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後都不會再問,為甚麼是我?」
林:「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你準備好聽我了嗎?」
一問一答間,梁思成、林徽因,不僅書寫了一段人間四月天般的情話,更用他們的一生,為這動人的前奏譜序了一曲明漫、絢麗而又悽愴的協奏曲。
第一樂章:璧人初相識
林徽因,是民國史上的一個傳奇。她是名門閨秀、才女、詩人、畫家、建築學家,其音容笑貌在當時被驚為天人。
梁思成,不僅以其父梁啓超,妻子林徽因而聞名,更被英國學者稱為「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
為這位建築宗師開啟通往建築學界大門的,正是他心中的女神林徽因。「當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說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當時連建築是甚麼都還不知道。徽因告訴我,那是合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我喜愛繪畫,所以我也選擇了建築這個專業。」
1924年,梁思成、林徽因同到美國賓大學習,在那裡留下了他們的青蔥歲月,他們的美好年華。
第二樂章:屋頂的吟唱
1928年,他們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後赴歐洲考察歐式建築。1931年回到北平,進入中國營造學社。
1932年,梁思成主持了故宮文淵閣的修復工程。
1937年,他們踏上漫漫長路,翻山越嶺,尋找失落在歷史記憶和人類視野中的中國古建築。火車、汽車、自行車、騾車、徒步,拍攝、測量、記錄、繪製,從天津薊縣遼代建築獨樂寺觀音閣,河北正定遼代建築隆興寺,山西遼代應縣木塔,大同遼代華嚴寺,到河北趙州隋朝安濟橋……1941年時,他們的足跡已遍布15個省的200多個縣,發現勘測了2,000餘座珍貴的古建築遺存。
實際的探尋和測繪過程是艱辛和疲憊的,但這發現之旅在他們克服重重魔難的過程中,也給予了他們一個又一個驚喜。
在向山西五台縣佛光寺進發前,中國還未發現保存完好的早於日本法隆寺的木結構建築。
1937年的一天,當一行人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在落日的餘暉中時,「快看那!」隨著林徽因興奮叫聲看去,蒼山林海間,雄偉的斗拱現出真顏。
「那高大的殿門,頓時就給我們打開了。裡面寬有七跨,在昏暗中顯得更加輝煌無比。在一個很大的平台上,有一尊菩薩的坐像,他的侍者們環他而立,猶如一座仙林。」(梁思成)
不僅如此,在這座大殿裡,他們還找到了唐代的繪畫、唐代的書法、唐代的雕塑、唐代壁畫和墨書題記,每一項,都可謂稀世珍寶。他們爬上屋頂親自測繪,留下了幸福的影像,那是他們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的屋頂的吟唱。
在學界精英遷居李莊的日子裡,梁思成和林徽因開始了《中國建築史》的編寫工作。
梁思成繪製的建築圖紙,精美、詳盡、清晰,並配以優美的中英文雙語標識,每一幅圖都是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品。它們一張一張,清晰地勾勒出中國古代建築史的概要。林徽因承擔了全部書稿的校閱和補充工作,並執筆第七章五代、宋、遼、金的部分。
這些圖稿、文字是珍貴的歷史見證,它們訴說的,是那些雄偉壯觀的古建築,是先人的審美智慧,是那個時代的偉大輝煌,也是梁思成、林徽因人生的意義。
他們的友人,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這樣評價:「二戰中,我們在中國的西部再度重逢,他們卻都已成了半殘的病人,但仍在不顧一切地、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致力於學術。當時林徽因身患肺結核,梁思成則因為青年時代一次車禍的後遺症而導致脊椎受傷。然而,無論疾病還是艱難的生活都無損於他們對自己的開創性研究工作的熱情。就是在戰時的這一時期,梁思成用英文寫成了《圖像中國建築史》。在我們的心目中,他們是不畏困難、獻身科學的崇高典範。」
第三樂章:感時花濺淚
歷史和文明,總要有物化的東西來承載,而古建築就是承載千年歷史文明的最好例證。「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奠基的靈魂,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歌唱時間漫不可信的變遷。」(梁思成)
1945年,盟軍轟炸日本前,梁思成通過美駐重慶辦事處聯絡官布朗森上校,提出了保護京都、奈良古建築的重要性:「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徵,但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如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
雖然不能確定梁思成的建議對京都、奈良免於轟炸起了多大作用,但在奈良被宣布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30周年紀念日,日本《朝日新聞》曾刊發《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來表達紀念。
遺憾的是,這位京都、奈良的恩人,卻救不了故國古都。1949年後,對北京的規劃,梁思成有這樣的設想:宏大的城牆,十幾座城樓全部保留,城牆上面平均寬度約10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薔薇等灌木,或鋪草地,種植花草,再安放些園椅,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樓宇,夾道的樹蔭,衙署的前庭,或優美的牌坊,實在合乎中國的身份,壯美的多。
梁思成將這個設想畫下來,並規劃了一份草圖。如果被採納,今天的北京城將成為世界保存最完好的古都,也將成為中國人,乃至世界建築史閃閃發光的驕傲。
然而,翻開歷史的那一頁,是林徽因撫磚痛哭,梁思成痛苦的訴說:「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曾讓這對夫婦魂縈夢繞、歷盡千辛找尋測繪的古建築,絕大多數被拆毀、破壞。這些中國的古老建築,它們的身體,連同承載的歷史記憶、文化精魂,一同消散飄零。
第四樂章:恨別鳥驚心
1955年,在批判「大屋頂」的運動中,梁思成被點名批判,兩人雙雙病倒。林徽因說,梁思成是搞學問的,他所有的東西都在學問中,現在批判他的學問,那他還剩甚麼呢?
伴隨著對他們建築思想的批判,林徽因的精神率先垮掉,1955年4月1日,民國史上的傳奇才女溘然長逝。或許這是上天對她的再一次眷顧,因為更猛烈的淒風暴雨還在後面。
1966年,文革到來。梁思成在打砸燒搶、殺人越貨「破四舊」運動中,一次又一次被打倒批鬥,身心飽受摧殘。林洙回憶說:「那天我正在系館門口看大字報,突然一個人從系館裡被人推了出來,胸前掛著一塊巨大的黑牌子,上面用白字寫著『反動學術權威梁思成』,還在『梁思成』三個字上打了一個『×』。系館門口的人群『轟』的一聲笑開了。他彎著腰踉蹌了幾步,幾乎跌倒,又吃力的往前走去。」
1968年11月,梁思成心力衰竭,生命垂危,送進醫院搶救。然而病情剛剛穩定,就被接回清華園繼續接受批鬥。每次的斗鬼會,梁思成都會被從家裡抬出,放在全清華最破的手推車上,耍猴般的推到會場,再被耍猴般的送回家。每次被批鬥完,梁思成都像死人一般,長時間緩不過氣來。
1972年1月9日,在無盡難言的侮辱中,這位「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悽然離世,為這愴然涕下的協奏曲的末章畫下休止符,愛妻林徽因的墓碑也在文革期間被毀。故鄉故土故人已逝,荒年荒冢荒誕不經。
註: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貫廣東新會,生於日本東京,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在《建築五宗師》書中與呂彥直、劉敦楨、童寯、楊廷寶合稱「建築五宗師」。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林徽音,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廣場紀念碑和中共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她是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同時她也是民國初年女子地位提升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