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英雄之島——金門

余良
2021-12-18
image
台灣日月潭 (圖片來源:piqsels)

早就聽說金門是英雄之島、金門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的奇蹟、金門市是台灣最幸福的城市,金門的坑道、地道聞名於世。

在台灣還有三天時間,我在參加日月潭國際萬人泳渡後的九月二日,從台中飛往金門。

台灣的機場、高鐵、捷運或公車總站,必有一個「旅遊服務中心」,為旅客、遊客耐心解答諸如旅店住宿、交通、參觀景點等等問題。

在金門機場,「旅遊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我,可乘搭在機場外面前右方的公車前往總站——金城車站,向那兒的「旅遊服務中心」了解旅遊詳情。

半個多小時後,我抵達金城車站。 只見牆壁上高掛兩幅金門旅遊路線圖。 服務中心人員說,附近有許多等級不同的旅館、民宿、餐廳、茶樓;想旅遊參觀金門,可先選擇旅遊天數(一日或兩日游)購票,旅遊巴士就在本車站,每天早上八時三十分出發,走A線,有九個景點,中午十一時三十分回來休息; 一時三十分再走B線,有八個景點,五時左右結束第一天行程。 一日費用折合美元約五元三角。

我住宿於附近「前水頭」 一間普通民宿。 單人房費用三十多美元。 第二天早晨,我和約二十多位旅客登上旅遊巴士。 他們中約有一半來自台灣本島,一半是大陸遊客,一位白人女學生來自英國,一位七十歲的陳先生是本地人,他特來陪伴一位來自台北的小時的女同學。 陳先生與我鄰座,在交談中,得知他年青時是駐防金門的國軍連長,這使我有機會向這位親切友好的長者了解當年金門大戰、炮戰的一些情況。

導遊也姓陳,他用帶有明顯福建閩南口音的普通話向大家問好。 他說,他是僅做一天的臨時工,解說得不好請大家包涵,有問題儘管問。 他也是友善的人,一路解說得很詳細、很專業。 回程時我問他,一日游兩趟車,有時還要轉搭小型車,司機、導遊,景點處又有解說員,為何只收區區五塊多美元? 他說,金門政府不缺錢,發展旅遊不為錢,是讓遊客了解金門。

在了解金門一些民情風俗、歲月變遷、歷史文化地理和自然資源之後,不禁驚嘆:今日富饒的金門原是一個連飛鳥也不想久歇、物種稀少、裸露的沙土和紅土壤不利於種植、缺水、沒樹、野草橫生、海盜出沒的荒島。

早在晉朝,中原大地和南方就已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大姓為逃避戰禍來到金門,到了唐朝,已有官員正式管理,清朝更湧入大量來自福建的漁民和反清義士,金門是中原最後一個反清復明基地。 鄭成功兩次收復金門。 勤勞勇敢的金門人,先後抗擊清朝、海盜、荷蘭殖民者、日寇,按照國民黨的說法,又抗擊了共軍。 連年戰禍,也使得大批金門人不斷漂流到南洋求生,先後外逃人數接近七十萬,是中國最大的僑鄉。 現今的新加坡華人,大部份來自金門,馬來西亞、印尼也有很大比例。 在金門留下的文物遺物,記錄了金門人的血淚斑斑:青壯男人渡洋去了,留下妻小老父老母年年望海苦昐。 正如幾幅牆上所掛詩中所述:「寂寞深閨又一年  春風秋月不成眠  庭困荒蕪飄零盡  香夢迢迢到客邊」 「長相思  閨怨深  夫戎邊關絕書音 倚闌干  淚満襟  帷中復影單  香夢無處尋   對鏡憐瘦影  最苦閨中心」

外流的金門人對鄉土懷有深厚感情,他們在外洋打拼,千辛萬苦賺錢救濟親人。 當時在外洋寄錢是犯法的,水陸交通不便,還常遭遇騙子。 偶有和平安定的日子,歸來的遊子在金門建學校,建宗祠。 因而金門的民居住宅或樓宇,有保存中國農村特色,也有不少南洋甚至西歐的建築風格。

