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的夢幻人生 (六十三) 擇善地而居
白洋淀環境優美男人相貌堂堂女人沉魚落雁。
絕大部分島民心地善良,水把他們與外部世界隔開,受政治污染少。
我插隊前,看見女附中宿舍樓前牆上貼的大字報,說鄧榕在陝北插隊挨斗,小腳老太太跑二十多里來看熱鬧。鄧榕說:「沒想到我二十歲就出了名。」
遇羅文在「我家」書中也寫到他們的老底被老鄉知道後處境難堪。
我對白洋淀老鄉的恩情永世難忘。他們待我親如自家人。
我媽媽記得我的那鍋解心慌的雞湯。我記得在白洋淀吃的第一碗豬肉白菜燉寬粉。
寬粉就是粉條,用白薯面製成的。我插隊的那幾年,淀里老百姓的主食是高粱米白薯干。上了年紀的老人說,比抗日戰爭跑鬼子差遠了,那時候吃的是白面卷子攤雞蛋。
我和柳燕拔了北京戶口結伴而行去白洋淀邸莊落戶。趙京興用根扁擔挑着我倆的行李護送。在1969年一月數九寒冬,我們夜裡先乘火車到徐水,從徐水乘長途汽車到安新縣城,從縣城走18里旱路到淀邊的端村。又走了八里冰路到邸莊。
趙京興把北京戶口看得比金子還貴。他看我在東四派出所磕巴不打幹脆利落註銷了北京戶口說我「真有氣魄。」
這位比我小兩歲的」哲學家和經濟學家」懂得城裡人和鄉下人的區別。三年饑荒時他回過鄉,究竟見到過什麼?從沒聽他說。
他放下我和柳燕的行李乘冰床子回北京了!他絕不可以步父母的後塵。他要為自己在北京紮下根而戰。他身上寄託着我的全部希望。我指着他救國救民同時也救我吶!
我和柳燕到大隊部辦理好插隊落戶的手續,就到處走走,趕上村里社員在為過春節排演節目,話劇「半夜雞叫」。他們熬了一大鍋菜,準備吃飯,見我和柳燕兩個初來乍到的北京人,熱情地盛上兩大碗,一人一碗豬肉白菜燉粉條。
我們倆正飢腸轆轆,天降美食。從此,我記住了白洋淀的味道,記住了遞給我冒着熱氣藍色大碗的十二、三歲孩子的紅撲撲的臉。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我準備在白洋淀埋頭苦幹掙錢養活趙京興,他是天才,不能在粗礪的勞作中毀損,讓他研究高深的理論去吧,我心甘情願當墊腳石,鋪路的棋子兒。
未敢翻身先碰頭,我們什麼都沒幹成,反而成了最不恥人類的「反革命」,給白洋淀老鄉帶來很多麻煩,老鄉對我們毫無怨言,出獄後,再次接納了我們,讓我們有一個容身之地,有飯吃,養浩然之氣,等待時機,鯉魚跳龍門。
白洋淀大吉大利。我們選擇的白洋淀是一個大大的首善之地!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