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看海

连清川
2023-08-03
image
北京遭遇史上最强暴雨,山洪爆发后的街景。(图片来源: PEDRO PARDO/AFP via Getty Images)

央视前天发了一个视频,告诉我们,当你的汽车被淹的时候,你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逃生。CG做得很详细。

非常感谢央视如此关心我们的生命安全,煞费苦心普及逃生知识。不过,说真的,这种知识我们大概有十万八千种方式可以获得。能不能劳烦央视问一下,北京为什么被淹了?

当然,一如往常,这样的问题有些不合时宜。

1.

夏季到北京来看海。这是一句俏皮话。但它可真的是一句残酷的俏皮话啊。

朋友圈里的视频看见房山的洪水冲刷过道路和建筑,数以百计的汽车漂浮在水中,并且随着流水滚滚而去。

这不是好莱坞的灾难片。我们也无法以观看灾难片的方式去欣赏这一幕惊人的场景。因为那里的每一辆车都有主人,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或者公司,辛苦劳累积攒起来的资金去购买的汽车。大水退后,这些汽车还有多少能用?其中有多少辆能够得到保险的赔付?有多少辆可能是普通人,赖以生活的生产工具?

这样的问题,从来没有在报道中出现过。

人命当然是值钱的,首先我们总是悬心挂肚的知道,有多少人不幸在这场灾害中罹难。但是,那些被冲刷掉了的车子,它对于公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总是在新闻听见,一场灾害带来了多少经济损失,只是我们从来无从分辨,这些损失究竟谁来买单,如何买单。

被冲刷掉的,还有出版公司的许多库房。在门头沟、河北固安、永清、涿州的数十家出版公司和策划公司的库房被淹了,因为那里是北方出版行业的一个重要物流基地。在图片和视频中,大量的书籍泡在洪水之中。有的公司直接损失过亿。

书被水泡了,等于就废了,除了重新作为纸浆循环利用之外,就没有别的经济价值了。中图网发了一个公号,《我们的库房被淹了》。“作为一个清贫微利的小企业,我们努力听过了疫情之下的艰难,还没缓过来,便遇见了这样的灾难,无异于大雪过后,冰雪尚未消融,又来一场暴风雪,已不是雪上加霜那么简单了。”

出版公司早就已经是微利了。在过去几年中,关于图书价格与利润的争论已经发生过几次。这次,不知道又有谁挺不过去了。

大雨还摧毁了一家名为“北京悉昙酒店”的隐奢酒店,据说它的门市价高达8000至一万。这家酒店由日本园林大师操刀,耗时八年斥资八个亿。在图片上看到,它如今已形同废墟。

有些人大概会幸灾乐祸,这样奢华昂贵的酒店,冲了也就冲了吧,脱离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腐败之地,有什么好可惜的。

但这也是许多人耗尽心血铸就的文化,是很多人的饭碗,是贡献了税收与GDP的合法产业。它不过刚刚开业一年而已。

这场暴雨,毫无例外地,是一场意外。台风杜苏芮的副产品,造成了京津冀地区的大溃败。

按照所看到的信息,它的短时降雨量,超过了2012年的“7·21北京特大暴雨”。

人们又惯于拿今天的事情与历史做比较。譬如故宫600不积水,例如卢沟桥屹立不倒,而新建的桥却垮塌了。

但是新京报的评论说,故宫数百年不积水夸张了,在古代城市中,内涝从来都是大问题。

这是真的。我相信。

但是暴雨造成城市大灾难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城里看海的新闻,年年有。而郑州特大暴雨留下来的悲伤记忆,我们都还历历在目。

而毫不例外的,我又一次看见了:门头沟区海绵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郑州,当时也是著名的“海绵城市”。

首善之区,国之都城,怎么就成了海呢?

2.

