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看到消息,美國作家何偉(Peter Hessler)托朋友賣掉他在成都的本田SUV。「里程10000出頭,非常新。」
真的是讓人傷心的消息。
何偉在成都買下這輛車的時候,心中想的一定是要在中國住很久,要去很遠的地方。誰能想到,這輛車很快就到了路的盡頭。
《尋路中國》的封面,是一張何偉和白色汽車的合影,那是他租的車,奔波於中國的城鄉之間。書名有雙重含義,既是自駕意義上的找路,也是為(或者幫)中國尋找出路。
過去十幾年,何偉是最受中國人喜歡的作家之一。寫下《江城》《尋路中國》《甲骨文》後,他去了埃及。那時在網上看到一篇訪談,他說喜歡住在中國,如果要選一個的話,他希望是成都。
他真的來了,其實2019年之前,實現這樣的夢想不是什麼難事,一些你能想到的美好的事,總會發生。他帶着太太和兩個女兒飛往成都,在飛機上,女兒讀的是小說《1984》。現在看來,真的是一個隱喻。
不過,那時何偉非常樂觀。他把兩個女兒都送往成都的公立小學,小朋友和中國孩子一起受教育,包括上政治和思想品德課。他的女兒,據說也學習了《朱德的扁擔》。
有一次見到他的太太張彤禾,問她是否會擔心教育的後果,她說,他們都不擔心。
何偉經常帶着兩個女兒沿着錦江河邊跑步,而成都的空氣經常都不達標。他在《江城》中寫了在涪陵的生活,那時他就堅持跑步,而彼時涪陵的空氣,想必更差——他不怎麼在乎PM2.5,在這個意義上,他相當中國化了。
所以他才會說,他喜歡的不是未來的,而是現在的中國,是當下活生生的中國人的生活。疫情中他為紐約客寫的文章,對中國的防疫政策有點辯護的味道——在美國,他也被一些人認為過於「親中國」了。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天真的人,最終卻不得不離開中國。他在四川大學教寫作,課程很受歡迎,也極大提高了所在院系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但是學校選擇「不續聘」,不幫他續簽工作簽證,時間緊迫之下,他最終不得不倉促回到美國。
或許也不完全是川大的錯,而是時代氛圍出現了轉折。中美關係緊張,中國也關閉了成都的美領館。在課堂上擁有一個美國出生的傑出的非虛構作家,讓川大感到不安,也是正常的事情。
現在想想,成都這個城市曾經一度非常迷人。
美領館領事夫人莊祖宜,和她的樂隊朋友在成都街頭唱歌,人們既沒有因為她的身份而過度圍觀,也沒有感到有什麼敏感。她是一個美食家,而成都則自稱是美食之都。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她是誰,只是為音樂感動——她們唱的是兒歌。
而在川大的講台上,學生們也可以安靜聽何偉講他的寫作理念。記住,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這個城市在一段時間內所能達到的一個高度:開放、包容,更重要的,其實是自信。
但是這種美好的東西,要破碎起來又無比容易,甚至無聲無息。疫情中曾看到讓人心酸的一幕:一個美國小伙子在桐梓林,弄了一個廣告站在那裡,尋求有人收養他的狗。他不得不回美國,而狗無法帶走。可能,他也和何偉一樣,本來在成都有相當長的計劃。
或許再過幾年,很多人都會忘記,有一個天真的美國作家曾經在這裡生活過,呼吸過混雜着PM2.5和火鍋香味的空氣,像一個普通成都人一樣穿過這個城市。
何偉離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他那輛車一直在成都某個小區的車庫等着他。現在公開出售,則意味着他開着這輛車探索中國的想法,正式結束了。
10000公里,真的很新——剛剛上路完成磨合,還有多少故事等着書寫呀。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城市的地得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