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與消費持續疲軟,雖然聖誕節商場氣氛比過去多年濃厚,但電影院卻顯得冷清。中國大陸電影票務預定平台貓眼12月25日的數據顯示,中國聖誕平安夜的票房收入暴跌至13年來的最低點。
對於中國電影票房如此暴跌,路透社報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這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沒有質量過硬的電影以及高清串流服務的興起,「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是缺乏大片」。
平安夜(12月24日)的票房收入僅有3840萬元,約526萬美元,不到去年1.705億元的四分之一,是貓眼2011年開始跟蹤記錄票房以來的最低水平,當時的票房收入是1.159億元。
平安夜並非中國的公共假日,電影院排片的重點日期是為期一周的中國新年和10月的中共建政長假,但平安夜的票房受到密切關注,因為它是年底的最後一個衝刺。
在COVID-19疫情流行之前,中國的年度電影票房持續上升,2019年達到頂峰。但疫情來襲後,中共當局對聚會的限制,導致票房暴跌。而過去兩年經濟成長持續疲軟,票房的復甦也弱於業內人士的期待。
根據中國傳媒消息,截至12月21日,今年中國推出493部院線電影的總票房為415億元,遠低於2023年的549億。票房突破1億元的影片只有67部,多數都是血本無歸,墊底的《天龍押運》只賣了85元,上映1天就被院線下線,被戲稱為上演「電影院一日游」。
來自「皮皮電影」的一個評論說,2024年躋身「10億票房俱樂部」的電影只有8部,35億以上的全年掛白。相對於中國票房頂峰的2019年,票房超10億的有15部,超30億的有4部,超40億的有3部。
該評論說,有時周末去看電影,發現戲院冷冷清清,一落座發現是「自己包場」。但在蕭條的大環境下,有一點卻讓人無比欣慰,那就是,電影市場更加理性了,跨界投機者遠去,巨星效應減弱,流量明星退散,電影的口碑效應也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要。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