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總統就任以後,立即推出了一系列新政。其中有幾個他先前已經提出的議題,是外界了解不多的,那就是關於巴拿馬運河和格陵蘭島的問題。巴拿馬運河和格陵蘭島遠離中國,為什麼中國在那裡的影子會令美國擔憂?
一、中共對美姿態貌似回歸,實則覆水難收
由於美中之間的對壘已進入了一種新冷戰的狀態,美國對中國威脅的認知經歷了一次徹底的全方位轉換。這就是巴拿馬運河和格陵蘭島的問題重新進入美國視野的背景。
我早在2020年就指出,那一年的上半年中共點燃了美中冷戰。可以不客氣地說,全世界我是第一個這樣講的,沒有人象我這樣,用中共自己公開的資訊,證明了中共點燃美中冷戰乃蓄意為之。
在互聯網資訊快速傳播的時代,舊新聞很容易被遺忘。現在美國的智庫學者談美中關係,已經很少有人想過,在川普就任第二個總統任期的此時此刻,中共對美中關係的態度,又重新回到了六年前的起點。
所謂「六年前的起點」,就是最近中共開始重彈美中兩國要「互利共贏」的老調,這個說法並不新鮮。因為,川普總統第一個任期內,於2018年啟動了與中國的貿易和知識產權談判。當時中共一直對美國反覆表示,「合則兩利,斗則俱傷」,甚至稱此為中美關係的「金科玉律」。現在中共喊出的「互利共贏」,與六年前的「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何其相似奈爾。
但是,美中關係舊轍猶在,中共重喊「互利共贏」,就能讓美中關係「再度回春」嗎?這裡所謂的「舊轍」,是指六年前中共試圖在談判桌上用空話哄騙無果後,立刻翻臉,改而擺出軍事威脅姿態。2020年初中共用海軍艦隊到中途島示威,宣傳「攻台必攻美」,隨後又用洲際核導彈來威脅美國。這就是展示軍事實力,改用「斗則俱傷」,試圖逼美國向它讓步。
然而,那時中共並未意識到,此舉不可避免地點燃了美中冷戰,就此覆水難收,美中關係已經無法回頭地走上了美中冷戰的軌道。
二、美中對壘,視角轉換
五年來,中共漸漸從美國對美中冷戰的各種應對當中,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弱點。因此,北京現在策略性地重新降低了姿態。
紅色大國對美國發動冷戰,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而美蘇冷戰四十年前結束時,就已經展示了這種冷戰本身的一個規律,即一旦冷戰被點燃,就沒有退出機制;冷戰狀態下,任何一方都無法完全信任對方的口頭承諾,因為紅色大國不斷在擴軍備戰。
蘇聯當年在冷戰中對美國的承諾,用的詞語是「和平共處」;中共如今使用的是「互利共贏」。這兩句漂亮的口號都無法掩蓋一個冷酷的事實,那就是,當一個紅色核大國加速擴軍備戰,並且做出全球布局,展示其威脅另一個核大國的姿態之後,紅色大國的真實意圖已經暴露無疑。
在紅色大國的這種真實的戰略威脅之下,美國過去幾年來不得不積極應對,再也無法掉以輕心了。所以,當下重新評估美中之間各方面的關係,是一個全球性的新課題。全世界的主要國家以及各國的跨國公司,現在都有必要補上一堂「冷戰常識課」,否則就會拘泥於非冷戰時代那常規而過時的角度,進而錯判美中對壘的現狀和未來走向。
那現在美國的重要政要如何解讀美中冷戰呢?我選用拜登當局和川普行政當局的重要官員的話來說明,他們是如何看待中國威脅的。
去年9月18日美國的常務副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 出席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的聽證會時表示,「人們已經認識到,這是我們歷史上最重大的挑戰。坦率地說,與中國帶來的多方面挑戰相比,(美蘇)冷戰顯得微不足道。這不僅僅是軍事挑戰,而是全方位的。它體現在全球南方,體現在技術方面。我們需要全面加把勁兒了」。
