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笑果的事,從企業的角度,忍不住說幾句。
這裡不爭論那8個字的性質,也不爭論是否惡意。就像當事藝人和公司所認的那樣,我們把「做錯了」作為前提來討論。
心寒的是,當一家公司的一位藝人犯錯了,從民間到官方,我們看不到有人在關心這家民營企業的生死。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有這樣的疑問,教培行業整頓的時候、螞蟻金服整頓的時候,我都像此刻一樣疑惑:
究竟有沒有人會關心一家企業從2014年開始創業,到成為這個行業的頭部,是多少人、付出多少努力的心血成果?
前段時間我看了笑果創始人葉烽的一個訪談,他說:
「2016年做了《吐槽大會》,是在虧錢的狀態下運作;2019年,也是在虧錢的狀態下,硬去做《脫口秀大會第二季》;今年虧錢的狀態下,硬去做《喜劇大會》。」
他信心滿滿:
「前兩個已經得到驗證,它是成功的,是必須要去做且繞不過去的;而《喜劇大會》也是我們繞不過去的,必須去做的,首期錄製在4月10日結束,我們大家都長舒了一口氣,這事兒應該也能幹成。」
現在看來,還能不能如期見到這個節目都未知。
以兩場演出的所有收入而非獲利進行頂格沒收,以所有收入而非獲益的10倍進行頂格處罰,北京的無限期停演,上海的暫停演出,一些其他脫口秀機構也發出了因故取消演出的通知……
種種跡象表明,這不僅可能是企業的滅頂之災,甚至可能「行業都要沒了」。
那麼,除了企業自己,究竟有沒有人在意呢?特別是那些可能影響事件走向的關鍵角色:舉報者、批判者、執法者、管理者。
從2020年到2022年,整個脫口秀行業的線下票房翻了20倍,從最開始的2000萬,漲到了4.8億。有人在意這家公司在過去創造過多少稅收?提供過多少就業?為多少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提供過平台?
有人在意這家公司在疫情期間給多少人提供過快樂、消解過苦悶?安撫過多少焦慮的靈魂?
之前看過一篇採訪報道,開篇是這麼寫的:
「這個時代,有李誕是一種幸運。
雖然疫情期間,經常在抖音、快手多個直播間猝不及防看到來回串場的他也會生厭,雖然他越來越像一個商人了,但在當下這個喜劇節目盛行但歡樂卻日漸稀缺的年代,他依然堅持用不俗套的方式來逗我們笑,為脫口秀帶來新鮮有趣的創意,很感謝他。」
相信更沒有多少人會在意,這樣一家民營企業倒了,到底會帶來什麼影響。因為它太微觀了,一點都不宏大,無關民族大義,也無關英雄榮耀。它只不過可能讓大家對文化產業的投資失去一點信心,可能讓我們少了幾個可以給上億人帶來快樂的好節目,可能讓那些草根里拼搏起來的廣智們,感到一些沮喪。
一家企業就像一顆大樹,在沒有出事的時候,它的主幹支撐着一大串細枝末節。但你把它的根切了,細枝末節都跟着枯死。它同時失去了讓人乘涼的價值,給人以美的價值。
至少,那些可能影響事件走向的關鍵角色們,我們看不見它有這樣的視角。
可以愛國,可以糾正「侮辱別人」的錯誤,可以阻止一個過分的玩笑,可以有一切宏大的爭論。也可以罰,可以整頓,可以對一個行業進行反思。但是,不該以此毀掉一群創業者快10年的拼搏奮鬥,不該以此否定一家持續發展的企業為這個社會帶來的價值,不該以此終結一群努力的人的夢想與出路。
這是最基本的啊。
這讓我想起新東方的事兒。教培行業出了事,新東方落難,看不見哪個機構哪個部門出來扶它一把,多餘的課桌只能自己捐了,業務轉型只能靠自己摸索,完了還有人發表評論進行一番嘲諷與質疑。如果不是在直播上殺出一條血路,新東方早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一次次的事件,讓民營企業像是在結一顆「可笑之果」——高處的聲音一直在呼喊着民營企業的重要性,呼喊着民營企業是自家人,呼喊着要保護好民營企業,落到地面,遇到困難,我們看到的是誰都上去踩上一腳,而沒有人會拉它一把。
比如笑果,它已經設置了內容審查機制,已經將內容提前報審,藝人在表演過程中自由發揮了幾句,機構沒有及時發現糾偏,的確有責任,但為什麼就不能以幫一幫這家企業的視角來處理這件事呢?
說到底,終究沒有人在意一家民營企業的生死。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民企掙扎錄,原文已被刪除)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