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政變下的緬甸 中國將坐收漁利?

嘎弩
2021-02-04  更新: 2021-02-05
image
2月2日,緬甸發生政變後有軍人在街上維持秩序。(圖:STR/AFP via Getty Images)

2月1日,緬甸軍方突然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自2011年開始的民選政府,逮捕了緬甸的實質領袖昂山素姬和總統溫敏在內等政治領袖,並控制了主要的新聞廣播機構,切斷了互聯網和航班等,緬甸全面恢復了軍事統治。政變驚動世界,引發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政府皆表達強烈譴責,要求緬甸應該恢復民主。輿論再次聚焦曾經的「人權鬥士」,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昂山素姬。

緬甸軍事政變

2020年11月8日,緬甸舉行全國大選,結果昂山素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贏得了83%的議會席位,被視為親軍方的政黨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在476席中只取得33席。這是自2015年之後,「全國民主聯盟」再一次得到壓倒性勝利,再度將與統治緬甸有近50年的軍隊來分享權力,現年75歲的昂山素姬有望繼續留任國務資政。

根據2008年由軍政府頒布的緬甸憲法規定,緬甸軍方人員可以自動取得議會25%的議會席位,軍方可以控制政府的三個重要部委。

但反對派聯邦鞏固與發展黨拒絕接受投票結果,隨即指控選舉有舞弊,並要求選舉委員會進行調查。該舞弊指控獲得緬甸軍方的支持,據中央社報導,緬甸軍方曾數度要求選舉委員會公布大選最終選舉人名冊,但一直未能如願。軍方表示,要拿到選舉人名冊才能交叉比對是否有作票。軍方聲稱,全緬甸共有860萬起選舉舞弊。

針對軍方指控大選存在大規模舞弊,緬甸選舉委員會駁斥相關指控,並稱無任何謬誤大到足以影響選舉可靠性。

2021年1月26日,緬甸軍方警告說,如果其所指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將「採取行動」。

2月1日,議會將開會認可選舉結果,並批准下一屆政府,獲勝的全國民主聯盟將進入第二個任期。結果緬甸軍方發動政變,軍人包圍了議會,並拘留了昂山素姬和總統溫敏,以及內閣部長、多個地區的首席部長、反對派政治人物、作家和活動人士。

緬甸進入緊急狀態
2月1日,昂山素季、總統溫敏及一些民盟高級官員突然被軍方扣押,緬甸目前進入緊急狀態。(圖: STR/AFP via Getty Images)

新委任的代總統,前軍方副總司令敏瑞(Myint Swe)奪權後,隨即發表聲明重申軍方的指控:「在2020年11月8日舉行的多黨派選舉中,選舉委員會無法解決選民清單中的嚴重問題。」

軍方擁有的渺瓦底電視台也發布消息稱,軍方行動是依照 2008年憲法,該憲法允許軍方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消息稱緊急狀態將持續一年。

據紐約時報報導,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後,迅速控制了緬甸的基礎設施,暫停了大部份電視廣播並取消了所有國內和國際航班。

在主要城市,電話和互聯網暫停。股市和商業銀行已經關閉,在有些地方,人們在自動取款機前排起了長隊。在該國最大的城市和前首都仰光,民眾沖向市場囤積食品和其他補給。

2月2日,軍方宣布釋放所有被拘押的人員,但要求他們必須留於家中,形同軟禁。全民盟官員齊托(Kyi Toe)於臉書上透露稱,目前昂山素姬被軟禁於奈比多家中,她的活動範圍只限住家和院子,不得對外聯繫。

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

昂山素姬是緬甸一名將軍的女兒,1945年她在仰光出生,2歲時,她的父親翁山將軍為了緬甸的獨立議題而與英國進行談判,卻於同年遭到政敵暗殺。15歲時,昂山素姬隨母親出任印度大使而離開緬甸,一直至1988年才返回到緬甸。

昂山素姬
2019年12月11日,昂山素姬站在聯合國國際法院。(圖:KOEN VAN WEEL/ANP/AFP via Getty Images)

返國的昂山素姬於同年就遇上了緬甸「8888民主運動」,緬甸人民群起反抗軍政權,但卻遭到殘酷的鎮壓,當時的她挺身而出,踏出從政的第一步。1988年8月26日的首次對群眾演說,她講了「我不能對祖國所發生的一切視若無睹」,因而感動無數的緬甸人。

在同年9月,昂山素姬組建了「全國民主聯盟」,於隔年迅速成為全緬最大的反對黨,但被軍政府扣上煽動騷亂罪名,而將她軟禁起來,這一禁就是14年,甚至連丈夫最後一面都未能見到。

1990年,緬甸軍政府迫於國際壓力舉行大選,可是軍方卻拒絕交出政權。

1991年,昂山素姬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卻無法出席領獎典禮。她一直到了2010年11月13日傍晚,才重獲自由,隨即開始率領全國民主聯盟投入國會補選。2012年4月,緬甸舉行了國會補選,昂山素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得了壓倒性勝利。

