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食俗

米娜
2025-03-28
image
江南青糰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清明食俗豐富多樣,包涵了掃墓祭祖、清明節氣及寒食節的精神與傳統。

1. 閩南潤餅卷

中國古代就有開春吃「五辛盤」、立春吃「春盤」的春天養生傳統,文獻記載:「立春日,食蘆(音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今日台閩一帶居民吃潤餅卷還保有古代春卷、春盤的風味,以薄餅皮包春蔬,例如:豆芽菜、紅蘿蔔絲、筍絲、豆乾絲等餡料,灑上花生粉和香菜提味,最後捲成圓筒狀食用。

至於卷餅形式的由來,傳說是清朝太平天國戰亂時,閩南地區漳、泉一帶。由於兵荒馬亂、流離失所,沒有時間準備祭品,便有人想出點子:把所有的食物切絲卷進薄麵皮里,做成卷品祭拜祖先。

閩南潤餅卷
閩南潤餅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2. 北京寒食十三絕

每年清明節的前一、二天就是寒食節。雖然,寒食節禁火的習俗已經式微了,但是,寒食節的精神仍然保留在了清明節的食俗之中。

古人把寒食節吃的冷食稱為「寒具」,泛指加工煮熟後以冷食為主的乾糧。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北方「寒食十三絕」,相傳是清朝親王府的清明祭品,後來演變為十三種涼食小吃組成的「十三絕」。

寒食十三絕,都是比較容易攜帶、保存的老北京小吃,一般包括:馬蹄燒餅、螺絲轉、饊子麻花、硬面餑餑、薑汁排叉、糖卷餜、豌豆黃、焦圈、芝麻醬燒餅、糖耳朵等。

北京寒食十三絕
北京寒食十三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3. 江南青糰子

南方有清明節做青糰子的習俗,青糰子外觀碧綠,內餡有甜蜜豆沙或咸香蛋黃,是許多人懷念的家鄉味。青糰子的綠色可以取自艾草或鼠麴草;春季的艾草葉較鮮嫩,鼠麴草在清明節前後開花,所以又叫清明草。早年,清明前家家戶戶忙著磨糯米粉、采艾草或鼠麴草做青糰子。

青團的作法並不難,新鮮的艾草或鼠麴草放在水裡煮熟軟,再用攪拌機打成綠泥和面。如果不習慣野生草汁的味道,可在餡料里多下些工夫;春天應景的韭菜辛香可口,搭配豆乾丁,炒成香噴噴的餡料,正適合去艾草的生草味。

江南青糰子
江南青糰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4. 春天時令炒田螺

依循傳統,清明祭祖掃墓是每年的年度大事,一般是全族出動,男女老幼皆到。家人團聚,共享家宴,餐桌上少不了應景的傳統菜。

俗話說得好「清明螺,賽過鵝」,清明前後,隨著氣溫升高,正是吃螺螄的最佳時節。每年的這個時候,休眠的螺螄紛紛爬出泥土,此時的螺螄肉質最為肥美,用來炒或煮湯都很美味。

此外,春天吃田螺也與傳統農業生產有關,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炒田螺
炒田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