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開始中國再度出現沙塵暴,僅用兩天時間,「末日場景」般的漫天黃沙便從內蒙古席捲到北京、山東,一路南下越過長江,吹到江蘇、上海;中國的西北及東北地區也受到了影響。這場史無前例的沙塵暴影響了中國18省市區,超過4億人。不僅讓半個中國全部「淪陷」,甚至飄洋過海擴散至日本和韓國!
這已經是今年以來第8次的沙塵暴,據中國中央氣像台預計,這場沙塵暴將持續到4月16日。
網傳視頻顯示,4月10日,內蒙古已達到強沙塵暴級別。黃沙鋪天蓋地,最為嚴重的是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天空都變成了橙紅色。全旗大部地區已出現能見度小於500米的強沙塵暴天氣,最小能見度小於50米。
4月10日晚間,北京城區便被黃沙籠罩,部分地區能見度不到100米。據陸媒報導,北京當地陣風可達8至9級,並伴有沙塵。也因為沙塵暴的因素,當地空氣質量指數為500,為嚴重污染水平,首要污染物為PM10。有北京居民受訪時稱,自沙塵暴來襲後,他在出門後都會沾上濃濃的塵土味,即使戴上比普通口罩還厚的N 94口罩,也能聞到沙土味。
4月11日上午,中央氣象台已發布沙塵暴藍色預警。沙塵污染帶隨冷空氣南下繼續向長三角一帶移動,浙江、江蘇、上海等地均受到影響。
根據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數據顯示,4月11日下午,南方多地PM10濃度值超過1000ug/m³。
4月11日夜間,上海出現重度空氣污染,空氣中顆粒物濃度增加。12日上午,上海的空氣質量達重度污染,出現揚沙天氣,整座城市中灰濛濛一片。
此外,東北大部分地區也受到本沙塵過程影響,11日下午3時遼寧省瀋陽市、吉林省長春市PM10時均濃度均已超過500ug/m3。
氣象台預計,4月13日至16日西北地區和華北等地仍多沙塵天氣,13日夜間至14日,沙塵天氣再次影響到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有民眾在網上說:「戴口罩也遮不住吃土感」。「北京沙塵暴」相關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排行榜,至少有數百萬則以上的留言。
就在民眾集體吐嘈此次沙塵暴的影響時,中國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桂海林居然表示,沙塵暴實際上有弊也有利。
據陸媒《澎湃新聞》報導,桂海林在開會時稱,當局現時的防沙策略是持「科學態度」,現在受襲的地區屬降雨稀少地帶,既然如此就應「宜沙則沙」。最後更指,沙塵其實對生態環境也有利。
對此,網民紛紛留言譏:「什麼利?讓我知道知道」,甚至有網民諷:「沙塵暴的好處是不是可以讓外國衛星看不清」。
此外,據《朝日新聞》4月12日報導,來自中國的沙塵暴已飄移至日本。12日早上6點左右,沙塵抵達北海道與西日本日本海沿岸,之後逐漸擴散日本列島。北海道空氣品質糟糕地肉眼可見,汽車已經蓋上一層薄薄黃沙;九州地方能見度也明顯降低。東京在4月13日觀測到黃沙,是16年來首次。氣象廳提醒,不僅是日本海一側,沙塵也可能飄至太平洋一側。
中國沙塵暴也飄入韓國,4月11日,韓國環境部在PM10濃度達到「很差」級別後,向全國17個市發出「關注」級別沙塵危機預警。12日下午1點,韓國全國PM10平均濃度超過277微克/立方公尺,其中濟州島PM10濃度達828微克/立方公尺,達到PM10濃度「非常糟糕」標準。
沙塵暴幾乎每年春天都在中國上演,但是據中共官方信息,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便開始了植樹治沙工程。以「綠色長城」為名的三北防護林計劃從1978年開始實施,計劃用73年的時間,建設一條東西長4480公里、南北寬560公里至1460公里的防風綠化帶,三北指其地跨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42.4%。目標是使中國北方的森林覆蓋面積增加5%至15%。隨後,2001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也開始啟動。
但是,這場已經持續了45年、耗資數百億的大工程並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統計數據顯示,從上世紀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中期,中國土地沙漠化的平均速度是每年1,560平方公里;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後期,加速到每年2,100平方公里;進入90年代後,幾乎加了一倍,達到每年2,460平方公里。
據我們能夠查到的數據,2019年中國國家林業局介紹,中國現在有261萬平方公里的土壤被歸類為正在沙漠化的土壤。這相當於中國國土面積的27.2%,分布在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28個縣,直接影響人口約4億。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40億元人民幣。
