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去年底宣布疫情管控逐步松绑以来,中国的经济多被看好会逐步复苏或有大幅成长,甚至带动全球经济的成长,然而,在美国半导体出口管制持续趋严的当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已受到限制,同时,中国过去庞大的智慧型手机产业也因为手机需求下滑而导致获利持续衰退,因此,中国经济是否可因疫情趋缓而复苏,仍不确定。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本月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零售销售与工业生产分别年增10.6%与3.9%,均较前二月高,但是,固定资产投资为5.1%,较过去二个月低,整体而言,中国今年第一季的经济成长率为4.5%,高于预估的4%。
中国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多
虽然中国第一季的经济较预期为高,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月底(3月27号)仍宣布全面降准1码(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显示中国经济不确定仍高,因此,中国人行需要持续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来挹注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避免发生流动性危机。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进而导致流动性危机发生的可能原因为:一、自2021年以来,中国恒大地产破产所引发的房地开发商破产与烂尾楼问题仍未被解决;二、全球供应链的重组使得中国当地厂商与外商投资降低,资金撤离中国的需求极大;三、中国就业市场的新增工作机会大幅降低。
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趋势下,中国出口降低的趋势已不可逆,中国民间投资与外人直接投资的需求也将会较过去大幅降低,当中国本土厂商与外国厂商的投资都降低时,中国未来新增的就业机会也会大幅减少。特别在2019年底爆发武汉肺炎疫情以来,需多中国企业也因为疫情封城措施而退出市场,就台湾厂商而言,包含八方云集与瓦城等业者均退出中国餐饮市场,85度C在去年也关闭15家中国分店,在疫情逐步趋缓之际,餐饮业者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厂商对中国内需市场的预期悲观应是重要原因。
通货紧缩可能性愈来愈高
当厂商与消费者对未来预期悲观,则影响民间需求的投资与消费均会降低,当民间需求的减幅扩大而引发物价下跌时,则可能发生通货紧缩。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其国内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增率为0.7%,创下18个月来新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则年减2.5%,连续六个月负成长,中国国内物价的现况,与主要国家中央银行面临通货膨胀而大幅升息的现象有显著的差异,如美国联准会为了对抗通膨从去年3月至今已升息19码(4.75%),中国则持续降低存款准备率。
中国在2022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率为2%,台湾、南韩与新加坡分别为2.95%、5.1%与6.1%,美国与欧元区则分别为8%与8.4%。除了中国外,上述国家的物价均是在各国央行已采取升息政策下的结果,令人好奇的是,即使中国可以控制人民币的币值稳定,且向俄罗斯购买廉价石油,但其所面对的大宗物资涨幅仍应与世界各国一样,均须面对输入性通膨所带来的物价上涨,但是,中国物价却是相当稳定的低。
若再考虑中国人行持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方向,人民币的值压力更大,中国面对输入性通膨的压力只会扩大,中国的物价应会更高,但中国官方统计的物价指数仍低。
虽然中国统计局认为中国物价低的原因为基期太高,但基期因素是普遍现象,因此,若中国的物价统计数据正确无误,则可以合理解释,货币供给大幅增加的宽松货币仍可维持物价平稳的原因,应是民间需求的大幅降低,使得货币需求减少,只有在货币供给增幅仍大于货币需求减幅的情况下,中国的物价才可能微幅上涨,未来,若中国需求持续减少,则物价将会下跌,即人民最不乐见的通货紧缩将会发生。
(※作者为淡江大学产业经济与经济学系合聘教授。全文转自上报)
本文由看新闻网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看新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