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畏共心理設局的「中國駐紐約總領館詐騙」

李濠仲
2022-08-18
image
語言上的信任、異地法令的困惑,加上對中國政府潛在的畏懼,「中國駐紐約總領館騙局」於是得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紐約法拉盛/攝影:李濠仲)

「中國駐紐約總領館騙局」直到今天都未銷聲匿跡,持續對紐約許多手機用戶形成騷擾,它受到紐約警方和聯邦調查局嚴正看待的時間點可回溯到2016年,當時立案通報的受騙金額是340萬美金,隔年又增加到450萬,2018年到2019年再創高峰,加計三年超過350起的投訴案,損失竟累計達到4000萬美金。被騙的對象同時包括中國留學生、教師等高知識分子,這也是引起美方注目的原因之一。

這一詐騙方式,主要由詐騙集團製作中文語音,撥打給設籍紐約的手機用戶,內容大致分成幾類,一是以「中國駐紐約總領館」為名,通知對方在不明包裹里發現了他的護照、社會保險卡或信用卡,要求其提供個資核對,目標上鈎後,再一步步以「協助中國官方執法」等說詞,誘導他到銀行匯款「花錢了事」;另一方式是在正牌的中國駐紐約總領館上網公布反詐騙公告後,詐騙集團再改為喬扮成中國的快遞公司,通知對方領取包裹,後續布局同樣是導向花錢消災;版本之一還有偽裝成中國信用卡公司,通知被害者卡費逾期未繳,除非立刻匯錢(通常會提供中國或香港帳號),否則可能被美國驅逐出境再被引渡回中國服刑。總之,相較著重「利誘」的詐騙,針對中國移民的詐騙則多了「威脅」手段。以「中國駐紐約總領館」之名行騙的成功率顯然不低,所以儘管中國總領館多次公告提醒民眾不要上當,目前詐騙集團仍是三種身分交替使用。

紐約詐騙手法日新月異,紐約州司法部門曾深入研究問題核心,發現被詐騙的外來移民尤其很容易相信同背景、文化、語言者所說的話,「同族裔群體」雖然能提供移民者生活上許多有用的經驗,減少異地文化衝擊造成的不安,但詐騙集團最擅長的就是利用同族裔群體間的信任感,這也是為什麼詐騙總是自己人騙自己人的原因。

不過,美國警方和FBI另外發現,中國移民受詐騙的案例之所以遠高於其他族裔,其因素可能又更加複雜,不然也不會從2016年到今天,「中國駐紐約總領館騙局」這一陳不變的詐騙手法還能不斷奏效。

例如2018年《紐約客》其中一期的報導就提到,在採訪了中國移民受害人後,發現「中國駐紐約總領館騙局」不只是利用了中國移民出於「族裔關係」的信任感,還抓准了中國移民長期處於政治不確定性下的困惑,也就是詐騙集團針對中國移民的行騙技巧,尤其滲雜了政治氣氛的設局。亦即當年起,正是習近平啟動全面反腐行動的開始,所謂以「獵狐」、「天網」緝捕中國海外金融犯罪官員的消息經常上報,這讓中國海外移民相信,中國政府的手確實有可能伸進美國。

加上來自中國政府長期在人民心中營造出的監控壓力,已讓即使自認在紐約當地奉公守法的海外移民,也不免擔心到了美國仍可能被盯上,如果接到電話那段時間剛好有資金匯兌往來中國和美國,就更有理由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出了什麼問題。雖然當地媒體多次在報導中提醒民眾,避免被騙的最好方法,就是接起電話,聽到另一端傳來語音錄音就直接掛斷,但這個提醒在中國移民身上效果並不好,因為「誰敢掛掉自稱代表中國總領館的電話」?就像《紐約客》報導所說的,這一詐騙情境,不僅融入了當前的政治氣候,還適時利用了中國人對通訊安全和個人隱私的焦慮感。

於是,語言上的信任、異地法令的陌生,加上對中國政府潛在的畏懼,「中國駐紐約總領館騙局」便得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就像多數電話詐騙,美國警方對「中國駐紐約總領館騙局」一直以來只能做到警示防範,因為詐騙方多隱身紐約之外的國家,很難揪出真正幕後黑手。雖然詐騙電話並非只針對中國移民撥打,而是地毯式隨機布線,但其實也就是針對「聽得懂中文的人」而已,只是聽得懂中文是一回事,若對中國政府心存布畏,通常就更容易上當受騙了。

(※作者為《上報》主筆,全文轉自上報)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