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們會對何偉說:歡迎回來

張3豐
2024-07-20
image
網絡圖片

朋友傳來何偉在紐約演講的消息,他依然希望有一天能回到中國。

他談到自己在川大教書和當初在涪陵的不同:現在的孩子們個子都高多了。很多男生比他高,有一些女孩子也比他高,而90年代在涪陵的時候,學生都比他矮。

年輕人普遍更高、更好看了,這可能社會進步最直接的反映。

何偉也談到當初川大選擇不和他續約的遺憾。其實,他對川大意見不是很大。他談到有學生舉報他(舉報老師畢竟不是新鮮事),學校也不了了之。

下面的話是我的想法,和他的演講無關:

匹茲堡學院選擇不續約,其實是感知「時代氛圍」後的反映,一種「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心態。一個學校多一個好的寫作老師,不算什麼成績,但是多一個有名的美國人,總會讓人不安。

我不知道具體是誰做出了這個決定。現在看來,這個決定依然是錯的。我的意思是,不續約儘管「很安全」,如果選擇續約,也沒有什麼風險。

當下,很多人出於一種恐懼或「假想的最壞結果」來行事。這是中國智慧,但是正是因為這種智慧,才讓一些事變得更壞。反過來說,如果你選擇「有所作為」,又會怎樣呢?

實際上,成都失去了美領館,又失去了何偉,終究是損失。如果換算成錢,值多少個億?當然,撤銷領館不是成都能決定的,但是「失去何偉」,卻是一個失誤。

去年去美國訪學的時候,我不得不去瀋陽辦理簽證,然後從那裡出境。邊檢女警官掃碼放行後,還問了我一句:你在成都為什麼要從瀋陽出境啊?「因為我們沒有美領館啦。」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聯繫我,問我認不識認識美國人。一個地方想辦一個國際旅遊節,如果能有美國人(最好是旅遊業相關背景)到場,看上去會比較和諧。很可惜,我不認識在成都的美國人了。成都的外國人數量今年有所回升,但是和2019年以前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了。

我完全能理解主辦方的想法,也支持他們。這是一種「和世界連結」的渴望,過去幾十年,這個渴望讓中國進步。在洛杉磯的時候,我吃地道的川菜,服務員也是成都過去的,我感受到的不是什麼鄉愁,而是這種「世界主義」。

我也理解何偉的渴望。他對中國的喜愛,讓一些美國人不適。從《江城》《尋路中國》開始,他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作家,而不再僅僅是記者。儘管用英語寫作,面對的也是美國讀者,但是他在很大程度上算是一位「中國作家」,因為他講起中國故事來更得心應手。

在紐約,他說,「想回到中國」,而不是「去中國」。這讓我想起很多年前,我回河南老家過年,臨別的時候對我媽說:「明天我要回成都」。她說:什麼?你說的是「回」?

我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對他說:歡迎回來。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 城市的地得

猜你喜歡

終究是祝局長扛下了所有

木蹊  2024-08-05

小馬和他們不一樣

楊乃悟  2024-07-30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