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天王的“30年平成时代”漫谈天王之王居

节录《东京历史迷走》(时报出版)
2020-05-11  更新: 2020-07-08
image
85岁的明仁是日本两个世纪以来,首位生前退位的日本天王,他曾尝试缓解二战后带给日本国民的痛苦回忆,并让王室更贴近人民、包含社会边缘人。(图片来源:SVEN NACKSTRAND/AFP via Getty Images)

从求学时期到美国总统川普会见,在《路透》(Reuters)留存的影像档案中,细数日本明仁天王于4月30日退位前在位30年的时光。

东京的王居  历史的记忆与象征

现在天王的住所称为王居,但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称为“宫城”。

公元七九四年,天王居处从奈良迁到京都御所,超过一千年没有改变。但江户时代末期,当时提倡“大政复古”,要改变七百年来武士控制朝政的状态,让权力重新为天王所掌握。

日本王居
日本王居东御苑。(图:Cynthia Zhou/看中国)

明治天王在一八六八年决定迁都江户,改名东京。做为京都的对照,王居就设在以往的江户城里,隔年东京城也就称为“王城”。以往旧的江户城里,德川将军还有随行人员都在其中生活,然而一八七二年的大火将居住空间和庭院烧毁大半,天王只能在赤板离宫中生活十年,招待外国人的地方则在明治时代所建的迎宾馆。

日本王居
日本王居东御苑出口。(图:Cynthia Zhou/看中国)

随着明治政府成立,新宫殿也落成,大量的行政机关设立在东京的霞之关。为了迎接新时代,建造新宫殿耗费将近四百万日圆,占当年度国家总预算的百分之五。建筑采用“和洋折衷”,外面的宫殿,也就是接待外宾之处,日常用来宴会、舞会,格局是西式宴会场,但天花板采用和风的花纹,并且装饰日本传统的漆工、金工和织物。内宫则是和风木造的平房,较符合天王的生活型态。虽然明治天王被认为是“神”,宫城必须保持神秘感和权威性,但一般人都可以透过申请进入参观,这多少是因为新宫殿花费的金额太多,有将近10%的费用是民众自发性的捐款。为了表示政府的感谢之意,便希望透过参观,让民众知道钱花在哪里。除此之外,师范学校的学生、老师,或是贵族院和众议院的议员、军队相关人士,可以组团参观。

从明治时代到大正时代,参观宫城的人数更多,政府多少是想利用这样的方法,让来参观的人回到各地方后,宣扬天王的恩泽,达成宣传效果。然而,大正末期由于传染病的问题,人来人往容易造成集体传染,曾经终止参观宫城的活动。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1993年6月9日,日本新天王德仁和他的妻子新王后雅子在他们的婚礼后与明仁上天王和上王后美智子在东京王宫合影。

其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当时有所谓的“遥拜宫城”仪式。“遥拜”是对神和佛的行为,遥拜宫城是将天王神格化,当时在各地的日本人,例如朝鲜、满州、台湾、东南亚,会在同样的时间对着宫城的方向遥拜,成为一种共同习惯。

占领下的王居

然而,即使是神的居所也会遭到轰炸,一九四五年的东京大空袭,各地陷入一片火海,王居也遭火势波及,明治时代所盖的宫殿几乎全毁。同年八月,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结束了战争。

王居如何从废墟走向战后,不仅关系王居存在的空间,也关系日本人在战后如何看待天王。如何定位天王和王居的空间象征息息相关。战后在美国占领与主导下的日本,订定了所谓的《和平宪法》,防止军国主义复辟。天王在战后的形象成为“文化的象征”。相较于战前的“神格化”,战后的天王也要跟着“民主化”,走亲民的路线,争取民众支持。

战争结束不久,废墟中的王居尚未重建,就有人讨论王居是否该迁移?日本是否要迁都?天王的弟弟高松宫认为首都可以迁到奈良,主要的原因在于要回归古代,脱离明治时代军国主义的形象;也有人提议回归京都,远离政治中心。还都京都的说法也得到来自民间的支持,曾经担任名古屋市长的小林橘川就主张应该回归近代以前的政治景观,让天王成为象征的存在,脱离东京的政治中心。他认为近代宪法制定后,日本成为了穷兵黩武的国家,为了要返回以往的和平,必须迁都回京都。想要迁都的人士多半认为战前的军国主义并不是日本历史的正常发展,返回京都可以让天王成为日本文化的象征,许多人也认为日本近代的发展是错误的,必须忏悔。

王居现址重建或迁移?

相较于迁都的说法,有一派人士认为王居应该留在东京。战败隔年,东京都的复兴计划提出,将王居也纳入其中。计划将旧王居的一部分规划成公园,并设立美术馆、音乐厅和国家的剧院,让王居附近成为“文化和平国家”的象征。以往的王居称为宫城,过于有权威感,一般民众无法亲近,多少让人想起防御和进攻的历史记忆,也充斥着武士的感觉。随着《和平宪法》实施,王居就是天王的居所,废除宫城之称。在新的体制下,将王居周边规划成国民可以参与活动的场所。

日本王居
日本王居。(图:Cynthia Zhou/看中国)

随着战后东京逐渐复原,天王与国民互动的机会增多,透过开放王居,让国民得以亲近王室的生活。

一九四七年,王居开始开放团体参访,隔年开放给一般国民在特定的日子参访。昭和二十三年(一九四八年)的元旦和天长节都有超过三十万人到王居参贺,显见天王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并没有因为战争的关系而改变,而天王和王居在战后仍有它的生命力,持续在日本社会维持着形象。既然新宪法确立日本仍然维持天王制,国民也认为天王是国家的象征。在此宪法下,王室不能高高在上。一九五八年,明仁王太子与正田美智子结婚,是王室历史上第一次与平民通婚,当时媒体大加报导,造成狂热的议题。

国家重要的仪式都需要天王,如果缺乏适合的场所,便无法维持这些仪式。建设新王居时,在新宪法架构下,宫内厅召开了很多次公听会。不是所有人都赞成在东京修筑王居,其中最激烈的是住宅公团的总裁加纳久朗,他提倡要开放王居,认为王居是多余的、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不应该在战后的民主国家中存在。从都市的发展角度来说,王居对于东京的城市计划也相当不利,因为它坐落在城市的中央,使得道路、地铁都必须绕道而行,所以有人认为最好将王居迁离东京。

至于迁离的地点,也引发很多人讨论,作家吉川英治认为应该搬到多摩丘陵,有的认为到富士山麓,还有三浦半岛、京都御所……然而,也有很多人反对王居迁移,像是西武铁道的创办人堤康次郎华人道路公团的总裁岸道三,认为王居对于都市发展没有什么不良之处,而且如果觉得碍事就迁移王居,是不尊重日本传统和文化的表现。经过一连串讨论后,王居还是维持在原址。

编辑推荐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