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省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实行精兵简政,即把省内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转制后工作人员将由事业编制,转为一般企业员工,不再拥有“铁饭碗”。最近一例发生在山东省,约10万名事业编制人员将转为“合约工”。
综合媒体报导,中国的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国企编制,往往被视为“铁饭碗”,一旦入编,就不会轻易被辞退。但中国近年因失业率居高不下,使考公、考编人数逐年递增。然而,中国经济持续低迷,各地财政吃紧,于是多个省市开始精兵简政,“铁饭碗”将不复存在。
近日,山东省人社厅等10个部门联合宣布启动省级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全面改革,涉及约10万名事业编制人员,转制后的企业将收回所有的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将从省编办的实名制名单中剔除,并与新成立的企业签订劳动合约,成为企业员工,即合约工。这项重大措施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事业单位“铁饭碗”的局面。
相关消息引发网民热议,“事业转企业,是不是就意味著单位要自负盈亏了?”“红十字会就该改成企业,自负盈亏,杜绝财政拔款。”“并不是所有改制就能成功,一定会出现分化。唯一的就是减少财政支出。”“难道是韭菜接不上茬了?所以养不活了。”“好离谱,山东孩子高考就hard模式了,事业单位也完蛋了。”
不只山东省,中国多个省市早前已开始进行精兵简政,澎湃新闻报导,河南省今年4月要求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精简。黑龙江、湖南、湖北、云南、安徽、内蒙古多地,都已开始“精兵简政”。
实际上,美中贸易战开打后,中共已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勒紧腰带”,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
针对地方债务问题,中国财政部部长刘昆2023年年初向媒体坦言,中央“将进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预期”,执行“中央不救助原则”,“谁家的孩子谁抱”。他此前也在新闻发布会上称,“政府过紧日子不是短期应对措施,而是应该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
去年6月,广西政府发布公告称,拟与国营企业债务撇清关系,要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谁举债、谁负责”,地方政府不承担偿债责任。
这意味著,如果事业编制人员转为企业员工,即使进入国有企业,也将面临自负盈亏的风险,地方政府对此“概不负责”。
本文由看新闻网原创、编译或首发,并保留版权。转载必须保持文本完整,声明文章出自看新闻网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