其实在大暴雨之下,没有成为海的城市挺多的。

上海大部分地区,青岛,哈尔滨,厦门。

你没有看错,大多数是以往的殖民地城市。很遗憾,数十年前帝国主义殖民者所建立的城市排水系统,竟然在城市建设的比较之中,超过了今日以数倍数十倍预算、更加精良进步的技术与设备所建设的系统。

最近几年里,在中国人的自豪名单里,突然增加了一项新东西,叫“基建狂魔”。在各种视频平台上,关于中国的铁路网、公路网、高架桥、高速公路如何美轮美奂,如何宏伟壮丽的画面令人激动,令人窒息。

必须要承认的是,在过去数十年的基建狂潮中,中国以奇迹般的建设,铸就了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一下子超越了周边的许多国家,成为了吸引与留住投资的最佳武器。

然而基建,却并不只有供应链竞争的需求。

在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溪。在过去几年里,它成为了一道风景线。齐整的水泥堤坝,感应式路灯,相隔百米的溪边绿化公园。从上下游的报道上看,它的投入应该接近百亿。

但是它在农村。它的风景,尽付山川日月,无人欣赏。

然后是郑州的海绵城市工程,到2020年投入了534亿,而2023年6月新的报道,还要120亿。据说,设计的目标是能够防止“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

但是专家说,2021年的那场大雨,是千年一遇。

我不知道门头沟的海绵城市设计的是多少年一遇,但是这场大雨,门头沟的海绵显然被浸泡透了。

灾害并没有给自己设置目标,要给予一个城市多少年一遇的打击。但是在极端天气下失守,似乎成为了一种惯性。

基建狂魔只负责基建,而不负责它所承担的责任吗?

世界著名的城市,在历史上都曾经有过不堪的记忆,伦敦、纽约、东京、香港、巴黎,都曾有水浸、火烧、暴雪等等惨痛经历,密西西大水曾经是美国政府广受抨击的痛点。

但是最近几十年来,鲜少听见世界大型城市有在自然灾害中惨重牺牲的案例。

因为人们会记住教训。

3.

基建的目标并不是基建,基建的目标在于生活。

我并不愿意质疑参与基建者的热情、责任与职业,然而城市在自然灾害中频繁重创的原因,却与基建的目标与程序,息息相关。

一个基建工程的兴起,需要的是一整套有效的系统给予确认。需求、论证、预算、设计、监理、验收等等。

而这一套程序的执行,如果仅仅被控制在少数人的手里的话,基建的目标与程序,都会形同虚设。

因为使用这些基建的人,对此一无所知,所以他们的命运,就只能任由这些基建摆布。

我们的城市的道路,总是过于狭窄,不断拓宽也无法满足;我们城市中的公园总是灯火通明,但却并不知道谁有资格享用;而当然,我们的城市总在灾害中不堪一击,伤亡惨重。

因为我们对于城市的基建一无所知。为什么建,花了多少钱建,谁用,谁维护,质量如何,效用如何,我们全都一无所知。

我们只是付钱和承担结果而已。

城市里的海,就是在这样的基建狂魔的故事中形成的。那些视频里光辉灿烂的基建,并没有防止市民的车,商人的库房和游客的酒店,被浸泡在水中,人们被围困,被伤亡,被损害。

基建狂魔在做什么?

4.

1978年,秦汉主演了一部电影,《汪洋里的一条船》,看哭了许多人。讲述一个残疾青年的悲喜命运。

只是今天,它成为了一个真实的意向,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一个个体的命运,便宛如城市之海中汪洋里的一条船,命运全不由自主,任由自然摆布。

在许多年前,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一个概念,叫“城市,以人为本”。

但城市显然没有以人为本,而是以基建为本。人们创造了许多口号,宜居城市,环境城市,海绵城市等等。

然而城市,首先都是人的城市。

挺住的声音不绝于耳,救援的故事感人肺腑,勋章总在伤残之后令人热泪盈眶。但是,如果我们依然不知道基建为何而建,为谁而建,如何而建,我们就会一再地重复这样的故事。

城里看海,会是我们未来日常遇见的惨烈风景。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哥轮布碎碎报

猜你喜欢

台风康芮侵台酿1死205伤

米兰  2024-11-01

编辑推荐

钟睒睒,太猛了!

魏春亮  2024-11-25

匹夫不可夺志

馮睎乾十三維度  2024-11-25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