在短短一天時間裡,我們了解金門的歷史文化、戰役紀念、自然資源。 參觀了金門第一間學校、表彰金門戰役的國軍官兵的莒光樓等。

金門面積約133平方公里,如與小金門以及周圍小島相加,總面積151 多平方公里。 人口近十三萬,長住和有戶籍十萬有餘。 金門市是現代化城市,吸引著大陸留學生的多間著名大學、高樓大廈、大型超市、先進社會設施,公路密度全台第一,人均總產值和人均所得近萬美元,在世界上屬於中上等水準。 與繁華的市區相反,金門郊區保留了中國純樸農村特色,安靜優雅的田園、庭院、古井、寺廟、宗祠。 金門距廈門最近處1.8公里,距台灣本島210公里。 雖與大陸近而與台灣遠,但由於制度不同,教育不同,金門人的意識形態絕不會近朱者赤,社會風氣絕不會近墨者黑。 當中國大陸忙於文革批鬥、刀光劍影,殺到天翻地復、你死我活的時候,近在咫尺的金門卻是歲月靜好,安祥平和:對岸批孔反儒,此處尊孔崇儒,那邊學習馬列毛澤東思想、無產階級革命理論,這裡 傳承四書五經、禮孝仁義誠信廉恥。 金門人對支持祖國統一的台灣泛藍和國民黨支援度接近九成,台獨幾無市場。 在這裡,蔣介石被視為民族英雄,他的銅像豎立在市中心,從未受破壞,各旅遊點大賣他的紀念章,介紹他的偉績、展示他的巨幅畫像。 他決心死守金門、堅決抗拒西方列強把台灣從祖國分割出去的圖謀被廣為稱頌。 金門人尊稱他為「蔣公」,稱當年保衛金門獻出生命與青春的國民黨國軍為「阿兵哥」。

金門的特產由過去的鹽、高粱、花生、甘薯到今天的高粱酒、貢糖、炮彈鋼刀、海產、牡蠣。 高粱酒享譽全台、中國大陸、東南亞甚至亞洲。 這反映了金門的經濟面貌和時代變遷。

在政府和金門人的努力下,今天的金門已是海產豐富、群鳥繁殖、人工湖泊、樹木成蔭,物種年增。 人民豐衣足食,社會太平和樂。 這裡,似乎沒有城鄉差別、沒有階級差別,令人感受中國孔儒文化強大而久遠的生命。 金門,台灣十大最幸福城市之首,當之無愧。

我在古寧頭戰史館參觀了當年大戰的坦克、武器、戰利品、蔣介石閱兵的大型油畫,聽了講解員的解說:

一九五零年十月二十四日,由中國大陸葉飛將軍指揮的第十大軍團屬下的第二十八軍共出動三個團九千多人於當天晚上七時從接近金門的小島分乘兩百多艘大漁船向金門方向出發。 葉飛認為,國民黨軍隊在大陸和鄰近小島節節敗退,龜縮金門,士氣低落,解放軍神不知鬼不覺乘黑夜登陸並解放金門,易如反掌,天亮就可紅旗飄飄,因而只發給每位士兵一餐乾糧。

漁船一路不用發動機僅靠風速和輕聲划槳前進以防驚動國軍。 解放軍估計利用風速和夜幕可在金門中間狹窄地帶登陸,把金門切割開來,再兵分兩路發動進攻,隨後再有一千解放軍增援,而國軍東、西不能相顧。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風力把漁船吹向西側來到古寧頭附近。 當時是凌晨零時三十分,古寧頭海灘戰鬥排士兵發現登陸解放軍,首先開火,海灘上的坦克射手擊中攜帶大量彈藥的解放軍指揮船引起燃燒爆炸,照亮了整個海灘,解放軍漁船全部暴露,岸上的國軍用戰防炮、重型迫擊炮和山炮一齊向漁船陣轟擊,兩百多艘漁船全部中炮起火燃燒, 登陸或在漁船上的解放軍死傷慘重。 不久,國軍海軍加入戰鬥,從後面向解放軍包抄,東面的國軍又趕來增援。 天亮時,國軍已占了絕對優勢。 失去指揮和聯絡的解放軍分散躲進民居。 當時國軍司令部對殲滅解放軍有兩種意見:炸毀所有民居以減少國軍傷亡;進行巷戰犧牲國軍以保護百姓。 結果是採用保護百姓的第二個方案。

巷戰進行了三天三夜,解放軍有九百多人回應「繳槍不殺」舉手投降,四百多人彈盡糧絕被活捉。 國軍後來又擊退來援的一千名解放軍。 古寧頭戰役於十月二十七日午夜勝利結束,國軍全殲解放軍九千多人。

