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袭4亿人 中国45年治沙失败

米兰
2023-04-19
image
图为2023年3月21日内蒙古地区的边境城市二连浩特,警察在沙尘暴中检查火车车厢。 (图片来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4月9日开始中国再度出现沙尘暴,仅用两天时间,“末日场景”般的漫天黄沙便从内蒙古席卷到北京、山东,一路南下越过长江,吹到江苏、上海;中国的西北及东北地区也受到了影响。这场史无前例的沙尘暴影响了中国18省市区,超过4亿人。不仅让半个中国全部“沦陷”,甚至飘洋过海扩散至日本和韩国!

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第8次的沙尘暴,据中国中央气像台预计,这场沙尘暴将持续到4月16日。

网传视频显示,4月10日,内蒙古已达到强沙尘暴级别。黄沙铺天盖地,最为严重的是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天空都变成了橙红色。全旗大部地区已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强沙尘暴天气,最小能见度小于50米。

4月10日晚间,北京城区便被黄沙笼罩,部分地区能见度不到100米。据陆媒报导,北京当地阵风可达8至9级,并伴有沙尘。也因为沙尘暴的因素,当地空气质量指数为500,为严重污染水平,首要污染物为PM10。有北京居民受访时称,自沙尘暴来袭后,他在出门后都会沾上浓浓的尘土味,即使戴上比普通口罩还厚的N 94口罩,也能闻到沙土味。

4月11日上午,中央气象台已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沙尘污染带随冷空气南下继续向长三角一带移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均受到影响。

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数据显示,4月11日下午,南方多地PM10浓度值超过1000ug/m³。

4月11日夜间,上海出现重度空气污染,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增加。12日上午,上海的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出现扬沙天气,整座城市中灰蒙蒙一片。

此外,东北大部分地区也受到本沙尘过程影响,11日下午3时辽宁省沈阳市、吉林省长春市PM10时均浓度均已超过500ug/m3。

气象台预计,4月13日至16日西北地区和华北等地仍多沙尘天气,13日夜间至14日,沙尘天气再次影响到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有民众在网上说:“戴口罩也遮不住吃土感”。“北京沙尘暴”相关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至少有数百万则以上的留言。

就在民众集体吐嘈此次沙尘暴的影响时,中国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居然表示,沙尘暴实际上有弊也有利。

据陆媒《澎湃新闻》报导,桂海林在开会时称,当局现时的防沙策略是持“科学态度”,现在受袭的地区属降雨稀少地带,既然如此就应“宜沙则沙”。最后更指,沙尘其实对生态环境也有利。

对此,网民纷纷留言讥:“什么利?让我知道知道”,甚至有网民讽:“沙尘暴的好处是不是可以让外国卫星看不清”。

此外,据《朝日新闻》4月12日报导,来自中国的沙尘暴已飘移至日本。12日早上6点左右,沙尘抵达北海道与西日本日本海沿岸,之后逐渐扩散日本列岛。北海道空气品质糟糕地肉眼可见,汽车已经盖上一层薄薄黄沙;九州地方能见度也明显降低。东京在4月13日观测到黄沙,是16年来首次。气象厅提醒,不仅是日本海一侧,沙尘也可能飘至太平洋一侧。

中国沙尘暴也飘入韩国,4月11日,韩国环境部在PM10浓度达到“很差”级别后,向全国17个市发出“关注”级别沙尘危机预警。12日下午1点,韩国全国PM10平均浓度超过277微克/立方公尺,其中济州岛PM10浓度达828微克/立方公尺,达到PM10浓度“非常糟糕”标准。

沙尘暴几乎每年春天都在中国上演,但是据中共官方信息,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便开始了植树治沙工程。以“绿色长城”为名的三北防护林计划从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用73年的时间,建设一条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公里至1460公里的防风绿化带,三北指其地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42.4%。目标是使中国北方的森林覆盖面积增加5%至15%。随后,2001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也开始启动。

但是,这场已经持续了45年、耗资数百亿的大工程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统计数据显示,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土地沙漠化的平均速度是每年1,560平方公里;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加速到每年2,100平方公里;进入90年代后,几乎加了一倍,达到每年2,460平方公里。

据我们能够查到的数据,2019年中国国家林业局介绍,中国现在有261万平方公里的土壤被归类为正在沙漠化的土壤。这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的27.2%,分布在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28个县,直接影响人口约4亿。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人民币。

造成沙尘暴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人口增加及管理不善,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致使草场面积减少,土地沙漠化。一遇大风,便形成了破坏社会经济,危害生命健康的沙尘暴。

