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簫
很久沒和大家聊詞了,最近澳洲聖誕節放假,寫幾篇短文稍放鬆一下吧。若一篇寫5000字以上,擔心會給讀者增加壓力,畢竟都在放假嘛。想到詞的句法尚未說完,覺得應該善始善終,還是要往下續。且既然談了句法,若不談字法、章法,有點過意不去,所以以後也抽空說一說字法、章法。今天聊詞的翻轉句法。
之前講過詞的設想句和層深句,各位可以點進本頻道(「清簫看世界」)首頁回顧。什麼是設想句呢?例如蘇軾〈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又如劉過〈唐多令〉:「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想要如何,卻害怕如何,或不得如何,理想與現實形成鮮明對比。那麼層深句呢?我將其概括為:「已經這樣,卻還那樣」。例如陸游〈卜算子〉:「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周邦彥〈瑞鶴仙〉:「嘆西園、已是花深無地,東風何事又惡?」王沂孫〈醉蓬萊〉:「一室秋燈,一庭秋雨,更一聲秋雁。」層深句通常含有「已」、「更」、「又」、「那堪」等字,往往有遞進。設想句和層深句的共同效果是加重情感,意不單薄。
詞還有一種翻轉句,亦稱翻案句,即推翻一層,另寫一層。
學詩的朋友們很可能見過翻案之法,此法可使詩增添新意,令讀者眼前一亮。袁枚《隨園詩話》云:「詩貴翻案」,並列舉數例。比如,楊花是飄零之物,而昔人作詩云:「我比楊花更飄蕩,楊花只有一春忙。」又如,龍門是高境,鯉魚躍龍門多麼令人羨慕,但有人卻說:「好去長江千萬里,莫教辛苦上龍門。」謝榛《四溟詩話》也有一翻案之例:「《家語》曰:『水至清則無魚。』杜子美曰:『水清反多魚。』翻案《家語》而有味。」
詞的翻案有哪些例子呢?如下:
東坡〈水龍吟〉:「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吳文英〈高陽台〉:「傷春不在高樓上,在燈前攲枕,雨外熏爐。」
程垓〈水龍吟〉:「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來風味。」
下面賞析翻轉句的效果。
不恨此花飛盡
我們先讀蘇軾〈水龍吟〉全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是一闋次韻之詞,作於蘇軾被貶謫居黃州期間。那時他的好友章質夫寫了一首詠楊花的〈水龍吟〉,蘇軾隨後和了一首。和韻就是依照原作的韻再寫一首回贈;次韻則是和韻的一種,要按照原作用韻的次序寫。比如原作第一句押韻的地方用「墜」,你和的時候也要用「墜」;第二句原作用「思」,你也要用「思」。按理說,次韻之作受制於原作的韻,所以不容易寫得比原作好,但蘇軾這首〈水龍吟〉卻在章質夫原作之上,足見東坡水平有多高。王國維《人間詞話》對此感嘆:「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元唱;章質夫詞,元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其後說:「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對蘇軾該詞評價甚高。
接下來我們細品這首詞。
蘇軾該詞藉詠楊花而抒發離愁。起句即不凡之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下筆何其自然,情感何其濃郁!無論寫景還是詠物,均當以自然言情者為妙,明說無人惜,實暗藏一多情之人,憐惜楊花紛紛飄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將楊花擬人化,她好似拋卻了家,依傍在路邊,貌似無情,實為有思,如杜甫詩云「落絮遊絲亦有情」。柳枝似愁情縈繞的柔腸,柳葉似「欲開還閉」的睏倦嬌眼,楊花又好似入夢的女子,隨風飄向萬里之外,尋找她日思夜想的丈夫,卻又被鶯啼聲驚醒,想像何其妙哉!「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化用唐人詩句「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再看下片,換頭處用翻轉句法承上啟下:「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此花」即楊花,不應怨楊花飄盡,只應恨落紅再難返回枝上。該二句照應首句「似花還似非花」,楊花本來就不是花啊!何必去感嘆楊花飄零?真正的花是西園落紅呀!此詞主題明明是詠楊花,東坡為何寫落紅?二者有何關聯?箇中原因,惟賴諸君反覆品讀,方能領會。此處用的是曲筆,以落紅反襯楊花,更表現楊花境地之淒——人們都去憐惜落紅,誰來憐惜柳絮呢?正與開頭「無人惜」呼應。
繼之,「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楊花去哪了?已化作一池浮萍,她的春色三分,兩分歸於塵土,一分付諸流水。妙哉妙哉!試想,楊花怎能變成浮萍?分明是詞人的慰藉呀!不忍承認楊花無跡可尋,只好指著浮萍說:她們在那!他不僅「知道」楊花飄到何處,還能「計算」春色的比例,與唐詩「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異曲同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更堪稱千古絕唱。
詠物詞非常難寫,稍有不妥,便易拘束不暢,或晦澀不明。而東坡此作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恰到好處,明知他寫的是楊花,又恍惚間以為不是楊花。沈謙《填詞雜說》評曰:「幽怨纏綿,直是言情,非復賦物。」劉熙載《藝概》評曰:「『似花還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再讀全詞,誠是「似花還似非花」。
傷春不在高樓上
再看下一翻轉句例:「傷春不在高樓上,在燈前攲枕,雨外熏爐。」此句出自吳文英〈高陽台〉。我們先讀全詞:
修竹凝妝,垂楊駐馬,憑闌淺畫成圖。山色誰題?樓前有雁斜書。東風緊送斜陽下,弄舊寒、晚酒醒餘。自消凝,能幾花前,頓老相如?
傷春不在高樓上,在燈前攲枕,雨外熏爐。怕艤遊船,臨流可奈清臞?飛紅若到西湖底,攪翠瀾、總是愁魚。莫重來、吹盡香綿,淚滿平蕪。
這首詞作於宴席分韻的場合。宴席分韻詞多表達喜樂之情,為何該詞如此悲傷?吳文英的詞本就多為戀情懷舊之作,且他生活在南宋末期,故有對國運衰頹的感慨。試看此詞中,「斜陽」、「飛紅」、「吹盡香綿」寄託其哀世之情,昔日繁華的大宋如今似夕陽、落花、柳絮,正隨春消逝。
當時吳文英故地重遊,來到西湖名勝豐樂樓。樓外西湖風光雖好,詞人卻難以喜悅。他雖見修竹垂柳,山水如畫,卻有風送斜陽觸目傷心。杜甫詩云:「花近高樓傷客心」,此刻,吳文英也於高樓上黯然神傷。「自消凝,能幾花前,頓老相如?」「頓」字用得好,仿佛轉眼間人就老了。
下片由樓外轉向室內,換頭三句承上啟下。上片圍繞高樓,本以為登樓已足夠傷感,詞人卻說「傷春不在高樓上」,推開一意,而另闢新意:「在燈前攲枕,雨外熏爐。」登樓憑闌固使人愁,然時間短暫,況宴席上有人同飲,尚不致孤獨難熬,莫過於漫漫長夜,在燈前獨倚孤枕,點著熏爐,聽窗外春雨瀟瀟。雨聲是聽覺上帶來的傷感,又有春寒侵襲,最易傷春,如後主詞云:「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今天先講到這裡。最後稍總結:翻轉句用在過片可以承上啟下,撇開一層,另闢新境,似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令讀者意想不到。當然,你也可以不用在過片,作詞不能死板地照貓畫虎,以後真情流露時,又碰巧想到新意,且不突兀,再考慮活用。還得熟悉所選詞牌的詞譜,句的長短也要考慮。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