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将鏖战碧蹄馆,暗兵火烧龙山粮
北京沦陷前夕(十三)

清箫
2024-02-26
image
(图:Adobe Stock)

文/清箫

 

万历二十一年一月八日,李如松率领的援朝明军在平壤大捷。日军损失1万多人,小西行长带残兵渡大同江逃窜。

明军趁胜追击,接连获胜。十九日,李如柏率军进复开城,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五。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皆被收复,尽归平壤。日军第二军团的统帅加藤清正仍在驻守咸镜道,听闻明军攻破开城,也向王京撤退。整个朝鲜北部基本上都被明军收复,日军退守王京一线,中朝联军与日方形成对峙。

这时明军气势如虹,士气大振,但后勤补给出现问题。于是李如松打算凭速战解决后勤危机。恰巧朝鲜人传来一个情报,更促使李如松做出向南迅速推进的决定。

《明史纪事本末》载:“二十七日,去王京七十里,朝鲜人以倭弃王京遁告。如松信之,将轻骑趋碧蹄馆”。朝鲜人报告说日军准备放弃王京,但这个情报并不靠谱。李如松以为时机成熟,率明军直奔王京方向。

明军因为连胜,已有轻敌之心。李如松的决策风险很大,从数量上看,先头部队的人数不足以和王京的敌军对抗。再者,王京据天险,咸镜和忠清为其犄角,易守难攻。

1
(图:Adobe Stock)

据《经略复国要编》,李如松将攻往王京的明军分成三个梯队。他二十六日先派遣精兵三千“哨探王京道路,以便进兵埋伏攻取”。之后在二十七日,李如松率领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等二千明军南进,到马山馆离王京九十里处,留杨元领兵一千在后,李如松亲自带兵一千前进。

三梯队概括而言就是:

第一队(先锋)由查大受、祖承训率领,仅三千骑兵;

第二队由李如松亲率,仅是少数家丁;

第三队负责接应,由杨元统领。

 

简单分析这样安排的利弊。杨元的第三梯队可谓是风险中的保险,幸亏有这支接应部队,否则碧蹄馆之战的后果可能不堪设想。打头阵的骑兵是当时大明战力最强的辽东军,忠勇善战,由李家将领的家丁组成。但第二队太薄弱,其作用本是在第一队遭遇困境的情况下解救,而只带少数家丁,很容易把自己也搭进去。

查大受和祖承训的先锋部队在迎曙驿与日军狭路相逢,三千明军骑兵如一把利剑直插敌寇,斩六百馀级。藉迎曙驿告捷馀威,先锋队继续南进,却在砺石岘遭遇大规模日军。鉴于人数劣势,先锋队向北后撤至碧蹄馆。

日军人数多达两万,而明军只有几千,一场激烈的血战就此展开。

 

残酷而神秘之战

说碧蹄馆之战神秘,是因为双方记载不同,争议大,个别人物也留下历史之谜。以下综合不同史料讲述激战过程。

四周兵刃碰撞声、嘶喊声不绝于耳,查大受在炼狱般的战场中奋力突围,然而敌人一批又一批增加,一时竟不知何处是尽头。

原来碧蹄馆附近的日军基本上都向此地聚集。李如松和杨元的援兵尚未赶到,查大受等明军将士只得殊死拼搏。

1
(图:Adobe Stock)

鏖战中,查大受等终于看到了熟悉的身影——李如松于巳时左右(上午9点至11点间)率援军冲入战场。当看到查大受、祖承训被日军打得且战且退时,李如松一声奋喝:“将士如敢畏缩不前者,斩首!”不愧为大帅风范,再度展现之前于平壤城下的英雄气概。要知道,此时他身边只有一千明军,和查大受会合后估计不到四千人。