依赖植树造林虽然也可以阻挡风沙,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沙漠化的问题。并且有多名专家提出中国北方不适宜大面积植树。

中国社科院著名生态学家蒋高明在他的个人博客上说:“我们说它‘造林’,就是说原来没有分布森林,或者至少最近几千年来无森林的地方,用人力将森林种植回来。”这些地区每年的降水量低于381毫米,自然植被为草原或沙漠。

他还指出,在干旱或半干旱土地上植树违背生态规律。将中国北方的植树覆盖面积增加至15%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天方夜谭”。

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 Institute.)凯琳‧本奈特(Karen Benett)女士的研究报告,中国北方植树造林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众所周知的一例是在甘肃省民勤县荒漠区,每年降水只有113.2毫米,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种植面积达5万3千公顷,其中1/4已经干枯死,而剩下的都是些低矮的灌木,没有任何保护土壤的能力。

本奈特研究表明:更糟糕的是,由于民勤地区植树和灌溉使用了更多的水资源,该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了12至19米。

研究表明:植树造林的成功仅局限于某些有限的地区,而大规模的进行植树造林,会使干旱地区土地退化持续加剧。

人工植树造林代价高昂、成活率低。有记者曾经报导:每公顷植树所需要的投资因地区干旱情况,从2250至15000元人民币不等(合计330至2200美元),这还不包括首次植树后重新种植或树木死掉所消耗的成本。中国农业大学曹世雄(Cao Shixiong)估计,从1949年至今,所有在干旱地区种植的树木,存活率只有15%。因此专家们也呼吁,治沙的最好办法不是种树,而是让沙地恢复为原来的草原。

但是,在中共的治理下,这种状况是很难改变的。著名水利专家王维洛博士近日在接受新唐人记者采访时称,沙尘暴的起源地之一是中国的内蒙古,在那里生活的蒙古人原来都是游牧民族,他们是随着水草的生长而迁移的,这样就能够留给草原休养生息的机会。但是,中共建政以后,为了便于控制当地的民众,他们更希望这些人能够定居下来。牧民们定居下来以后,每人会被分配给一片草地用来放牧,这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过度放牧的问题。目前的状况是,这些定居点旁边的所有的草场都是一塌糊涂,连草根都被牛羊啃光了。

并且,牧民们定居以后,也可能把草场改造成耕地或林地,这样就改变了原来的生态环境。

另外,中共自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大量的煤矿、油田、工厂被开发建设,这也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存在争水源的问题。

日前,一则影片引爆网络:宁夏灵武市马家滩镇的林场主孙国友,跪地磕头,哭诉自己植树治沙20余年,却因附近煤矿未能按约供水,万亩林场没水喝,很多树枯死。

这些画面引发大量民众的同情及声援。

据媒体报导,现年64岁的孙国友来自四川,之前从商。2003年间,他立志投入妻子老家宁夏的治沙工程,在马家滩镇包下面积达1万亩的荒沙滩,自掏腰包整地、开渠、植树,逐渐为人所知,曾数度获中共官媒报导,有了“治沙造林英雄”的称号。

但是2008年后,当地开建大型的双马煤矿,破坏了孙国友林场的水源。今年,煤矿下属的水务公司提出可以接水,于是孙国友提前栽种了20万植株树苗,但水务公司突然又暂不同意接水,导致他情绪崩溃跪地。

孙国友的问题其实还反映出另一个问题,就是中共政策的不稳定。我们在之前的视频中也提到过,中国近年来又在搞“退林还耕”工程,就是把之前的树木砍伐掉,改为耕地,以应对可能会到来的粮食危机问题。

多个视频显示,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原来长满树木的山坡变成了梯田。

当然,我们无法得知有多少防护林也被这样破坏掉了,但是可以看得到的是,自2018年以来,中国北方平均沙尘暴次数和强度均高于2013-2017年的均值,表现出小幅上升的趋势。

沙尘暴的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钜的系统工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主任薛娴指出,沙漠和戈壁都是干旱区原始的自然景观,天然的沙漠是不需要任何方法去治理的,如果非要治理通常建议栽锁边林,把沙丘的边上一公里或者几百米边锁上就可以。需要治理的是本来非沙漠但是因为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变成类似沙漠的地区,也就是真正的沙漠化土地。而且沙漠化治理也并非仅仅局限于种树,而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水土资源和气候状况制定合理的措施。从恢复逻辑上而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要把人的活动限制在生态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

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沙漠化的可持续防治,有效降低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程度。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