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过去曾被誉为“东方之珠”,以其自由、多元和普通法司法制度为基石,吸引全球关注。然而,自2019年元朗袭击事件以及随后发生的一连串政治压迫行动,特别是47人案的审讯,香港的法治和人权逐渐走向深渊。林卓廷从当日的元朗袭击受害人及揭露真相的前线人物,沦为被控罪的被告,这一切正昭示著香港从国际大都会滑向极权体制的深渊。
元朗袭击事件的法治陨落
2019年7月21日,元朗地铁站内外出现白衣人士无差别袭击市民的暴行,当晚警察的缓慢反应和疑似纵容行为引起公众强烈不满。林卓廷,当时是立法会议员,亲赴现场直播情况并协助受害者。然而,这位揭露真相的人士在事件后却被控“参与暴动”罪,明显是一场政治操控的法律武器化。林卓廷原告变被告的转折,不仅彰显香港执法和检控机构的荒谬,也充分暴露了权力对法律的侵蚀。
谬误分析:林卓廷事件的警示
在林卓廷事件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关键的谬误:
1. 受害者被指控为施暴者 林卓廷当晚前往元朗站,旨在监察警方执法,并协助受袭市民。他在现场进行直播,呼吁和平,试图缓和紧张局势。然而,控方却指控他参与暴动,这种将受害者转化为被告的做法,颠倒了基本的事实和逻辑。
2. 忽视自卫与保护他人的行为 辩方强调林卓廷的行为是出于自卫和保护他人,并非参与暴动。他多次呼吁现场人士保持冷静,避免冲突升级。然而,法庭未有充分考虑这些行为的动机和背景,直接将其定性为暴动,这种简化的判断忽视了事件的复杂性。
3. 选择性执法与检控 元朗袭击事件中,白衣人的暴力行为有目共睹,但相关的调查和检控进展缓慢,甚至被指纵容。相比之下,林卓廷等人的快速被捕和起诉,显示出执法和司法机构的选择性执法,这种双重标准损害了司法公正。
4. 政治干预司法独立 林卓廷作为民主派议员,长期以来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和监察政府。对他的指控和定罪,被广泛认为具有政治动机,旨在打压异见声音。这种政治对司法的干预,削弱了香港法治的基石。
5. 违反无罪推定原则 在审讯过程中,林卓廷被拒绝保释,长期还押,这种未审先判的做法,违反了无罪推定的基本原则。此外,媒体对案件的报导也存在偏颇,可能影响公众和陪审团的观感,进一步损害了被告获得公正审讯的权利。
47人案:扼杀民主希望的象征
香港47人案同样令人发指。2021年,香港民主派初选的参与者被控“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其中包括多位律政界、学术界及社运界的知名人士。这些民主派人士的唯一罪名是试图透过合法、和平的方式争取在立法会取得多数席位。这起案件标志著“国安法”如何沦为铲除异见者的工具。
在审讯过程中,许多被告被迫承认罪名以求减轻刑期,而未审先囚的现象亦反映出香港司法系统的颠覆。这些参与者不过是行使基本权利,包括选举参与和言论自由,却被视为对国家政权的威胁。与之相比,过去香港以普通法保障公正审讯的传统已荡然无存。
国安法与23条:极权体制的法律基石
《港区国安法》的实施成为改变香港命运的分水岭,其范围和模糊性让每一位香港市民都可能成为目标。更令人忧虑的是,香港政府再次推动《基本法》第23条立法,进一步扩大控罪范畴。如果说国安法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3条则是彻底摧毁公民自由的最后一击。
法治是香港成功的核心,但如今,普通法的基石被极权模式取代,独立司法已成过去。与此同时,全球对香港自由的拥护者亦须面对一个现实:国际社会对香港局势的关注力度正逐渐减弱,这让北京得以肆无忌惮地施行其极权意志。
香港——国际大都会的沦陷
回望过去,香港曾是亚洲法律和经济的模范。如今,对于林卓廷等人的控罪显示出香港已从一个多元开放的国际大都会,迅速沦陷为一个极权国度。无论是元朗袭击事件中警方的失职,还是47人案的司法不公,都揭示了香港正处于一个失去自由和法治的时代。
极权的特征是对异见的零容忍,而香港已逐渐成为这种体制的缩影。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国方法”性质已取代原有的普通法传统,公正不再,民众的希望亦被不断压制。
居澳港人的反思
作为一名居住于澳洲的港人,目睹香港局势急剧变化,内心不禁感到沉痛和愤慨。远离家乡的我们虽然身处异地,但对于香港失去自由和法治的现实深感无奈。然而,我们亦深信国际社会的力量仍然可以为香港发声,持续关注这片土地的未来。
结语
对于仍然关注香港的人士来说,林卓廷的遭遇和47人案是两个重要的指标,表明香港正在迅速滑向一个极权的深渊。同时,国际社会有责任为香港的法治和自由发声。毕竟,香港的命运与全球民主的未来密切相关。
(本文内容参考2019年元朗袭击事件和香港47人案之相关资料,以及作者对香港局势的观察与反思。)
澳洲港人汇坊主席, 卓太
本文由看新闻网原创、编译或首发,并保留版权。转载必须保持文本完整,声明文章出自看新闻网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