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體制內女性找對象越來越難?

維舟
2024-03-07
image
網絡圖片

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去內蒙古旅行,在火車上遇到一位當地農民,他好奇地談到那會兒剛出現的「剩女」現象,小心翼翼地問我,是不是在上海真的這樣,當得到肯定答覆之後,他撓着頭一臉困惑地說:「怪了怪了,俺們這裡只有男的找不到老婆,女的不會嫁不出去。」

在當時,大齡單身女性的確主要還只是一種大城市現象,然而現在,有一個特殊群體甚至比大城市女性更不好找對象,那就是體制內女性——尤其是縣城的體制內女性。

大城市裡再怎麼難,至少「魚塘」夠大,只要有耐心,還是能撈到自己想要的,然而一個縣城通常不過數萬人,可挑選的範圍就窄了很多。與此同時,越是小地方往往越是注重「門當戶對」的面子,而這在婚戀觀上首先意味着就算女性本人願意下嫁,父母也很難接受,那可挑選的餘地勢必就更小了。

在任何一個普通的中國縣城,體制內公務員,那都差不多是本地最好的工作了,如果不肯下嫁,那最好的選擇就是也找一個公務員,然而問題在於:這兩年來體制內的性別比例越來越失衡。2021年上半年成都公務員擬錄用公示的男女比例為148:249,下沉到縣一級,女性只多不少。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歐陽靜、馬海鵬2018-2019年間調研了中部某縣,發現該縣2008年以來體制內新招聘2993人,女性就占了1895人(63.3%),而其中30歲以上未婚女性就有248人,結論發現,「縣域『剩女』具有明顯的『體制』特點,主要出現在縣鄉黨政機關和事業機關內」,教育系統里更是幾乎每所學校都有大量未婚女教師,她們在縣域婚姻市場上成了弱勢群體,「不僅失去了主動挑選的主體地位,而且處於被動『剩下』的尷尬境地」。

為什麼體制內會出現這樣「女多男少」的結構性不平衡?楊詩棟等人的研究《女生,從高校學生會骨幹到公務員?》發現,在高校學生組織中,「女性優勢」普遍存在,女生在溝通能力、統籌能力這兩個方面明顯強於男生。女性更願意向主流評價體系靠攏,將「穩定」視為自我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評判指標,這又使得她們有更強的意願考公,這是在社會價值觀浸染下追求最大收益的選擇。

如果說以前的女性知識精英還能憑藉自己的學歷和能力,在大城市開啟人生的無限可能,那麼近年來的一個現實是:要留在大城市,機會越來越少,要付出的成本卻越來越高昂,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開始務實考慮「性價比」更高的選擇,那就是回老家的小城市。然而這麼一來,她們又會遇到一個新的現實困境:越是小地方,「體面」的工作機會就越少。

在這種情況下,考公就成了救命稻草,在許多方面都符合女生及其家長的務實打算:只要進入體制內,至少工作安穩有保障,也不需要像做生意那樣承擔太多風險,婚後還能兼顧家庭(特別是育兒),哪怕收入不高,但個人生活質量有了下限的保障。相比起來,小地方的私企普遍缺乏勞動保障,風險很大,社會也不鼓勵女性創業、闖蕩,正因此,家長也普遍認為,女孩子最好謀一個安穩的飯碗,更傾向於進體制內。

之所以如此,說到底是因為女性所面臨的選擇比男性要少得多:雖然理論上說,現在絕大部分職業都向女性開放了,但在現實中,無論是社會角色期待,還是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都使得女性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進行選擇。其結果,哪怕絕大部分同等條件的崗位,女性崗位的報錄比是男性崗位的2-3倍起,如此激烈的競爭仍然沒有打退女生的考公熱情。有些男生可能考公一年沒考上就算了,但女生有的卻困在考研考編中五年之久,因為她們的生活通道更為狹窄。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然而,更難的還在後頭:就算她們考編成功上岸,還有婚戀這一關。父母和女兒再三理性權衡下來,回老家小城市當公務員是性價比最高的理性選擇,但隨後就會發現,唯一麻煩的就是很難找到合適的對象。

在大都市裡,婚姻還可能是兩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基於浪漫情感的自願結合,但婚戀市場越往下沉,就越帶有「拉出來配對」的粗暴風格。這樣的配對,雙方情感往往都根本來不及培養,首先就考慮各自出身的種種「硬指標」了。城裡女性找對象難往往是因為條件太高(婚戀網站VIP付費找對象的都是大齡優質女青年,占了8成),這未必是她們自己「太挑」,有時也是「男強女弱」的婚配觀念,使得許多男人擔心自己「鎮不住」。

