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言聊天室:阅读《悉尼论》后的一点思绪飞扬

夏言
2024-08-17
image
《悉尼论》与《悉尼名胜古迹》

8月15日,应邀参加在悉尼海关大楼举办的《悉尼论—对天堂悉尼的城市定位》新书发布会,会堂内挤满了来宾,我坐在最后的墙边,一边翻阅著沉甸甸的新书,一边聆听来宾们对作者的祝贺。作者名叫于大海,据边上一位朋友介绍说,作者今年74岁,2013年移民澳洲,他在中国务过农、当过兵,从事过智力科学的研究。

 或许是音响有点差,作者于大海正舞动著手臂在介绍自己的创作历程,我基本听不清他在说啥,却感受到作者的手臂划出一道道燿眼的光芒,在这灰暗的会堂里显得格外显眼,令人肃然起敬,嘉宾们再华丽的赞美词都变得黯然失色。

 我难以想象,一个过了创业年龄的老人,移民澳洲十年不思享受生活,却呕心沥血地足足花了八年时间,无数次踏遍悉尼每一个角落,撰写出一百一十万字的悉尼百科全书,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辉煌篇章,填补了天堂悉尼的一大空白。其信息含量之齐全,可谓只有读者不知道的,没有作者遗漏的。

 一个华人将其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澳洲这片陌生的土地,为悉尼华文书籍留下永恒经典,不朽的宝藏。这是发自一种怎样的勇气和情怀?

 华人在澳洲的常住人口接近百万,从当年的淘金热到89年的“难民潮”,几乎所有华人都是为钱而来试图摆脱穷困与苦难,不同的是,前者仅仅为了自己和故国的家乡父老,后者则多了一层莫名其妙的爱国情操,这在很多华人作品中都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

 中国人常说,在澳洲拼搏要记得报效祖国、为国争光,这种观点几乎成为澳洲华人内心不变的“政治正确”,我常常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我们的祖国究竟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对它感恩戴德?事实上,我们最大不幸就是出生在那个所谓的“祖国”。

 当我们从一个完全没有自主权的囯度来到澳大利亚,真正让我们感叹的不是自然风光,而是这里的和谐包容、人文景观、社会福利和自由空气,终于能当家作主了,为此我们坚定地选择留在这里。要说感恩回报,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他们在那种荒谬野蛮的生活环境中,苦苦支撑把子女拉扯长大,仅仅为了能活著;其次我们要感谢澳大利亚这块土地,它赋予了我们天堂般的生活。

 来到澳大利亚,我们拥有了作为人的尊严,我们不再需要向领袖低头,不需要学习中央的思想和精神,我们可以自由地编织自己的未来,无忧无虑地思绪飞扬,我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社会福利,安度晚年,躺著让国家来抚养。

 令人遗憾的是,华人不仅健忘,也不懂什么是知恩图报,当了几十年的澳洲人,内心依然坚守一颗红色中国心,所作所为时刻想著要“为囯争光”。

 在新书发布会上,我接过于大海先生赠阅的《悉尼论》,却没机会当面向他致谢。我可以大胆推测于大海先生的过往,他在遍地红旗漫天欢呼“解放”的口号中诞生,儿童时期遇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 令他失去该有的快乐,文革运动又摧毁青年期的一切梦想,好不容易熬过了学校生活,却又像发配一样被强行送到农村接受再教育,最终以当兵的方式脱离农村来到军队,复员后才回到社会开始人生的拼搏。。。黄金般的青春年华被这个祖国糟蹋殆尽。

 我不知道于大海先生是否也会饱含泪水表达对祖国的养育之恩,但我可以肯定,凭著于大海的天资聪颖与过人的智力才华,如果他出生在澳洲,他的人生轨迹必将有云泥之别。从心之年才来到天堂之地的于大海将其人生的那份随心所欲贡献给了澳洲,为悉尼创立一部经典著作。什么叫为“华人争光”,这就是华人的光芒。

 澳洲著名的华裔艺术家関伟也在新书发布会上祝贺于大海的成就,我曾经专访过这位画家,他非常了不起,用“伟大”二字来形容也不为过,他以独到的创作力,将中华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西方文化中,其作品震撼了澳洲主流,被视为囯宝,不仅为澳大利亚作出贡献,也长了华人的脸面。

 记得一年前,我与几位悉尼老先生小聚,席间认识了一位长者,他叫赵玉民,他送给我一本精美画册,书名是《悉尼名胜史迹图说》,阅览该书令我惊叹不已,赵先生2009年移民澳洲,那时他73岁,他举著相机走访了悉尼各大小景点,拍摄了几千张照片,配上二十万文字,编辑成一部悉尼旅游大典。

 澳洲政府曾为了推广澳洲旅游投下巨资,却从未达到让华人真正了解澳洲历史、文化、景点的目的,二位中国老人却以坚强的毅力在毫无经费支持下为澳洲填补空白,谱写旷世之作。他们到了古稀才享受到了自由生活、呼吸到自由的空气,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向澳大利亚表达最深的感恩。

 谨以此文向两位伟大的华人前辈表达我的敬意。

2024-08-16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琼瑶笔下的“中国人”

馮睎乾十三維度  2024-12-21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