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種傳染病疊加爆發,醫院人滿為患,網民關注

桑雨
2023-11-30
image
11月23日北京一家醫院孩子邊輸液邊學習。(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近日,席捲中國北方的不明肺炎引起世衛組織的關注,周三,該組織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已請求中國就媒體的相關報道和全球疫情爆發監測系統「新發疾病監測規劃機構」(ProMed)的報告提供更多的信息。經濟觀察報在相關報道中指出,隨着北京市進入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兒童醫院內科門診人數急劇攀升。

2023 年 11 月 24 日,中國北京,一名男子在兒童醫院外用輪椅推着一名蓋着毯子的兒童。在新冠疫情首批信號在中國出現將近四年後,在中國北方,尤其是在兒童中,呼吸道傳染病大增。

北京兒童醫院門診部主任李豫川向央廣網介紹,目前醫院內科日均接診患者超7000人,遠超醫院承載能力。李豫川表示:「目前,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已取代支原體,成為本次感染高峰的主要病原體。」

就此次來勢兇猛的不明疊加病毒傳染病爆發,衛健委並沒有做出更多說明,也沒有提供更多信息,更沒有在國家層面提出協調方案。

網友@手工先生發帖說:有些事是註定的,時隔一年,在別人摔過的地方又摔了而已。曾經預言這些事的人被扣上了「詛咒派」的帽子,預言這些事的文章被貼上了「無可靠信息來源」的標籤。事實證明「吹哨人」都沒有好下場。其實不光是北京,很多地方都這樣,緊鄰的石家莊「河北省兒童醫院」也是同樣的盛況。 高德地圖顯示,每天醫院門口的交通流量都是紅色甚至黑色。

網友@SweetDevil發帖說:坐標北京近郊學校,今天學生的衛生老師被警告了。原因是學校總體上報的發燒學生數多,解決方法就是讓少報點。請假不上學的的可以寫流鼻涕 打噴嚏 各種感冒都行,只要不寫發燒就行。不承認事實,不解決問題而解決提問題的人。明明一個班十多個甲流確診,還是不承認有流行病。就非要天下太平才是壯哉我中華嗎?為什麼那麼在乎發燒?發燒為指標已經是老黃曆了吧?陽過的都知道發燒完才是開始啊。由此可見我國政策的嚴重滯後性,文件下來就要一直執行下去,並且只會加碼不會撤銷某個政策。反正就是我不能承認我錯了。

網友@牧之野發帖說:首先說衛健部門,根本沒有盡到提醒的義務。這也根本不是什麼「誰是誰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問題,這次北方大規模病毒+肺炎,受害者主要是孩子。北京兒童醫院的醫生告訴我,他從業十年,從來沒遇到這種情況。即便是在新冠疫情期間,這裡的號最多也就800。而到了現在,晚上1000+甚至1200+是常態。以我自己帶孩子就醫以及最近身邊孩子家長的親身體驗來看,這一波混合病毒,完全夠得上應該大力宣傳提醒的級別。可是,我們什麼也聽不到,都是些不痛不癢的術語解釋。放眼街上,根本沒幾個人戴口罩。兒童醫院甭管什麼級別的醫生,現在都要求上一線。孩子生病非常不容易好。生病治療花費非常的貴。我不知道南方情況怎麼樣,我只知道,這回又是北方,又是北京。支原體、合胞病毒、腺病毒、甲乙流、新冠、手足口等等呼吸道病毒大雜燴,至少是十年級別的兇險。到現在,甲流又來了。不少孩子阿奇已經耐藥了,每天都有洗肺的。這本不應該發生。呼吸道疾病高發,戴個口罩很難嗎?戴個口罩就會影響經濟發展了嗎?這不是掩耳盜鈴麼?我不知道衛健委是怎麼理解問題的。之前也提醒過帶孩子打流感疫苗,今天再次鄭重向大家提個醒,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戴好口罩,勤洗手。好多事不便說,但你心裡要明白。真懷念吳老師在的時候。《從現在開始起,戴好你的口罩》《戴好你的口罩,就算是為吳尊友老師送別吧》。

網友@浩然發帖說:我在2023年2月就說過,要警惕大魔王支原體肺炎。因為支原體肺炎發病前期不易察覺,發病後不容易好,好了還容易復發。如今在我們這裡肺炎支原體更是對一線藥物阿奇黴素有80%的耐藥率,耐藥後,對兒童來說可選擇的藥物就不多了,目前兒童醫院已經是人滿為患,加床都沒了,目前流感疫情已經起來了,後面新冠疫情就要來了,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手足口,支原體肺炎,還有其他亂七八糟的呼吸道傳染病,在這個冬天,會給我們一次相當強的震撼。我一般不會掛人,但是最近某些自媒體做的太過分了,上來就說支原體肺炎是自限性疾病,不用治療慢慢就會好,拿出2020年以前的數據一通輸出,絲毫不考慮病原體的變異和耐藥性以及新冠對人體肺部造成的損傷,還有免疫系統的傷害,真是誤人子弟。。。2022年年末東方某大國火葬場爐子都燒壞了,這才過去僅僅10個月而已…占總人口10%的長新冠患者在看着這個世界呢…另外,長新冠的威力剛剛顯現,不是因為新冠對我們仁慈,而是我們才放棄抵11個月而已。然而因新冠死去的幾千萬甚至上億人連反駁的權利都沒有了。洪水,地震,高額的房貸,低迷的經濟,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和已經爆發的瘟疫,早已被996甚至007拖垮身體,歷史就是一次次輪迴,不知道下崗或者失業會不會像新冠一樣大流行。有些人註定要成為代價。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