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夜」(Halloween)不是「萬聖節」

瑞淵
2022-11-04  更新: 2022-11-07
image
美國人在南瓜上雕刻鬼臉、取代古凱爾特人的大頭菜燈籠(圖:Adobe Stock)

10月29日,韓國首都首爾梨泰院傳出狂歡「萬聖夜」的人群發生擁擠踩壓事故,死傷230多人,震驚世界。

媒體在報道中,都習慣把「萬聖夜」(Halloween)說成「萬聖節」(All Saints Day),其實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1月入冬,人們把11月1日看作是新年的開始。因為從這一天起,人們就須面對寒冷、黑暗、而且食物短缺的冬季。

約公元前500年,一群生活在愛爾蘭的凱爾特人依照民傳習俗形成了一種告別過去的特別民間聚會稱之為「鬼節」。他們認為10月31日是舊年的最後一天,通向陰間的大門會敞開,被困在陽間的死者靈魂的會被釋放前往陰間,因此10月31日晚上,大量鬼魂會出沒在活人的世界,在大街上遊蕩。

凱爾特人為了保護自己,免遭鬼魂騷擾,當天夜裡都會特意穿上奇特的服飾及作化妝,將自己打扮成鬼怪,令真正的鬼魂錯以為他們是同類。他們也會點燃篝火及由大頭菜製成的燈籠來嚇走鬼魂。他們還會準備一袋食物來供鬼魂享用,希望它們之後能乖乖「上路」、前往陰間。

人們希望通過一次盛大的活動,送走殘留在人世間的陰霾與鬼魂,彼此同心協力地渡過冬季。

但這種不分「罪人」與「聖徒」的驅除陰魂活動並不被神職人員所接受,不斷對這個活動進行改造,最終決定將活動改在11月1日,並定性為紀念所有過世的聖人的日子,取名叫「萬聖節」(All Saints Day),中文也叫(諸聖節、諸聖日)。

但凱爾特人依然相信鬼門關開的傳說,故依然保留他們在10月31日晚的「嚇鬼」儀式,他們配合神職人員的規定,卻將10月31日晚稱為萬聖節前夜(All Hallows Eve),其後這晚變成現今的「萬聖夜」(Halloween)。

之後,一些愛爾蘭人在1800年代移民到美國,並將他們的「萬聖夜」習俗帶到當地。「萬聖夜」於是成為美國的節日之一,逐漸地,「萬聖夜」融進了美國文化,減少了宗教色彩。他們還在南瓜上雕刻鬼臉、取代古凱爾特人的大頭菜燈籠。並增加了「不給糖就搗蛋」(Trick-or-treating)遊戲,也就形成了小朋友在「萬聖夜」挨家挨戶地索要糖果的習俗。

該活動長期流行於美國、不列顛群島、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等西方國家,現今,一些東方國家如韓國、日本等也火熱地成為年親人參與的娛樂性慶典。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