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法院要求TikTok非卖即关的决定进入倒计前夕,为表达不满,数万TikTok用户自称“TikTok难民”(TikTok Refugee)涌入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以致于在一夜之间,小红书登顶美国苹果应用商店排行榜榜首。对此,虽有部分中国网友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小红书走向国际市场的契机。但大部分中国网友却认为,因为中国的审查机制,这些国际网友很快会被中国当局拒之门外。
部分网友认为,小红书应该且必须接住这波泼天的流量,因为这不仅可以让小红书加速国际化,还能开辟了中美民间交流的“新大陆”。尤其是在当前中美高层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这样的民间交流可以打破两国民众的讯息间隔、推动相互了解的有效渠道。
比如《环球时报》原总编辑胡锡进就称,“美国难民”进入小红书,一方面相当于“虚拟中国”的重要登陆场。不要将其看成风险,而应视为难得一遇的机会,这当中的机会一定远远大于风险;另外,小红书要有能力安置TikTok难民,重新定义中国网络场景,借由这一次机会成为中美网上力量关系再平衡的一个激发点。
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基于中国网络的审查机制,这样的网络奇观,过不了几天就得被新的机制和算法规管,重新回到原貌。这些“TikTok难民”虽然对中国没有什么恶意,但他们“骂美国夸中国”只是为了收获成就感、价值感和流量,这只是一种单向的文化输出,并不会改变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
网络大V“兔主席”发文呼吁中国民众现实一点,不要指望这些内容发布者仔细研读小红书的内容,把中国的内容带到国外去宣讲;不要指望大量的美国网民涌入小红书,看中国内容发布者给中国受众提供的内容,把小红书的跟帖讨论变成国际讨论。他强调,现实情况将是,美国博主下面跟帖的全是中国网友自己的点评和互动,这只是中国自己的对聊(内循环),不是多对多的国际交流。
此外,网络大V“兔主席”还提到基于中美两国的“兴趣不对称性”(中国对美国的兴趣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兴趣),平台很容易变成渗透工具,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些无害的生活、休闲、文娱、文艺类的美国内容发布者,但将来就不好说了。
据香港01报导,权威分析显示,小红书用户性别分布为男性31%、女性69%,年轻分布为18-35岁左右,地域分布是一线和新一线,兴趣分布包括家居生活、旅游、美食、娱乐、美妆等。从目前“TikTok难民”在小红书上发布的内容来看,也多集中在这些方面。
报导称,随着TikTok在美国迎来大结局,小红书这一波流量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答案将会很快揭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讯息战、舆论战如此激烈的今天,即便是“去政治化”的内容,也依然脱不开政治的底色,换言之,去政治化才是最大的政治。
报导还称,不论是俄乌战争、以巴冲突,还是TIKTOK在美国的遭遇,如今的网络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这样一来,基于国与国之间舆论斗争展开的国际传播,必然是政治化的。但从更大范围来看,各国在有意无意传播本国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同时,大量的文化、科技、娱乐、生活等讯息已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而这又是“去政治化”的。这些“去政治化”的国际传播是超越国家、种族和语言的,是基于人性和普世价值的,也是科技变革时代所青睐和呼唤的。
报导举例,比如大熊猫,当世界各地的人们围观大熊猫时,自然是因为它外形天然携带的“萌”和“可爱”,是能给人带来的治愈感,这些情绪价值显然是“去政治化”的,但大熊猫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象征物之一,其符号价值又必然是政治化的,“熊猫外交”就是典型案例。
从目前来看,在小红书上不管是发帖还是留言互动,都是“去政治化”的,但最终决定这一风潮走向的力量,仍然是政治的。小红书将面临和TikTok同样的命运,只不过TikTok是被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拒之门外,小红书的“TikTok难民”则是被中国的审查制度拒之门外。
本文由看新闻网原创、编译或首发,并保留版权。转载必须保持文本完整,声明文章出自看新闻网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