講解員在解說古寧頭戰役之前,聲明來這裡是了解當年的歷史和事實真相,不是來炫耀戰爭。 因為常有大陸遊客聽了後與講解員爭辯甚至吵架,如果抱此心態的人請不要進入。 以免傷和氣。

我們還觀看了十三分鐘的電影短片:八二三炮戰。

短片通過一位慈祥老人和一位年青人面對彈孔累累的牆壁展開對話拉開序幕,重現當年中國大陸用大炮向金門進行長達二十一年的炮轟給金門軍民造慘烈死傷的情景。 炮戰於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五時三十分開始,六百多門重型大炮同時從廈門向金門發射四萬多發巨型炮彈,炮彈如下雨,兩小時內共落下五萬七千多顆炮彈,這段時間島上軍民毫無準備,當即炸死三名台軍副司令,另有國軍四百四十多人死傷。 人民死傷和房屋被毀無數。 在隨後多年的炮轟中,國軍守軍司令胡璉、國防部長俞大維、參謀長劉明奎先後受傷。 同年十月五日,大陸的炮轟改為單日,雙日暫停,一直到中美建交的一九七九年。 在這長達二十一年的炮轟中,小小金門承受了四十七萬多巨型炮彈。 這些炮彈後來成了用之不盡的金門鋼刀生產材料。

電影短片介紹了保衛金門的最大功臣—-胡璉總司令。 當年台灣熱血青年紛紛參軍並要求到金門參加保衛戰,最多人數達十二萬人,有些不得不住在老百姓的家。 胡璉總司令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愛國,就不要向政府伸手;如果你愛民,就不要打擾人民。 」於是國軍全部自建屋子。 胡璉向國軍戰士說:「到金門來,能打不如能挨。 」於是全軍採用輪班制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大挖工事、戰壕、地道、坑道。 金門人民與國軍一起日夜控地道。 當年國軍還與解放軍在金門海峽發生多次海空大戰。 金門每天都處在戰火之中。 十二歲以上小孩學會逃避炮火自救,十五歲小孩自覺為國軍運送糧食軍需品,成年人不當兵也成了兵。 當年金門的自然條件也給國軍帶來極大困難:缺糧、缺水、缺路、缺樹。 金門土地不能種水稻,只能種耐旱的甘薯、花生和高粱。 在胡璉總司令的帶領下,阿兵哥嚴守七大紀律,與人民共命運,吃大苦受大難,最後勝利了,熬過來了。

影片還放映了當年大陸向金門密集炮轟、房屋大量倒塌、人民奔跑逃命、國軍備戰的真實情景。

最後,影片中那位慈祥的老人背著鏡頭意味深長地說:保衛金門就是保衛台灣,台灣才有今天幾十年的和平和建設並取得極大成果。 幾十年過去了,如今台海兩岸已停止軍事行動,我們希望兩岸實現永久和平,讓戰爭遠去。 有大陸遊客看完影片後嚮導遊說:「不是我們打不過金門,是我們不想真打。」導遊說:「好了,不想真打。 現在請大家慢走,去看下一個節目。 」

旅遊巴士還送我們參觀了金門市內的地道。 沒想到,這地道入口處就在金城車站的二樓。 上了樓,大廳中央幾位工作人員在大型金門地道模型圖為我們作了介紹:金門市四份之一的土地有地道,地道深入地面四至六公尺,可防大炮和飛機的轟炸,還可四處出擊攻擊敵人。 地道四通八達,供人民避難和軍隊作戰之用,還有掩護、軍火和糧食儲備、軍事指揮、運輸、通訊、開會等等功能。 每個地道出口可通銀行、學校、車站、政府機關、黨部、軍部。 現在只開放一條長約一公里的路線讓遊客參觀。

我們沿著後面入口處的梯級往深處走。 地道大多路段較寬,側身可容兩人,高兩米有餘,牆壁安裝電線電燈。 每隔五十米左右有約三米平方外伸的隔間,可放置武器彈藥、糧食、安置人員,上方有供步兵向路面發射槍炮的洞孔,又使空氣流通。 為讓遊客體驗當年戰爭情景,地道中間地帶近百米路段熄燈,黑暗中傳來了當年金門國共雙方激烈交戰、槍炮密集的轟鳴聲。

翟山坑道位於金門西南方,這是一處國軍戰備坑道和水道、具有陸戰與海戰雙重作用。 一九六一年動工,耗時五年完工。 一九九八年開放成為觀光景點。 坑道全長101公尺,寬6公尺,高3.5公尺;坑道口是軍營,盡頭是水道,長357公尺,寬11.5公尺,高8公尺, 水道內有可供艦艇停靠的碼頭,水道出口通外海,整個水道可容四十二艘小艦艇。