李如松的这一喝重振士气,之后“(明)官兵齐上与贼砍杀一处,从巳至午”。

《孙子兵法》讲:“勇怯,势也”。李如松这种看似以卵击石的命令是合乎兵法的,他营造出一种气势和声势,于危急时刻激发士兵勇气,也导致日军一度怀疑明军主力是不是来了。

不过日军很快回过神,发现李如松所率只有一千人,大喜过望,认为捡到了宝,无论如何都要吞掉。

对明军而言更危险的是,同样在将近中午的时候,日军也有援兵到来,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广家等率两万日军突然出现。据《日本战史·朝鲜役》,其后还有由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率领的两万日军。

1
(图:Adobe Stock)

但李如松及其亲信部队也有不可小觑的条件,这些家丁善战,对大明和李家忠心耿耿,浴血奋战。此外,这一千辽东铁骑配有三眼铳,这是明朝北方军队中常见的短距火器,三个铳管可以轮番射击。明军也以神机箭对日军造成不小伤害。顺便一提,这些明军骑兵不便带重型武器,当时火炮留在了后方。

可惜地形限制了明军骑兵的优势。碧蹄馆位于山区和平原区的分水岭,《明史纪事本末》称“近王京平地俱稻畦,冰解泥深,骑不得骋。”

1
(图:Adobe Stock)

日军左、右翼从山上向明军发起三面进攻,左有立花宗茂,右有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一时沿山遍野尽是敌,由两山夹空将明兵围住。李如松亲自与麾下数十骁将驰射,英勇抵抗。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了极其惊险的一幕:李如松的战马突然跌倒,他落马受伤。

日军当然不愿放过绝佳机会,很快“倭猝至,围之数里。将士殊死战,自巳至午,弇中矢且尽。”

1
(图:Adobe Stock)

千军万马之中,一名穿金甲的日本武将直奔李如松而来,与其单挑,欲一决武功高下。史书没写打斗细节,如几个回合等,但不管怎样,李如松的副将见此情形绝不会袖手旁观。

当时裨将李有升忠勇护主,以身蔽之,奋力斩杀数敌。可惜敌众我寡,李有升被日军钩倒在地,惨遭支解。李如松痛失一员爱将。

1
(图:Adobe Stock)

紧要关头,神射手李如梅张弓搭箭,将金甲倭将射落马下。同时,李如柏、李宁更加奋力抵抗日军夹击,向李如松靠拢施救。

李如梅和李如柏均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作战果敢,《明史》评价“成梁诸子,如松最果敢,有父风。其次称如梅”。李如梅射杀的日本武将不只一名,立花家的大将、身经百战的十时连久就是被李如梅击杀的;立花家臣安东常久也被他射毙。

1
(图:Adobe Stock)

然而那个和李如松搏斗的金甲武将是谁,说法不一。《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未提其姓名,《明史》卷238只以“金甲倭”形容他。而《柳川藩丛书》说是安东常久在跟李如松单挑时被李如梅射死。这一金甲倭或许多少跟立花宗茂有关。立花宗茂是日本名将,被丰臣秀吉赞为“西国无双”。

经过多番惊心动魄,李如松等将士终于看到杨元带来的援兵。杨元突破重围,形势逆转,日军遂溃。李如松在报告中说:“我兵乘胜追逐,当阵斩获首级一百六十七颗,内有贼首七名……查计阵亡官兵李世华、贾待聘等二百六十四员名,阵伤官兵四十九员名,射打死马二百七十六匹。”

然而明方精锐多丧失,于是退驻开城。

那么,该如何评价碧蹄馆之战呢?

