明白传统的西方人一般不鼓励参与。 

不过随着世俗化的影响大部分西方人已经不再强调传统色彩了,认为万圣夜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间,这与中国的中元节以及日本的百鬼夜行类似。 

但是西洋对于鬼怪节日传统上日期并不一致,其中源自美洲原住民的祖灵祭祀,这样的传统形成了墨西哥人的亡灵节,也正好与欧洲移民的诸圣节传统日期相似,而将时间确定在了10月末至11月初。 

万圣夜的概念形成之后,随着美国影响力的增强而成为全球性节日。 

…… 

——11月第4个星期四 感恩节—— 

感恩节,是位于北美的美国与加拿大的全国节日,源自基督教。目的是感谢上帝过去一年的赠与和丰收。加拿大和美国的感恩节时间并不相同。 

加拿大感恩节定于10月第2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美国感恩节定于11月第4个星期四。由于情况负责,这里讨论的是美国感恩节。 

美国感恩节它起源于丰收节。主要的庆祝活动是感恩节大餐。 

传统的感恩节大餐包括美洲本土的食物和菜肴,即火鸡、土豆(通常是土豆泥)、馅料、南瓜、玉米、豆角、蔓越莓(通常是酱汁)和南瓜派。其他感恩节习俗包括慈善组织为穷人提供感恩节大餐,参加宗教仪式,游行,以及观看足球比赛。 

在美国文化中,感恩节被认为是秋冬假期的开始,其中包括圣诞节和新年。 

…… 

——12月25日 圣诞节—— 

圣诞节,又称耶诞节,东正教称基督降生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降生的节日。 

教会通常将此节日定于12月25日。其为基督教礼仪年历的重要节日。 

圣诞节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西方国家等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之地区的公共假日;在教会以外的场合,圣诞节已转化成一种民俗节日,并常与日期相近的公历新年合称“圣诞及新年季”。 

在圣诞节同时兼具宗教节日与文化节庆的双重功能,除了参与教会仪式与活动外,家户、行号与街头上也可见相关布置,更是重要的商业活动时令。 

过圣诞节的习惯,亦随着近代西方国家的影响力而扩展到全世界。但在基督教并非主流的地区(如东亚),除了当地的教会团体外,圣诞节经常与消费活动挂钩,这种没有宗教意义的商业民俗活动,不需要接受西方文化者也能自由的参与,且如同西方国家的“圣诞及新年季”与公历新年结合,过节时间拉长到数周,成为全年重要的购物和消费季之一。 

在中国的法律上,圣诞节不是法定假日。文化大革命时,圣诞节是被抵制的。 

2000年代起还流行平安夜当日互送苹果,因“平”与“苹”同音,认为苹果就是“平安果”,取“平平安安”之意,成为一项中国特色圣诞风俗。苹果在基督教中本是引导夏娃犯罪的禁果,有邪恶的意味,但对于大多数非信徒而言这并不重要。 

…… 

——礼拜天 每周周日—— 

许多人称星期天为“礼拜天”或“礼拜日”,这个称呼源自基督教。 

基督教有许多节日和节期,节日是每年庆祝一次,比如圣诞节、受难节和复活节等等;而节期却不然,它可以在一年内循环进行,比如每个礼拜天,基督徒是必须去教堂参加礼拜的。 

礼拜天还有另外两个称呼,许多基督徒比较熟悉,那就是“主日”和“复活日”,意思就是“主的日子”, 

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天地,第二天创造了水和空气,第三天创造了植物,第四天创造了日月,第五天创造了鱼、鸟等生物,第六天牲畜、昆虫、野兽以及管理这一切的人。第七天休息时,人类为感谢上帝,纷纷向他朝拜。此后人类制定历法时,每七天一个周期,第七天休息,但必须朝拜上帝。所以犹太人一直遵守安息日星期六 

来自基督教的《圣经》第一章《创世纪》 百度百科 

那我们不叫礼拜天,叫星期天行不行?是不是就不是“洋节”了呢?很不幸,“星期”,这个词,也是个“洋文”。 

“星期”,又叫做“周”或者“礼拜”,是一个时间单位,每星期有7日。 

古巴比伦人首先使用7日为一周的时间单位,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 

星期的表达法源于拉丁语。 

基督教崛起前,星期日为“太阳日”,星期一为“月亮日”,星期二为“火星日”(玛尔斯之日),星期三为“水星日”(墨丘利之日),星期四为“木星日”(朱比特之日),星期五为“金星日”(维纳斯之日),星期六为“土星日”(萨图尔努斯之日)。五颗行星的名称都对应古罗马神话中神的名字。 

英语则完全继承基督教时代前拉丁语的表达,只不过将代表前四个行星的神换成古日尔曼人神话中的神: 

星期二(Tuesday)-战神“提尔(Tyr)”的日子, 

星期三(Wednesday)-(主神)“奥丁(Wodan)”的日子, 

星期四(Thursday)-雷神“索尔(Thor)”的日子, 

星期五(Friday)-女神“弗丽嘉(Frigg)”的日子, 

星期六(Saturday)则沿用罗马神-农神“萨图尔努斯(Saturnus)”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嘉谷 用“星期”代替中国传统的“曜日”。到了民国以后,“星期”被广泛使用。 

…… 

整理了很长时间,没想到有这么多“洋节”。 

西方节日,多数都有很深的历史宗教的色彩,与中国文化毫不搭界,凭空挪过来显得十分不伦不类。 

《莫让大节小节都成了洋文化的跑马场》北京日报 

再想想吃过的“洋”食:洋葱、洋芋、西红柿、西芹、西兰花、胡萝卜、胡椒⋯⋯ 

洋人实在太坏,不只思想上同化我们,竟然还在物理层面,同化我们的身体。 

我们不止要抵制“洋节”的文化入侵,还要抵制“洋食”对我们传统身体的异化。 

回归传统,古老中体味悠悠传承,承载着文化认同,融入了民族基因。重建倒塌的孔家庙。 

奥对,我错了,不能用“基因”。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过桥土豆

猜你喜欢

抵制洋节,请从元旦开始

吴兴川  2025-01-01

编辑推荐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