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种传染病叠加爆发,医院人满为患,网民关注

桑雨
2023-11-30
image
11月23日北京一家医院孩子边输液边学习。(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近日,席卷中国北方的不明肺炎引起世卫组织的关注,周三,该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已请求中国就媒体的相关报道和全球疫情爆发监测系统“新发疾病监测规划机构”(ProMed)的报告提供更多的信息。经济观察报在相关报道中指出,随着北京市进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儿童医院内科门诊人数急剧攀升。

2023 年 11 月 24 日,中国北京,一名男子在儿童医院外用轮椅推着一名盖着毯子的儿童。在新冠疫情首批信号在中国出现将近四年后,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在儿童中,呼吸道传染病大增。

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部主任李豫川向央广网介绍,目前医院内科日均接诊患者超7000人,远超医院承载能力。李豫川表示:“目前,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已取代支原体,成为本次感染高峰的主要病原体。”

就此次来势凶猛的不明叠加病毒传染病爆发,卫健委并没有做出更多说明,也没有提供更多信息,更没有在国家层面提出协调方案。

网友@手工先生发帖说:有些事是注定的,时隔一年,在别人摔过的地方又摔了而已。曾经预言这些事的人被扣上了“诅咒派”的帽子,预言这些事的文章被贴上了“无可靠信息来源”的标签。事实证明“吹哨人”都没有好下场。其实不光是北京,很多地方都这样,紧邻的石家庄“河北省儿童医院”也是同样的盛况。 高德地图显示,每天医院门口的交通流量都是红色甚至黑色。

网友@SweetDevil发帖说:坐标北京近郊学校,今天学生的卫生老师被警告了。原因是学校总体上报的发烧学生数多,解决方法就是让少报点。请假不上学的的可以写流鼻涕 打喷嚏 各种感冒都行,只要不写发烧就行。不承认事实,不解决问题而解决提问题的人。明明一个班十多个甲流确诊,还是不承认有流行病。就非要天下太平才是壮哉我中华吗?为什么那么在乎发烧?发烧为指标已经是老黄历了吧?阳过的都知道发烧完才是开始啊。由此可见我国政策的严重滞后性,文件下来就要一直执行下去,并且只会加码不会撤销某个政策。反正就是我不能承认我错了。

网友@牧之野发帖说:首先说卫健部门,根本没有尽到提醒的义务。这也根本不是什么“谁是谁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问题,这次北方大规模病毒+肺炎,受害者主要是孩子。北京儿童医院的医生告诉我,他从业十年,从来没遇到这种情况。即便是在新冠疫情期间,这里的号最多也就800。而到了现在,晚上1000+甚至1200+是常态。以我自己带孩子就医以及最近身边孩子家长的亲身体验来看,这一波混合病毒,完全够得上应该大力宣传提醒的级别。可是,我们什么也听不到,都是些不痛不痒的术语解释。放眼街上,根本没几个人戴口罩。儿童医院甭管什么级别的医生,现在都要求上一线。孩子生病非常不容易好。生病治疗花费非常的贵。我不知道南方情况怎么样,我只知道,这回又是北方,又是北京。支原体、合胞病毒、腺病毒、甲乙流、新冠、手足口等等呼吸道病毒大杂烩,至少是十年级别的凶险。到现在,甲流又来了。不少孩子阿奇已经耐药了,每天都有洗肺的。这本不应该发生。呼吸道疾病高发,戴个口罩很难吗?戴个口罩就会影响经济发展了吗?这不是掩耳盗铃么?我不知道卫健委是怎么理解问题的。之前也提醒过带孩子打流感疫苗,今天再次郑重向大家提个醒,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戴好口罩,勤洗手。好多事不便说,但你心里要明白。真怀念吴老师在的时候。《从现在开始起,戴好你的口罩》《戴好你的口罩,就算是为吴尊友老师送别吧》。

网友@浩然发帖说:我在2023年2月就说过,要警惕大魔王支原体肺炎。因为支原体肺炎发病前期不易察觉,发病后不容易好,好了还容易复发。如今在我们这里肺炎支原体更是对一线药物阿奇霉素有80%的耐药率,耐药后,对儿童来说可选择的药物就不多了,目前儿童医院已经是人满为患,加床都没了,目前流感疫情已经起来了,后面新冠疫情就要来了,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手足口,支原体肺炎,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呼吸道传染病,在这个冬天,会给我们一次相当强的震撼。我一般不会挂人,但是最近某些自媒体做的太过分了,上来就说支原体肺炎是自限性疾病,不用治疗慢慢就会好,拿出2020年以前的数据一通输出,丝毫不考虑病原体的变异和耐药性以及新冠对人体肺部造成的损伤,还有免疫系统的伤害,真是误人子弟。。。2022年年末东方某大国火葬场炉子都烧坏了,这才过去仅仅10个月而已…占总人口10%的长新冠患者在看着这个世界呢…另外,长新冠的威力刚刚显现,不是因为新冠对我们仁慈,而是我们才放弃抵11个月而已。然而因新冠死去的几千万甚至上亿人连反驳的权利都没有了。洪水,地震,高额的房贷,低迷的经济,即将到来的经济危机和已经爆发的瘟疫,早已被996甚至007拖垮身体,历史就是一次次轮回,不知道下岗或者失业会不会像新冠一样大流行。有些人注定要成为代价。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