前美國國務院官員黃之瀚(Alex Wong)擔任川普總統這個任期的副國家安全顧問和總統助理,他2023年在里根總統基金會及研究所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與中國的競爭:關於殘局的辯論」(Competition with China: Debating the Endgame)》。他寫道,「未來的風險,比(美蘇)冷戰中的風險更令人擔憂。事實上,確保我們與中國的競爭,保持與蘇聯競爭一樣的『冷戰』狀態,對我們來說是一項更艱巨的任務……(美蘇)冷戰時期美國的遏制戰略,旨在維持蘇聯周邊的邊界。蘇聯要麼在共產主義自身固有的內部矛盾壓力下『軟化』,要麼崩潰,而中共強加給美國的『殘局』則具有不同性質,也更加危險」。
三、兩場冷戰三不同
這兩位先後任職的美國重要官員對中國威脅的看法,不但基本一致,而且一脈相承,從川普的第一任期到現在,乃至今後,始終保持了一個認知上的一貫性和連續性。他們兩人都指出,中共在美中冷戰中對美國及其盟友包括台灣的威脅,要遠遠大於美蘇冷戰時期蘇聯對美國的威脅。但他們兩位的話都只是點到為止,沒做進一步的說明。
作為同時研究美蘇關係和美中關係的學者,我比較容易理解他們兩位沒講出來的題中應有之義。對於未來的美中關係,有三點必須釐清。第一,蘇聯和中國,何處不一樣?第二,為什麼如今的中國威脅比當年的蘇聯威脅更大?第三,美國的冷戰應對戰略,對蘇聯和對中國會有什麼差別?我會把這第三個不同,放到本文的下一節分析。
同樣是兩場冷戰,美國的先後兩個對手,在哪些地方不同?
首先,蘇聯當年沒實行經濟改革,所以,它的經濟體系與西方國家是相對孤立的,彼此沒有經濟上的互相滲透。所以,當年在歐洲,北約國家跟蘇聯集團國家在陸地邊界上壁壘分明,彼此基本上沒有大量的人員滲透和商務交往。
而中國長期以來利用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開放,不但形成了大量的商務往來,也有全方位的人員滲透。因此,現在對美國來說,應付中共的威脅,不但會遇到中共的反擊,而且還會遇到本國公司和民眾的不滿。
另一方面,蘇聯跟美國在美蘇冷戰中比拼實力,蘇聯只能靠自己的經濟基礎與軍工實力,而蘇聯的共產黨經濟制度本身沒有競爭力,越比拼實力,蘇聯就越會落敗下風。
而中共通過大量商務往來,不但吸收和偷盜了大量西方國家的技術,還騙走了大量美國的資金,同時也占領了西方國家的市場。這樣,美國就需要花很大的精力,來逐漸關閉中國利用美國高科技跟資金的管道。拜登當局已經這樣做了,相信川普總統會繼續這樣做下去。
為什麼中共更危險?
中國在冷戰中的危險性,不是爆發戰爭的危險,也不是中國崛起的危險。首先,冷戰之中無熱戰。中共知道,對美國發動戰爭,就可能引發核大戰,那是沒有贏家的。而中國今後也沒有經濟和科技崛起的可能性了,當下中國的經濟狀況是經濟下滑到哪裡的問題,翻身的機會越來越小。
那一個正在變弱的中國,為什麼更危險?因為中共比蘇聯狡詐,更不講國際規則,蘇聯沒用過的手段,中國全都在用。比如,中共用低價傾銷來打擊西方國家的公司,試圖保住中國在西方國家的市場份額。中共這樣的無底線做法,是為了自己能在經濟方面活下去,為此恨不得把西方國家的市場完全吞掉,逼死西方國家的大部分企業。
此外,在人員往來方面,在美蘇冷戰中美國沒什麼蘇聯人,蘇聯在美國的間諜基本上都是克格勃訓練過的職業間諜;而在美中冷戰里,中共大量收買拉攏在美華人,充當非專業的「群眾間諜」,這就讓美國防不勝防。
四、從巴拿馬運河到格陵蘭島:中國的對美威脅
為什麼美國對蘇聯的冷戰戰略,跟美國對中國的冷戰戰略會不一樣?由於上文分析的蘇聯跟中國的不同狀態,美國當然不可能簡單地套用當年對付蘇聯的經驗和方法。在美中冷戰今後的十幾年裡,美國會逐漸擴大對中國的全方位應對,從經濟上的貿易戰到科技戰,從間諜戰到網絡戰,再到強化軍力。
