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力不足,還是勞動力過剩?

美國之音
2024-02-14
imag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華盛頓 — 中國人口連續兩年減少,社會走向老齡化,使人擔心勞動力不足。與此同時,中國的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的失業率居高不下,35歲已成尋找工作的年齡「天花板」,勞動力利用率嚴重不足。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如何解釋?

中國上個月公布的2023年的人口數據顯示,中國人口淨減少208萬人。這是中國2021年出台「三胎政策」後連續第二年人口減少。中國目前的總人口約14.1億。這個曾經數十年穩居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國,已經於2023年4月末讓位於印度。

勞動力不足還是勞動力過剩?

在有人擔心中國人口減少,老齡化加劇,勞動力不足之際,中國的失業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年輕人的失業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最近的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年輕人的就業率低於越南和柬埔寨。根據中國人大經濟研究所2023年11月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專題報告》引用的數據,在15歲以上就業人口占全體人口的比例方面,2022年中國的比例是63%左右,越南是72%左右,柬埔寨更是高達75%。因此,這個報告得出結論:「能夠參與勞動的人口比例,中國已經不占優勢」。換句話說,中國勞動力供過於求,就業不足,失業率高得多。

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個月中旬公布的剔除在校學生的青年(16-24歲)失業率為14.95%。儘管經過中國所說的統計方式的「優化」後,這個新的數字大幅低於去年6月創紀錄的21.3%的失業率,但是這個失業率仍然很高,而且也並不代表實際情況的任何改善。

著名人口問題學者、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員易富賢說,由於中國內需市場不夠,過剩的勞動力必須靠增加出口產品才能夠緩解就業壓力。但中美關係惡化,貿易戰仍沒有偃旗息鼓,以前中國的貿易順差60%到90%來自美國,2017年中國產品占美國市場的22%。但2023年下跌到只占13.9%。此外,歐洲也加大對中國的去風險化,減少從中國的進口。中國出口減少,貿易順差減少,結果就是勞動力過剩,失業率增加。他說,青年剛進入職場社會,沒有經驗,是最大的弱勢群體,所以失業率很高。他估算中國目前過剩的勞動力大概有一億人。

2018年美中開始大規模貿易戰,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征高達20%的關稅,加速了大量製造業工廠和供應鏈向海外市場的轉移。而2020年初新冠病毒疫情開始在全球的大流行,更對大量加工製造業產業鏈從中國移到海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廣東等東部沿海城市工廠林立的繁榮景象,隨着一個又一個工廠的外遷或倒閉,已經不能同日而語。隨之而來的是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失去了棲身大城市,或養家糊口的飯碗。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的報告還顯示,在工資方面,中國原來的優勢也在消失。以2021年為例,中國每月最低工資是401美元(實際發放是每月531美元),而印度尼西亞是304美元(實際發放360美元),馬來西亞278美元,越南和柬埔寨只有192美元。「中國這麼高的工資,人口優勢也基本沒有了。」

美國南卡大學艾肯商學院講座教授、經濟學家謝田教授說,人口紅利,一是有人口,再一個是廉價的勞動力。中國目前的情況是不僅人口在減少,勞動力成本也在大幅升高。因此,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外流到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等國家。

實際上,在美中貿易戰之前就有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業開始外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等國家。幾年前,三星將在中國生產的手機、電腦等工廠轉移到越南;蘋果將8個代工廠從中國遷到印度;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更是先行一步,將代工廠遷往印尼、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

易富賢在解讀中國出生人口下降,淨人口減少時說,人口減少給中國帶來深遠的影響。

他對美國之音說:「因為人口減少的同時是人口的快速老齡化、經濟活力下降、快速老齡化的社會危機,比如社保危機、退休年齡的問題、中國製造業的衰退、消費的萎縮,對經濟、對社會、對地緣政治都造成巨大的衝擊。」

易富賢說,人口紅利曾經在中國過去幾十年經濟高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隨着中國人口增長下降,這個人口紅利在逐漸減弱。

易富賢說:「人口減少,伴隨着是人口老化;人口老化,伴隨着是經濟的活力下降。所以人口減少,不能光看數量的減少,要看人口結構的改變。」

他舉例說,1980年中國人口的中位年齡為22歲,美國是30歲。但是到2023年,中國的中位年齡超過42歲,美國只有39歲。到2035年,中國的中位年齡為49歲,美國只有42歲。到2050年,中國的中位年齡為57歲,美國只有44歲。由此可見,中國的中位年齡在逐步快速變老。這是因為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2023年占總人口的15%,到2035年將占25%,到2050年預計占高達35%。

他說,在中國現行的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對中國的社保壓力很大,從2020年5比1(64歲以下的勞動力與65歲以上老年人之比),到2035年的2.4比1,到2050年則更下降至1.5比1。

計劃生育釀惡果

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謝田教授指出,中國從1979年至2015年強迫推行錯誤的「一胎化」政策,從其長期的影響來看,直接導致中國人口增長的逐漸萎縮。

謝田教授對美國之音說:「人口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一個大國也好,強國也好,人口開始衰落的話,它的國力一定可能要跟着衰落下去,這在歷史上也經常見到。因為你人口多了,生育也高的話,對人口的持續增長,才會刺激經濟增長,然後刺激更多的創新,更多的人才,更多的機會。如果沒有這些的話,全部變成一個衰老的社會,因為人口減少的話,往往就是年輕人不生孩子,人又變老了,創造力也好,生產力也好,這些都開始走下坡路,那這個國家可能也要走下坡路。」

中國在2015年取消了近四十年的「一胎化」人口政策之後,又於2021年開始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胎的計劃生育政策。中國當局開始大力鼓勵生育三胎,一些省市也為此先後出台各種激勵多生多育的措施。但是幾年過後,出生率仍然是只減不增。

人口學家易富賢說,中國政府「三胎化」政策實施效果不好,主要歸咎於三個方面的原因:「不願意生,養不起,生不了。」

易富賢說,第一個不願意生,是因為幾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育觀念,人們已經習慣於只生一個小孩,一個小孩已經成為中國的一種常態。第二個養不起,是因為中國撫養孩子的成本很高。正常國家居民可支配收入應該占GDP的60%到70%,而中國只占43%。在收入遠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同時,中國的住房、教育、醫療成本之高,讓很多育齡夫妻望而止步。其中,中國房地產市值是GDP的4倍,美國僅為1.7倍,日本是2倍。第三個是生不了,是因為中國1980年不孕症只有1%到2%,現在是百分之18%,甚至高達20%。

易富賢說,在「不願意生」和「生不了」方面,中國政府幾乎奈何不了育齡夫妻的生育決定,唯一能做點小文章的是在「養不起」方面,但是中國一些省市出台的獎勵多生育的措施,可以說是杯水車薪,遠達不到激勵人們多生育的程度,更解決不了生養孩子的沉重經濟負擔。

謝田教授認為,中國2021年放開了三胎政策後,生育率沒上去,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國際趨勢。在社會的人群越來越富的時候,生孩子養兒防老,或者用孩子做勞動力,這個需求都減低了,就不願意生了。第二個就是在中國養孩子費用之高,年輕人根本就負擔不起。還有一個是在現代社會中,以前傳宗接代必須結婚才能實現,但現在要滿足食色性也的需要,無需結婚,因此一些年輕人就覺得沒必要再結婚了,生育也就無從談起。

他說,中國當局如果拿不出切實可行提高生育的措施,中國人口逐年持續下降不可避免。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

猜你喜歡

澳元是否即將見頂?

Hong Yu  2024-02-29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