翟山地道,是一個令人深深震撼的宏偉工程。 它建於四周全是最堅固的花崗岩的小山之中,像地宮連著水晶宮,空氣涼爽,氣象萬千。 由於岩石堅硬,開鑿工程極其艱巨。 我觸摸石壁冰涼的稜角問解說員:「岩石如此堅硬,人工如何挖鑿? 」回答是:「用炸藥。 先用鐵錘或鉗工錘在牆壁上敲打鑽孔器,鑽出一個長約半米深的小圓洞後,把炸藥塞進去,再在外面用火點著引信,爆炸後只要出現裂縫,再沿著裂縫用手工開鑿。 」那位與我同車鄰座的陳先生補充說:「不論城內地道還是近海的翟山坑道,金門軍民都是二十四小時輪班不停開挖,許多人挖到手腫起泡甚至流血。 我當時是連長,我也參加這艱苦的挖掘工程。 」他的話盡力讓人們理解到:正是軍民奮鬥一條心,金門,固若金湯、雄鎮海門。

我們還參觀了豎立於海邊的向大陸廣播的巨大播音建築。 兩岸處於交戰的六、七十年代,這個共有四十八個高音貝擴音器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向對岸廣播「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陸同胞起來反抗暴政」、「中華民國國歌」、「鄧麗君歌曲」等等進行反共宣傳和心裡戰。 這高大的建築周圍已長満雜草,似乎沒人管理。 現場只開一個擴音器用低音貝播放鄧麗君的愛情歌曲,讓遊客體驗當年情景。 「當年,負責管理廣播器的人員都要躲進防空洞,否則,耳朵會被高音貝震到流血。」 導遊說。

最後,我們參觀了慈湖三角堡和觀景台。 這裡肉眼可望到廈門和附近小島。 只見近處的海灘水面升起了成排粗大的鐵條,是當年國軍阻攔大陸的登陸艇;海岸有成排約十輛坦克,俯視海面。 我們走上三角堡,是三個互相支援的堅固堡壘,「居高臨下可向入侵之敵發起攻擊。 右前方是地雷陣。 」「即使敵人登陸,也不可避免觸動地雷。」陳先生說,「現在,地雷已經全部排出了,不再用了。 但還是用籬笆圍起來,嚴禁遊客進入。 怕地下還有遺漏的地雷。」

結束行程之前,導遊帶我們去撞擊「和平鍾」。 「這個巨大的銅鑄和平鍾共迎接外國官員上百人次,馬英九也來過這裡撞擊。」 導遊說,「每個人可用力撞擊,使其發出巨大的響聲,象徵兩岸人民對和平的呼喚。」我們排隊依次把捆住的大木槌大力向後拉,再沖向前對著和平鐘的「和平」兩字用力撞擊,發出沉重有力的響聲。

如今,金門作為台灣與大陸友好交往的視窗,從小三通到大三通,金門與廈門人民來往成為家常便飯,兩地通婚通商像自家人。 戰爭的歷史永遠過去了。 金門人民不相信會再有戰爭了。

這是導遊和陳先生在結束這富有意義的一日遊說出的共同的話。 陳先生,這位過去國軍的連長,個子高大,體格健壯,滿面笑容,如今是一位慈祥親切的長者,他受苦患難、經歷戰火數十年而從容以對,一介百姓,無享受任何特權,在英雄之島尤顯英雄本色。

幾年後,我到廈門參觀當年向金門發動炮戰的前線陣地,見到了當年炮轟炸死三名台軍副司令員的那門大炮、向金門官兵發起心理戰喊話的世界最大喇叭器、「祖國英雄兒女支援前線」圖片展覽。 令我感動的是一處牆壁上的文字記載了當年兩岸炮戰時敵對雙方最高指揮官—大陸的葉飛和台灣的胡璉各自的女兒親切相見、握手言歡以及當年相互喊話「解放台灣! 打倒蔣匪幫!」和「反攻大陸,解救苦難同胞」的兩位播音員也擁抱握手的相片。

擁抱和平! 再見金門 !        

(10月20日於美國費城)

作者:余良

猜你喜歡

【余良】台灣印象

余良  2024-06-10

編輯推薦

救救工廠:工廠真的卷不動了

浦銘心  2024-11-04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