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於25日在報導中將中國不找對象、不結婚、不買房、不要孩子的青年稱為「四不青年」, 認為這些年輕人的失望情緒正在不斷地累積,綜其原因是他們「看不到未來與希望」。
據美國自由亞洲電台報導,記者採訪去年赴美的一位年輕的中國人,他的名字是令狐昌冰,年僅23歲。在採訪中令狐昌冰回憶在COVID-19疫情爆發前中國的生活狀況。他稱,在那個時候,他並沒有不想找對象、買房、結婚、生子,而是根本沒有能力實現這些目標。
令狐昌冰介紹,當時他根本沒有時間交女友,因工時從早上8時到晚上10時,甚至到深夜11或12時,每個月的假期少,薪水更少,由於消費困難基本沒有社交,買房那就更別想了。他說,四不青年的現象多集中在城市,因為那裡的競爭更加激烈。
報導稱,「四不青年」並非是那些生活困苦、學業無成的年輕人的選擇,其中不乏學業有成的海歸派。很多名校學生歸國後並未在自己專長的領域一展宏圖,而是向現實妥協。類似「麻省理工碩士進發改委」、「 哈佛博士後去街道辦」之類的報導經常在各大媒體中出現。
報導引述因參加白紙運動而遭迫害的中國青年黃意誠指出,不少從美國常春藤名校畢業的同儕回國,成了宅在家的四不青年,縱使教育背景再出色,但當前中國經濟下滑又失業率高,他們也很難找到自己的定位。他說:「現在中國年輕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來。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這種統治下,中國不管是政治還是經濟,這些重要的位置都是50後(1950年代出生者)所占據的,即使是60後都沒什麼空間,更何況是70後、80後、90後」
除了「四不青年」之外,其他反映中國青年不同生存狀態的詞彙還有內卷、躺平、潤學、獻忠等等。
內卷,指的是人們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竭盡所能,以此取得少量競爭優勢,擠占其他競爭者生存空間,造成精神的內耗和浪費。
躺平,指的是放棄心態,什麼都不做。
潤學,指的是逃離中國。英文跑「run」音同潤,為了避免網絡審查,網友用潤代替逃離中國。
獻忠,借用的是「張獻忠屠殺蜀人」的典故,指無差別襲擊他人,以宣洩心中怨恨的行為。
報導稱,並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有機會和令狐昌冰一樣離開中國跑到美國,因為看不到希望,不得不留在中國的年輕人或卷或躺,四不青年的選擇,正反映躺平的狀態。這也是他們對中國當局無聲而又絕望的反抗。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