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澳港人:抗議港府對林卓廷的審判

澳洲港人匯坊主席卓太
2024-12-18
image
林卓廷(Getty Image)

香港過去曾被譽為「東方之珠」,以其自由、多元和普通法司法制度為基石,吸引全球關注。然而,自2019年元朗襲擊事件以及隨後發生的一連串政治壓迫行動,特別是47人案的審訊,香港的法治和人權逐漸走向深淵。林卓廷從當日的元朗襲擊受害人及揭露真相的前線人物,淪為被控罪的被告,這一切正昭示著香港從國際大都會滑向極權體制的深淵。

元朗襲擊事件的法治隕落

2019年7月21日,元朗地鐵站內外出現白衣人士無差別襲擊市民的暴行,當晚警察的緩慢反應和疑似縱容行為引起公眾強烈不滿。林卓廷,當時是立法會議員,親赴現場直播情況並協助受害者。然而,這位揭露真相的人士在事件後卻被控「參與暴動」罪,明顯是一場政治操控的法律武器化。林卓廷原告變被告的轉折,不僅彰顯香港執法和檢控機構的荒謬,也充分暴露了權力對法律的侵蝕。

謬誤分析:林卓廷事件的警示

在林卓廷事件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以下幾個關鍵的謬誤:

1. 受害者被指控為施暴者 林卓廷當晚前往元朗站,旨在監察警方執法,並協助受襲市民。他在現場進行直播,呼籲和平,試圖緩和緊張局勢。然而,控方卻指控他參與暴動,這種將受害者轉化為被告的做法,顛倒了基本的事實和邏輯。

2. 忽視自衛與保護他人的行為 辯方強調林卓廷的行為是出於自衛和保護他人,並非參與暴動。他多次呼籲現場人士保持冷靜,避免衝突升級。然而,法庭未有充分考慮這些行為的動機和背景,直接將其定性為暴動,這種簡化的判斷忽視了事件的複雜性。

3. 選擇性執法與檢控 元朗襲擊事件中,白衣人的暴力行為有目共睹,但相關的調查和檢控進展緩慢,甚至被指縱容。相比之下,林卓廷等人的快速被捕和起訴,顯示出執法和司法機構的選擇性執法,這種雙重標準損害了司法公正。

4. 政治干預司法獨立 林卓廷作為民主派議員,長期以來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和監察政府。對他的指控和定罪,被廣泛認為具有政治動機,旨在打壓異見聲音。這種政治對司法的干預,削弱了香港法治的基石。

5. 違反無罪推定原則 在審訊過程中,林卓廷被拒絕保釋,長期還押,這種未審先判的做法,違反了無罪推定的基本原則。此外,媒體對案件的報導也存在偏頗,可能影響公眾和陪審團的觀感,進一步損害了被告獲得公正審訊的權利。

47人案:扼殺民主希望的象徵

香港47人案同樣令人髮指。2021年,香港民主派初選的參與者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其中包括多位律政界、學術界及社運界的知名人士。這些民主派人士的唯一罪名是試圖透過合法、和平的方式爭取在立法會取得多數席位。這起案件標誌著「國安法」如何淪為剷除異見者的工具。

在審訊過程中,許多被告被迫承認罪名以求減輕刑期,而未審先囚的現象亦反映出香港司法系統的顛覆。這些參與者不過是行使基本權利,包括選舉參與和言論自由,卻被視為對國家政權的威脅。與之相比,過去香港以普通法保障公正審訊的傳統已蕩然無存。

國安法與23條:極權體制的法律基石

《港區國安法》的實施成為改變香港命運的分水嶺,其範圍和模糊性讓每一位香港市民都可能成為目標。更令人憂慮的是,香港政府再次推動《基本法》第23條立法,進一步擴大控罪範疇。如果說國安法是一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23條則是徹底摧毀公民自由的最後一擊。

法治是香港成功的核心,但如今,普通法的基石被極權模式取代,獨立司法已成過去。與此同時,全球對香港自由的擁護者亦須面對一個現實:國際社會對香港局勢的關注力度正逐漸減弱,這讓北京得以肆無忌憚地施行其極權意志。

香港——國際大都會的淪陷

回望過去,香港曾是亞洲法律和經濟的模範。如今,對於林卓廷等人的控罪顯示出香港已從一個多元開放的國際大都會,迅速淪陷為一個極權國度。無論是元朗襲擊事件中警方的失職,還是47人案的司法不公,都揭示了香港正處於一個失去自由和法治的時代。

極權的特徵是對異見的零容忍,而香港已逐漸成為這種體制的縮影。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的「國方法」性質已取代原有的普通法傳統,公正不再,民眾的希望亦被不斷壓制。

居澳港人的反思

作為一名居住於澳洲的港人,目睹香港局勢急劇變化,內心不禁感到沉痛和憤慨。遠離家鄉的我們雖然身處異地,但對於香港失去自由和法治的現實深感無奈。然而,我們亦深信國際社會的力量仍然可以為香港發聲,持續關注這片土地的未來。

結語

對於仍然關注香港的人士來說,林卓廷的遭遇和47人案是兩個重要的指標,表明香港正在迅速滑向一個極權的深淵。同時,國際社會有責任為香港的法治和自由發聲。畢竟,香港的命運與全球民主的未來密切相關。

(本文內容參考2019年元朗襲擊事件和香港47人案之相關資料,以及作者對香港局勢的觀察與反思。)

澳洲港人匯坊主席, 卓太 

猜你喜歡

秦晉:2024年末二三事

秦晉  2024-12-15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