現在的年輕一代女性已經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全社會的婚戀觀念變遷卻嚴重滯後。她們但凡多去相親幾次就會心灰意冷地發現:人們仍然普遍相信女性在婚戀市場上的「黃金期」很短暫,22歲大學畢業,在小縣城25歲還未出嫁的話,父母就得着急了,一過30歲這道坎就更難了。不像男人30多歲只要事業有成,完全沒問題,女性仿佛就急劇「貶值」了,不管你多優秀、有什麼樣的理想抱負,本質上你發現,在婚戀市場上你的價值還是體現在子宮上。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不久前,情感專欄作家連岳就提到一個案例:37歲女海歸,對離異有娃無房的男人有所顧慮,就已經被看作是不切實際了,底下一堆人說「男的是公務員,條件好,但她就要生不出孩子了」。時至今日,對很多男性來說,找老婆從根本上而言仍然只是找個子宮,甚至只要年輕能生,別的都可以不挑;但你可想而知,這樣的價值觀很難讓覺醒了的女性接受,那些離異的女性甚至更挑,因為她們的想法是:我好不容易跳出火坑,為什麼還要再跳一次?

也就是說,在這種傳統男權社會價值觀占主導的地方,男性仍然普遍認為,婚姻的目的就是生育,女人的基本功能就是生孩子,有時還必須得是男孩;然而對越來越多的新女性來說,抱有這種想法的男性本身就不是合適的婚戀對象,不僅因為這否定了她們的自身價值,也無法滿足她們的情感需求。

《南方周末》記者在皖北某縣觀察縣城青年相親市場時發現,男生自我介紹完,女生離場一大半。這有時是因為話不投機,但更多時候是因為男性身上沒什麼特別能吸引她們的地方。有位女性朋友曾和我說,她的老同學大齡單身,感嘆家裡什麼都有了,唯一的遺憾就是每天回家來涼鍋冷灶的;我這位朋友基於對本地男人的了解,當即就回了一句:「那你要是結婚了,回家來就是涼鍋冷灶再加一個大爺。」

按照經濟學原理,激勵相容就可以持續,否則就難以持續。傳統社會的模式,婚姻對女性而言往往是一種謀生手段:女性不怎麼在家庭之外工作,部分也是因為確實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那麼男主外女主內的安排,至少在當時也算是激勵相容的。到了現代社會,像體制內的女性本身就已有了穩定的獨立經濟收入來源,很多女性賺錢能力甚至可能比另一半更高,還指望她伏低做小可就真太考驗你的手段了。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這種「結婚難」的問題,乍看起來是「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但說到底關鍵還是在人的觀念上:兩邊都無法接受「下嫁」,也都不願意做出自我調適,與此同時,全社會又繼續死守着原有的婚戀觀念,愛情、婚姻、生育的神聖三位一體不可撼動。對無數焦慮的女生家長們來說,「結婚」仍是人生中的必經階段,而不僅僅是一個選項,然而對很多新女性來說,如果結婚到頭來只是降低自己生活質量,那為什麼非結不可?

在前些年上映的電影《愛情神話》中,有一點明確無誤:在三位女人的生活中,男人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男主角老白或多或少都給她們帶來了快樂,但她們沒有他,也能過得不錯,生活的精彩程度,並不會受到影響。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單身女性的時代》一書說得好:「現代女性有更多的自由選擇,她們面前有無數條可供選擇的道路,它們蜿蜒交錯,一路上有愛,性,夥伴關係,為人父母,事業和友誼,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向前延伸。所以說,女性單身不是一種『約束』,恰恰相反,它是『解放』。」這當然不是說女性都單身才好,而只是說,包括女性在內的所有人,都應當先立足於獨立自主的生活,愛情、婚姻和生育都應當是加分項和選項,而不是沉重的任務和枷鎖。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活法,單身也只是一個選擇,然而在我們社會,女性大齡未婚卻被普遍看作是一個「問題」,並且主要根源是她們缺乏結婚意願。當然,男性打光棍也是老大難,但社會認知是覺得他們不是不想結婚,只是結不了,所以才需要分配老婆。這其中透露出這樣一層意思:出現這樣的狀況,男性不用調整,而應當由女性做出自我調整,「往回走」,那就問題解決了,但問題真的在這裡嗎?

在我看來,縣城體制內女性找對象難,反倒是一個積極的社會變化,因為這意味着在這樣基層的社會,也開始有新女性不願意固守傳統的婚戀模式,不肯將就,而堅持更高的婚戀質量和生活品質。問題不是她們「要求太高」,而是當地男性的素質整體低於女性,無法自我調適,響應這樣的需求。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本質上,這是兩種舊模式(「不下嫁」和「必須結婚」)的拉鋸與對決。真正的出路不應該是硬要求女性迫於現實勉強妥協(那樣恐怕結婚了也不幸福),而是為她們提供更多選擇,那就需要打破原有的觀念,既不是「非結不可」,也不是不能下嫁,尤為重要的是男性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等到哪一天,這種「雌性選擇機制」能促使社會有所改變時,或許我們才能說,積極的變化真的發生了。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維舟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鍾睒睒,太猛了!

魏春亮  2024-11-25

匹夫不可奪志

馮睎乾十三維度  2024-11-25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