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應邀參加在悉尼海關大樓舉辦的《悉尼論—對天堂悉尼的城市定位》新書發布會,會堂內擠滿了來賓,我坐在最後的牆邊,一邊翻閱著沉甸甸的新書,一邊聆聽來賓們對作者的祝賀。作者名叫於大海,據邊上一位朋友介紹說,作者今年74歲,2013年移民澳洲,他在中國務過農、當過兵,從事過智力科學的研究。
或許是音響有點差,作者於大海正舞動著手臂在介紹自己的創作歷程,我基本聽不清他在說啥,卻感受到作者的手臂劃出一道道燿眼的光芒,在這灰暗的會堂里顯得格外顯眼,令人肅然起敬,嘉賓們再華麗的讚美詞都變得黯然失色。
我難以想象,一個過了創業年齡的老人,移民澳洲十年不思享受生活,卻嘔心瀝血地足足花了八年時間,無數次踏遍悉尼每一個角落,撰寫出一百一十萬字的悉尼百科全書,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輝煌篇章,填補了天堂悉尼的一大空白。其信息含量之齊全,可謂只有讀者不知道的,沒有作者遺漏的。
一個華人將其無私的愛奉獻給了澳洲這片陌生的土地,為悉尼華文書籍留下永恆經典,不朽的寶藏。這是發自一種怎樣的勇氣和情懷?
華人在澳洲的常住人口接近百萬,從當年的淘金熱到89年的「難民潮」,幾乎所有華人都是為錢而來試圖擺脫窮困與苦難,不同的是,前者僅僅為了自己和故國的家鄉父老,後者則多了一層莫名其妙的愛國情操,這在很多華人作品中都充分體現出了這一點。
中國人常說,在澳洲拼搏要記得報效祖國、為國爭光,這種觀點幾乎成為澳洲華人內心不變的「政治正確」,我常常對此百思不得其解,我們的祖國究竟為我們做了什麼,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對它感恩戴德?事實上,我們最大不幸就是出生在那個所謂的「祖國」。
當我們從一個完全沒有自主權的囯度來到澳大利亞,真正讓我們感嘆的不是自然風光,而是這裡的和諧包容、人文景觀、社會福利和自由空氣,終於能當家作主了,為此我們堅定地選擇留在這裡。要說感恩回報,我們首先要感恩父母,他們在那種荒謬野蠻的生活環境中,苦苦支撐把子女拉扯長大,僅僅為了能活著;其次我們要感謝澳大利亞這塊土地,它賦予了我們天堂般的生活。
來到澳大利亞,我們擁有了作為人的尊嚴,我們不再需要向領袖低頭,不需要學習中央的思想和精神,我們可以自由地編織自己的未來,無憂無慮地思緒飛揚,我們可以盡情地享受社會福利,安度晚年,躺著讓國家來撫養。
令人遺憾的是,華人不僅健忘,也不懂什麼是知恩圖報,當了幾十年的澳洲人,內心依然堅守一顆紅色中國心,所作所為時刻想著要「為囯爭光」。
在新書發布會上,我接過於大海先生贈閱的《悉尼論》,卻沒機會當面向他致謝。我可以大膽推測於大海先生的過往,他在遍地紅旗漫天歡呼「解放」的口號中誕生,兒童時期遇上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 令他失去該有的快樂,文革運動又摧毀青年期的一切夢想,好不容易熬過了學校生活,卻又像發配一樣被強行送到農村接受再教育,最終以當兵的方式脫離農村來到軍隊,復員後才回到社會開始人生的拼搏。。。黃金般的青春年華被這個祖國糟蹋殆盡。
我不知道於大海先生是否也會飽含淚水錶達對祖國的養育之恩,但我可以肯定,憑著於大海的天資聰穎與過人的智力才華,如果他出生在澳洲,他的人生軌跡必將有雲泥之別。從心之年才來到天堂之地的於大海將其人生的那份隨心所欲貢獻給了澳洲,為悉尼創立一部經典著作。什麼叫為「華人爭光」,這就是華人的光芒。
澳洲著名的華裔藝術家関偉也在新書發布會上祝賀於大海的成就,我曾經專訪過這位畫家,他非常了不起,用「偉大」二字來形容也不為過,他以獨到的創作力,將中華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西方文化中,其作品震撼了澳洲主流,被視為囯寶,不僅為澳大利亞作出貢獻,也長了華人的臉面。
記得一年前,我與幾位悉尼老先生小聚,席間認識了一位長者,他叫趙玉民,他送給我一本精美畫冊,書名是《悉尼名勝史跡圖說》,閱覽該書令我驚嘆不已,趙先生2009年移民澳洲,那時他73歲,他舉著相機走訪了悉尼各大小景點,拍攝了幾千張照片,配上二十萬文字,編輯成一部悉尼旅遊大典。
澳洲政府曾為了推廣澳洲旅遊投下巨資,卻從未達到讓華人真正了解澳洲歷史、文化、景點的目的,二位中國老人卻以堅強的毅力在毫無經費支持下為澳洲填補空白,譜寫曠世之作。他們到了古稀才享受到了自由生活、呼吸到自由的空氣,他們用自己的才華向澳大利亞表達最深的感恩。
謹以此文向兩位偉大的華人前輩表達我的敬意。
2024-08-16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