而在地理上,美國也不會單純錨定印太地區,還會考慮到中共滲透到美國後院的威脅,比如,美國最近對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運河的關注,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1月21日剛上任的美國國務卿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當天就與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外長在華盛頓召開了「四方安全對話」(Quad)外長會議,四國外長重申了各自國家對這一機制及其目標的承諾。這個會議針對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海上脅迫行為,發出了一個含蓄但堅定的示警。魯比奧在確認其提名的參議院聽證會上,還誓言要威懾並遏制中國對台灣的可能入侵。
如果說,「四方安全對話」的機制是要確保印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那麼,美國對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運河的關注,顯然遠離中國。那中國威脅如今是如何延伸到美國後院的?很多人對此不甚了了。
其實,中共對巴拿馬運河地區的滲透,已經快三十年了,把這個過去放在桌面底下的話題拿到桌面上來公開講的是川普總統。美國對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運河的關注,其實質既不是領土爭議,也不是地緣政治,而是因為在這兩個遠離中國的地方出現了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實質威脅。
美中冷戰拉響的國家安全警報,讓美國開始從如何應對中國的冷戰式威脅這個角度,認真考慮如何排除中國通過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運河對美國產生的威脅。那中國滲透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運河,到底對美國構成了怎樣的國家安全威脅呢?
簡單來講,中國對巴拿馬運河的控制造成了對美國軍力調動和日常經濟活動的威脅,而中國對格陵蘭的滲透企圖,則構成了對北冰洋南向航道的安全威脅、對潛在的稀土資源來源之威脅,以及中國向西發射洲際導彈、打擊美國東海岸的導航威脅。
五、巴拿馬運河今昔劇變
巴拿馬運河過去處於美國控制之下,美國於1999年從巴拿馬撤軍,把運河交給巴拿馬政府管理。但美國仍然與巴拿馬有《關於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和營運的條約》(Treaty Concerning the Permanent Neutrality and Operation of the Panama)。
川普總統在1月20日的總統就職演說中特別提到,美國為巴拿馬運河花費了比以往任何項目都多的錢,並在修建巴拿馬運河的過程中失去了3萬8千人的生命。特朗普總統認為,前總統卡特把巴拿馬運河愚蠢地贈給巴拿馬,然後美國卻受到了極其不公正的對待,這本不該發生的,而巴拿馬對美國的承諾也已經被打破。而最重要的是,中國正在運營巴拿馬運河,我們當初並未將其交給中國,我們交給了巴拿馬。
川普總統所說的,「巴拿馬對美國的承諾已經被打破」,指的是,過去三十年來,巴拿馬對運河管理的中立狀態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早在1997年,香港李嘉誠家族的長江和記實業就開始管理運河兩端的樞紐港;2016年中國國有的路橋集團收購了巴拿馬大西洋一側的最大港口瑪格麗特島。2017年巴拿馬政府按照中國政府的要求,與台灣斷交,並與中國建交。
每年從巴拿馬運河通過的貨物,六成以上來自美國或運往美國,美國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軍力和軍用物資的調動,也需要通過這條運河。過去多年當中,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管理已經發生的悄悄巨變,一直十分關注。現在美國從美中冷戰的角度來思考,會發現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已經深入到了美國的後院,因為巴拿馬運河的關鍵基礎設施已被中國控制,巴拿馬政府傾向於美國在新冷戰中的對手中國。