对明朝而言,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反侵略战争,在敌寇数倍于己时的英勇无惧值得称赞,且四万日军未能全灭五千明军,对日本士气造成不小打击。但明方也不宜称之为胜。

日方有材料说明军被斩首逾一万,这已超出明军此战总人数,不符事实。

朝鲜方面相对客观。李德馨说,明军“与贼死伤相当,几至五六百矣。”此战后李如松军剩馀三千多人,可推算损失大概为一、两千人。

总之,明、日双方都未能达到各自的目的,过后都很难再发动一次毁灭性的进攻,从此进入僵持。

  

1
(图:Adobe Stock)

奇袭龙山烧倭粮

碧蹄馆苦战后,李如松虽悲痛于部下之死,但依然理智。此时,其过人的军事才华再次发挥重要作用。

最高级的用兵莫过于以静制动。李如松重新布局,按兵不动,留李宁等驻守开城;杨元等驻平壤,扼守大同江接饷道;李如柏等驻宝山诸处,为支援做准备;查大受等驻临津;自己统领精兵东西策应。

仅此而已吗?非也。李如松很擅长观察,之前攻平壤前对地理和敌情就了如指掌,那次奇袭牡丹峰,而这次他打算学曹操。

他发现,日军在龙山有粟数十万石,而主力正忙著打幸州。沉默多时的李如松终于出招,且是四两拨千斤的招:从间道纵火将日军粮烧个精光。当日军从幸州赶回援救时,已经来不及了。

明军火烧龙山粮后,日军不得不考虑撤退。《明史纪事本末》载:“而倭刍粮并烬,行长亦惩平壤之败,有归志。”之后,日军“四月十八日弃王京遁”。

1
(图:Adobe Stock)

从一月八日收复平壤到四月收复王京,仅3个多月大明与朝鲜联军就取得显著战果,使朝鲜免于亡国。

 

但有生去无生还

平壤之战和碧蹄馆之战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即大明边疆最精锐的辽东铁骑、李如松的亲信损失不小,直接影响到李如松5年后的命运。

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李如松班师回中国,“论功,加太子太保,增岁禄百石。”(《明史》) 

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土蛮侵犯辽东,李如松亲率轻骑远出攻击敌巢,中了蒙古鞑靼部的埋伏。他一如既往地身先士卒、英勇无畏,但和以往不同的是,和他一起奋战的将士已不及往日。弟弟此时在参加第二次朝鲜战争,而曾经同甘共苦的家丁和亲信5年前伤亡惨重,如今身边势力单薄。

纵然寡不敌众,李如松依然坚持奋战。命运这一次没有眷顾他,最后他壮烈殉职,终年50岁。

1
(图:Adobe Stock)

回顾其一生,他骁勇善战,熟知兵法;万历三大征中两征他都建有耀眼军功;其诗句“梦中常忆跨征鞍”,道尽戎马岁月、耿耿忠心。

男儿有泪不轻弹,他从不惧死,而铁骨背后却藏著鲜为人知的另一面——百战英雄究竟为何流泪?

他的恩师、忘年之交徐渭作有《写竹赠李长公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常常忧愁的李如松:

“山人写竹略形似,只取叶底潇潇意。

譬如影里看丛梢,那得分明成个字。

公子远从辽东来,宝刀向人拔不开。

昨朝大战平虏堡,血冷辘轳连鞘埋。

平虏之战非常敌,御史几为胡马及。

有如大酋之首不落公子刀,带胄诸君便是去秋阮游击。

不死虏手死汉法,败者合死胜合优。

公子何事常忧愁,一言未了一叹息,双袖那禁双泪流。

却言阿翁经百战,箭镞刀锋密如霰。

幸馀兄弟两三人,眼见家丁百无半。

往往弯弓上马鞍,但有生去无生还。

只今金玉光腰带,终是铜瓶坠井干。

兼之阿翁不敢说,曾经千里空胡穴。

武人谁是百足虫,世事全凭三寸笔。

山人听罢公子言,一虱攻腰手漫扪。

欲答一言无可答,只写寒梢卷赠君。”

 

1
(图:Adobe Stock)

眼睁睁看著并肩作战、感情深厚的家丁一个接一个离去,纵见惯沙场生死,也会不禁泪潸然!

“往往弯弓上马鞍,但有生去无生还”是他麾下壮士的写照;而他自己,也以此为人生画上句号。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钟睒睒,太猛了!

魏春亮  2024-11-25

匹夫不可夺志

馮睎乾十三維度  2024-11-25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