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影片」重播引起的熱議

美國之音
2021-04-12
image
中共紅色經典之一《紅色娘子軍》(圖片來源:Buyenlarge/Getty Images)

中共各地相繼推出百部紅色經典影片迎接建黨百年。老電影滿足人們懷舊情結的同時,再次勾起他們對以往政治運動,尤其是文革期間電影界乃至整個文藝界深重災難的回憶。評論認為,這是中共黨史中有血有肉的部分。

大批老電影亮相 

中國國家電影局近日印發中共百年慶祝《優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動的通知》,4月至12月期間,《紅色娘子軍》、《鐵道游擊隊》、《南征北戰》、《上甘嶺》、《小兵張嘎》、《地雷戰》、《紅日》、《英雄兒女》等很多反映國共內戰、朝鮮戰爭、抗日戰爭,以及「文革」題材的影片陸續在全國各地上映。 

報道說,上海約100家主要電影院參與此次活動,河南省教育廳啟動「百部電影進課堂」,廣東有地方特別組織100部100場紅色經典膠片電影,例如《地道戰》等,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軍營,希望打造展映時,「市民聞聲趕來,早早占位,追着電影放映機跑的景象」。

報道顯示,有電影院老闆對當局指令播放紅色經典影片很憂慮,擔心上座率不高直接影響影院營業收入,希望當局能有所政策補償。按照常規,中共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往往會出資組織免費觀看。

懷念老電影藝術家 

中共宣傳部門高級官員推介這次影展時說,中共百年奮鬥征程中,高度重視文化文藝工作,形成大量記錄歷史偉業、展現奮鬥歷程的優秀文藝作品,其中有些作品可以說是經久不衰、成為經典。

影展期間100多位中國老電影藝術家肖像攝影展,將在一些城市的影劇院陳列,輿論對此反應十分強烈,久違的這些藝術家們歷次政治運動中的個人遭遇,依然廣為人知,是民族的時代集體記憶。

文革史專家宋永毅對美國之音說,中共推薦的百部影片,尤其是那些黑白老片,使人們再次想起荒唐的文革年代,1966年夏季上海就出現被紅衛兵批為毒草的百部影片傳單,其中有《早春二月》、《五朵金花》等,他的文革數據庫就有收錄。

宋永毅說,既然拿這些片子出來放:「那麼敢不敢公布這些老片在文革中間,或者文革以前,那些演員和導演受整的經歷?每一部片子都是這些導演和演員的血淚史,多少老片子的導演、演員在文革中受衝擊,有人被迫害致死,有的被迫自殺。」

「北京市文藝」刊登的「文革中身亡的175位大師」中,就有很多「電影藝術家」,其中包括上述經典老片的編導和演員。

《中國當代電影藝術史》的數據說,文革期間上海電影製片廠全廠1000多名員工,受到批鬥的競達309人,迫害非正常死亡16人,全廠108名編劇導演,被非法審查關押104人。

北京電影製片廠全廠800人,被揪斗的共有300餘人,殘害致死的7人。長春電影製片廠中層以上幹部290人,其中116人被定各種罪名,全廠三分之二生產力量(521人)被註銷長春戶口,強令遷到農村長期插隊落戶。

1949-1966年17年的中國電影被稱為「十七年電影」,文革時期被視為「文藝毒草」,統統遭到批判,統統禁止放映。

紅色經典的兩面性 

輿論多角度評說紅色經典電影。宋永毅表示,老電影具有兩面性,其中很多具有進步價值取向,不過,電影作品都必須服從中共政治需要,是黨的宣傳工具,例如《英雄兒女》中表現的兄妹情、父子情、父女愛,大團圓這些反映人類之愛的人文情節,則被扣上「資產階級人性論」等帽子,被禁演,遭批判。 

不過,宋永毅說,不能無視描寫抗美援朝戰爭題材影片違背歷史的一面,那場戰爭的起因是金日成部隊首先突破三八線,侵略南朝鮮(韓國),從而引起國際抵制,繼而引發半島戰爭國際化,那裡複雜的國際政治生態持續至今。

另外,紅色經典影片對抗日戰爭的描寫,總體都順從中共軍隊是抗戰主力的歷史虛無主義敘事。評論認為,只是文革結束後,國民黨抗戰的史實得到一定承認,1986年影片《血戰台兒莊》「一反流行的宣傳口吻」,使之成為紅色影片受中共政治影響的經典範例。 

經典影片的真實性 

河北退休教授杜先生表示,不能否定老電影的真實性:「我相信很多影片中英雄是真實存在的,事跡可能也是有的,我認為,共產黨歷史上號召起來的平民百姓,英勇戰鬥,光榮犧牲,為了事業非常純真地投身革命的青年,包括知識分子、青年學生,歷史上是存在這批人的,因此他們成為電影中的原型。」

杜先生透露,他的父輩中就有親自參加抗日戰爭的,不過,他同時表示,對中國更年輕觀眾,這次紅色經典影展可能意義和作用不大,年輕人文化娛樂渠道雖然受到當局管制,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獲取資訊的手段實在很多,與文化生活枯燥,信息閉塞的鎖國時代不能同日而語。 

看老電影懷舊 

北京一位喜愛老電影的科技人員徐先生對美國之音說:「通過老電影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文化,很有特點的城市環境,不是說當時的環境不好,而是說那些十分具有特點的文化遺蹟如今都不在了,老電影拍攝時留下了這些舊時代的痕跡,這是我最愛看的鏡頭,而不是影片描寫的內戰、打仗、鬥爭的內容。」

他是指《青春之歌》、《地下尖兵》、《停戰以後》等很多有老北京景象的影片,尤其喜愛影片中的高大城牆、巍峨城樓、參天古柏掩映的古建,幽靜的胡同,還有老火車。

徐先生還說,老電影保留的珍貴城市景觀遺產資料,是中國城市現代化的歷史坐標,「是社會穩定,不再打仗、對外開放的結果」,只是為此付出的歷史遺產代價實在高昂,有歷史經驗值得汲取。 

前事不忘 

中國改革開放後政治氣氛相對寬鬆年代,電影界和文藝界命運迴轉,受迫害的藝術家得到平反,部分有幸健在的還很活躍。然而,文革是否會重演,動亂禍根能否根除,瘋狂時代的國家和民族教訓能否汲取,成為輿論私下關注的焦點。

河北退休教授杜先生說,百部老片背後的個人故事,是中共建國後黨史一個重要側面,是目前依然健在的50後、60後、70後觀眾集體記憶,是大家聚會重溫青春歲月的一個老話題。中國尚有大批,其中包括黨內,看着這些老電影走過來的清醒人士,他們也都擔心文革捲土重來,並說,如今那些小粉紅就有當年紅衛兵的影子。

文革史專家宋永毅說:「我覺得目前習近平的意識形態,完全是想時光倒轉,但是,歷史的車輪不可阻擋。」

他說,史學界有句老話,歷史不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共所謂紅色經典影片背後的這些故事,的確曾在中國發生,不能忘記。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