2020年以前,美中關係表面上還是舊的盟友狀態,所以,對巴拿馬政府改由隸屬中國的香港公司、乃至直接由中國的國有公司,來管理巴拿馬運河,美國是否要把相關的疑慮擺上檯面,似乎有一點猶豫。現在美中兩國事實上已進入了新冷戰狀態,美國重新考慮巴拿馬政府對中國的信任和依賴,就是對國際格局重大變化的一個認知上的必然舉措了。
巴拿馬政府現在一味迴避這一點,但該國政府在美中冷戰狀態下事實上依然偏向中國的這一態度,其實正好映證了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管理方式可能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這一憂慮是合理的。因為,一條經濟利益上依靠美國船運的運河,今後維持由美國的對手來管理,並且順從美國的對手,就成為問題了。
六、中共的北極戰略:格陵蘭島的作用
美國與中國在新冷戰中的競爭,已經不限於台灣海峽和南海,也不限於印太地區,而是延伸到了大西洋北端的格陵蘭島。格陵蘭島是世界最大島,其保護國為丹麥。格陵蘭島上美國早就建立的皮圖菲克太空基地(Pituffik Space Base)部署了導彈預警系統和衛星監測站,原來是美國應對蘇聯洲際導彈對美威脅的戰略設施,現在由美國的太空軍指揮。
中國的全球戰略中早就包括格陵蘭島。2014年到2019年中國開始試圖在格陵蘭島投資,2019年中國提出,由它資助修建格陵蘭機場。中國還與格陵蘭島最大的稀土礦開發商聯繫,想建立稀土資源的購買合作。所有這些企圖,都在丹麥和美國的干預下,遇到了障礙。
2018年1月中國正式發布了《中國的北極政策》,明確提出了中國要利用北極、參與治理北極,並深化涉北極合作。這個白皮書的內容都是「偉大的空話」,而中共的興趣所在才是中共北極戰略的最好說明。
該島只有五萬多人口,已經有一個國際機場,中國再建機場,經濟上毫無價值。那為什麼中國還想在格陵蘭島修建第二個機場?丹麥皇家國防學院副教授喬恩·瑞白克-克萊門森(Jon Rahbek-Clemmensen)認為,「中國可以結合外交、經濟投資和科學合作,在格陵蘭島站穩腳跟,然後北京可以在與美國的大國對抗中,將其用於戰略目的。中國擁有的基礎設施,如港口和機場,可能在20年後突然被中國軍方用於未來的衝突」。
對中共來說,如果從中國西部發射針對美國東海岸的洲際導彈,最近的軌道就是向北穿越北極、經過格陵蘭島,再進入加拿大領空、直達美國東海岸各地。因此,美國在格陵蘭島已有的導彈預警系統對中國的對美戰略威懾構成了制約。若中共能成功地滲透格陵蘭島,以機場的名義建立洲際導彈的導航系統,就能增強對美國國家安全的直接威脅。
此外,從北冰洋向南的航道有兩條,東面的白令海峽通向太平洋,中國已經與俄國聯合在那裡演習,直接威脅美國的阿拉斯加,美國正在加強對那裡的駐防。從北冰洋向南通向大西洋的航道,首當其衝的就是格陵蘭島。但負責保護格陵蘭島的丹麥王國,現在是用小型巡邏艇、無人機和雪橇犬巡邏隊,在象徵性地保持格陵蘭島的所謂「國防安全」。這種紙糊的「國防」,根本無法應對現代海軍和大型艦船的活動。
同時,格陵蘭島有大量的重稀土資源,這種礦產資源廣泛應用於國防領域,去年中國已經對外禁止出口,試圖造成對西方國家的壓力;中國還企圖獲得格陵蘭島的重稀土資源。美國不得不設法阻止格陵蘭島把重稀土礦產賣給中國,那會進一步增強中國對這些重稀土礦產的壟斷,產生對西方國家軍工生產的威脅。
如果不從美中冷戰的角度來看格陵蘭島的作用,就很難理解,美國為什麼關注這個島正面臨的中國滲透之威脅。川普總統的長子今年1月7日到格陵蘭島作私人訪問,應該是為未來美國與格陵蘭島深化合作預作準備。格陵蘭島與丹麥長期以來關係緊張,格陵蘭總理一直呼籲格陵蘭脫離丹麥的統治,1月12日他表示,格陵蘭是北美大陸的一部分,是「美國人認為屬於其世界的一部分」,與美國「合作意味著對話,也意味着努力尋找解決方案」。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