造成沙塵暴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隨着人口增加及管理不善,土地大量開墾,草原過度放牧,人為破壞自然植被,致使草場面積減少,土地沙漠化。一遇大風,便形成了破壞社會經濟,危害生命健康的沙塵暴。
依賴植樹造林雖然也可以阻擋風沙,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沙漠化的問題。並且有多名專家提出中國北方不適宜大面積植樹。
中國社科院著名生態學家蔣高明在他的個人博客上說:「我們說它『造林』,就是說原來沒有分布森林,或者至少最近幾千年來無森林的地方,用人力將森林種植回來。」這些地區每年的降水量低於381毫米,自然植被為草原或沙漠。
他還指出,在乾旱或半乾旱土地上植樹違背生態規律。將中國北方的植樹覆蓋面積增加至15%的目標是無法實現的「天方夜譚」。
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 Institute.)凱琳‧本奈特(Karen Benett)女士的研究報告,中國北方植樹造林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眾所周知的一例是在甘肅省民勤縣荒漠區,每年降水只有113.2毫米,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種植面積達5萬3千公頃,其中1/4已經乾枯死,而剩下的都是些低矮的灌木,沒有任何保護土壤的能力。
本奈特研究表明:更糟糕的是,由於民勤地區植樹和灌溉使用了更多的水資源,該地區地下水位下降了12至19米。
研究表明:植樹造林的成功僅局限於某些有限的地區,而大規模的進行植樹造林,會使乾旱地區土地退化持續加劇。
人工植樹造林代價高昂、成活率低。有記者曾經報導:每公頃植樹所需要的投資因地區乾旱情況,從2250至15000元人民幣不等(合計330至2200美元),這還不包括首次植樹後重新種植或樹木死掉所消耗的成本。中國農業大學曹世雄(Cao Shixiong)估計,從1949年至今,所有在乾旱地區種植的樹木,存活率只有15%。因此專家們也呼籲,治沙的最好辦法不是種樹,而是讓沙地恢復為原來的草原。
但是,在中共的治理下,這種狀況是很難改變的。著名水利專家王維洛博士近日在接受新唐人記者採訪時稱,沙塵暴的起源地之一是中國的內蒙古,在那裡生活的蒙古人原來都是遊牧民族,他們是隨着水草的生長而遷移的,這樣就能夠留給草原休養生息的機會。但是,中共建政以後,為了便於控制當地的民眾,他們更希望這些人能夠定居下來。牧民們定居下來以後,每人會被分配給一片草地用來放牧,這就不可避免的會產生過度放牧的問題。目前的狀況是,這些定居點旁邊的所有的草場都是一塌糊塗,連草根都被牛羊啃光了。
並且,牧民們定居以後,也可能把草場改造成耕地或林地,這樣就改變了原來的生態環境。
另外,中共自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大量的煤礦、油田、工廠被開發建設,這也造成了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並且存在爭水源的問題。
日前,一則影片引爆網絡:寧夏靈武市馬家灘鎮的林場主孫國友,跪地磕頭,哭訴自己植樹治沙20餘年,卻因附近煤礦未能按約供水,萬畝林場沒水喝,很多樹枯死。
這些畫面引發大量民眾的同情及聲援。
據媒體報導,現年64歲的孫國友來自四川,之前從商。2003年間,他立志投入妻子老家寧夏的治沙工程,在馬家灘鎮包下面積達1萬畝的荒沙灘,自掏腰包整地、開渠、植樹,逐漸為人所知,曾數度獲中共官媒報導,有了「治沙造林英雄」的稱號。
但是2008年後,當地開建大型的雙馬煤礦,破壞了孫國友林場的水源。今年,煤礦下屬的水務公司提出可以接水,於是孫國友提前栽種了20萬植株樹苗,但水務公司突然又暫不同意接水,導致他情緒崩潰跪地。
孫國友的問題其實還反映出另一個問題,就是中共政策的不穩定。我們在之前的視頻中也提到過,中國近年來又在搞「退林還耕」工程,就是把之前的樹木砍伐掉,改為耕地,以應對可能會到來的糧食危機問題。
多個視頻顯示,大量的樹木被砍伐,原來長滿樹木的山坡變成了梯田。
當然,我們無法得知有多少防護林也被這樣破壞掉了,但是可以看得到的是,自2018年以來,中國北方平均沙塵暴次數和強度均高於2013-2017年的均值,表現出小幅上升的趨勢。
沙塵暴的治理是一項複雜而艱鉅的系統工程。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沙漠與沙漠化研究室主任薛嫻指出,沙漠和戈壁都是乾旱區原始的自然景觀,天然的沙漠是不需要任何方法去治理的,如果非要治理通常建議栽鎖邊林,把沙丘的邊上一公里或者幾百米邊鎖上就可以。需要治理的是本來非沙漠但是因為人類不合理活動導致變成類似沙漠的地區,也就是真正的沙漠化土地。而且沙漠化治理也並非僅僅局限於種樹,而是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水土資源和氣候狀況制定合理的措施。從恢復邏輯上而言,宜林則林,宜草則草,要把人的活動限制在生態承載力允許的範圍內。
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實現沙漠化的可持續防治,有效降低沙塵暴發生的頻率和程度。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