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属于你自己的“宫殿”!漫谈加深记忆方法

清箫
2023-12-08  更新: 2023-12-09
image
(图:Adobe Stock)

关于如何加深记忆,长期牢记细节,最近笔者总结了三点:图像化,声音化,故事化。

日常生活中把自己当作说书人能将许多逻辑捋得更清楚,比方说假设身处做presentation的讲堂,有许多观众,然后对著花草或墙壁模拟说书,一遍不顺就再来一遍,将语气夸张化,最好再加上口技,尽可能用上各种感官。伴随著栩栩如生的场景想像,久之数据呈现便成为生动的故事。

16世纪末,义大利学者利玛窦向中国推荐了一种“记忆宫殿”法,在背诵知识点时可以在脑海里想出一个宫殿,里面都“摆放”你熟知的家具,每个家具对应一个要背的知识。

举例言,下次每当想起,脑海中浮现的就是打开门后先看到沙发,再看到厨房,再看到卧室;有几层楼,不同楼里知识点的分类也不同。尝试赋予一个形象给你要背的知识,为这些形象安排固定位置,下次会很容易想起来。利玛窦的这种记忆宫殿法为何十分有效?因为图画往往比枯燥的字母更容易记住,在脑海中建造的是非常熟知且忘不掉的场所。

1
(图:Adobe Stock)

这种方法的原理很简单,它其实起源于一场偶然的灾难。利玛窦说:

“古西诗伯西末尼德尝与亲友聚饮一室,宾主甚众,忽出户外,其堂随为迅风摧崩,饮众悉压而死,其尸齑粉,家人莫能辨识。西末尼德因忆亲友坐次行列,乃一一记而别之,因悟记法,遂创此遗世焉。”

古希腊诗人西末尼德某天和一群人喝酒,他走出门后没想到身后房子坍塌,宾客都被压死,废墟里的尸体身份难辨。但他因为清楚地记得离开前每人座位的位置,成功识别身份,帮助家属们找到各自亲人的遗骸。他从此悟出了这种宫殿记忆法。 

利玛窦精通中文,他在中国期间正值明朝末年。他和中国学者分享自己的记忆理论,并以汉语写成一本讲记忆方法的书,将其赠送给大明江西巡抚陆万垓及其三个儿子。

1
利玛窦(图:公有领域)

利玛窦在致友人信中说,当时南昌人都欣赏这一记忆法的精妙。

笔者认为,再加上声音的联想会更有效。这样多感官齐用不仅适用于学新语言,也可用于医学、财经、历史等,估计半辈子都忘不掉。

如果还发现短时间内会忘记细节,那就下硬功夫,不断重复在头脑里“播放”,这是看起来最笨但是有效的办法。学过钢琴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肌肉记忆比刻意背谱可靠多了,那是熟能生巧的自然结果。这世上天才占少数,天才能成功也是靠看似笨拙的重复成功的。

记忆的硬功夫不可小觑。康熙学四书五经时每句都朗读一百二十遍、背诵一百二十遍。有大臣说背一百遍就差不多了吧,但康熙坚决背够一百二,所以经典中任抽一句都考不倒他。

挤时间学习也很重要,其实时间只会越挤越多,不会越挤越少。我们常说自己太忙,可能要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或者要花很大精力照顾孩子,可是大多数普通人难道比成功人士更忙吗?他们能日复一日地挤时间,我们当然也可以。

像明成祖朱棣,吃饭时间一边吃一边思考及讨论国政,半夜想起什么事就马上起床叫人纪录,在位8000多日无一日松懈。又如乾隆,上朝总是第一个到,每次等待大臣的时间里就读一会儿书。乾隆退居太上皇后依然早起,凌晨三点就起了,导致他儿子嘉庆凌晨两点多就得起床,只能比爹早,不敢比爹晚。古代的帝王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标准也高,英主明君能够勤政到坚持不懈的地步。

另外近代人当中,美国著名的发明家、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每天的时间也安排得很精准,每天5点起床,工作的午休时段用于读书学习。大家想想,假如我们每个午休时间都能抽一点点背诵要记住的东西,一次不需太多,例如几个英文词、三页书,三百六十五天之后能积累多少?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琼瑶笔下的“中国人”

馮睎乾十三維度  2024-12-21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