2012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連任後首次抵達緬甸訪問,在記者會上親切擁抱親吻昂山素姬,表達了對昂山素姬的大力支持。

2015年正式大選中,全國民主聯盟再次獲得了絕對的勝利,但由於昂山素姬的亡夫是英國人,兩個兒子均持有英國國籍,緬甸軍方阻撓她角逐總統。最終,昂山素姬進入政府內閣擔任緬甸外交部部長和總統府事務部長,並被任命為一個新的職位—國務資政,昂山素姬的聲勢攀上最高峰。

自2016年開始,由於緬甸軍隊的鎮壓與暴力屠殺,造成逾73萬名境內的穆斯林少數族裔的羅興亞人逃至鄰國孟加拉避難,演變成人道危機,聯合國和美國都指控緬甸犯下「種族清洗」罪行。國際輿論指昂山素姬拒絕譴責緬甸軍隊,拒絕採取任何措施制止強姦、謀殺甚至種族清洗的暴行,及拒絕承認有關暴行。

之前力挺昂山素姬的國際人士們,紛紛指控她不願譴責仍還大權在握的軍方或承認國內暴行,對於強暴、謀殺,以及可能的種族滅絕,視若無睹且不加阻止;她同時還遭到11名和平獎得主同發聲明對她提出的譴責。

先前她連續在包括英國、意大利、加拿大、澳洲等國家,獲得了各式和平與人權的獎項,後來已陸續遭到撤除或褫奪。

此外,昂山素姬還在2019年底前往海牙國際法院,替緬甸軍方進行辯護,且毫不猶豫地在法院聲稱,雖然無法排除對羅興亞人使用不相稱的武力,不過推斷有種族滅絕的意圖,是不完整及誤導的事實。

BBC因此發表文章稱,昂山素姬已經失去了道德地位,失去了不顧個人得失、願意為人權挺身而出者的崇高聲譽,她從「人權鬥士」演變到「種族屠殺」的辯護者。

紐約時報表示,許多人認為,昂山素姬與軍方的合作是務實之舉,將加速該國的全面民主化進程,但她在軍方政變中被拘捕似乎證明了軍方對民主的承諾是謊言。

拜登面臨第一場外交挑戰

緬甸的軍事政變,拘禁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緬甸實質領導人昂山素姬以及多位執政黨高層官員,讓上任不到一個月的美國總統拜登面臨其外交政策的第一場重大挑戰。

據美國網絡新聞網站《政治》(POLITICO)報導指出:拜登政府是否對緬甸迅速採取行動,還是與盟邦聯手,或只是展現美國的實力,都將牽動未來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分量。從另一方面來看,還涉及美國能否經得起在世界各國逐漸興起的獨裁主義挑戰。

拜登
美國總統拜登。(圖片來源 : Leigh Vogel/Getty Images)

據美國之音報導,白宮在2月1日發表聲明,指出美國在緬甸開始民主進程後取消了對該國的制裁。「緬甸民主進程倒退,美國必須立即重新審視制裁法律,並採取恰當措施」,聲明說。

與此同時,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民主黨領袖梅嫩德斯(Bob Menendez)呼籲美國和其他國家對緬甸軍方領導人採取「嚴格的經濟制裁」。

據法廣報導稱,熟悉拜登政府內部討論的消息人士表示,美國官員對於緬甸的狀況感到沮喪,其中因素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點,拜登團隊頗為手忙腳亂,設法協調各部會商討如何因應,包括在國內以及國際的因應策略。幕僚們也討論著是否要以「政變」描述這次事件。知情人士形容,狀況簡直「一團亂」。

過去幾年來,昂山素姬名譽嚴重受損,因為她的政府放任軍方對羅興雅穆斯林的種族屠殺。不過,昂山素姬仍被視為維持緬甸民主發展的重要人物。

《美國之音》引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員馬斯頓(Hunter Marston)說,由國務卿布林肯領導的一批人將人權和民主放在了拜登外交政策的核心,緬甸將成為一個真正的測試,看看他們是要維護民主和人權的價值,還是將重心放在地緣政治上來與對手中國競爭。

世界各方反應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將緬甸軍方的舉動稱為「對民主改革的沉重打擊」。聯合國安理會準備召開緊急會議, 並要求釋放據稱至少45名被拘押者。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譴責政變和對昂山素姬的「非法監禁」。歐盟領導人也發出了類似譴責。

但中國並沒有對緬甸軍方提出批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中國「注意到」緬甸的情況,「正在進一步了解情況」。

泰國、柬埔寨和菲律賓政府都效仿中國的回應,表示緬甸目前的態勢屬於該國內政。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尼西亞也發表聲明,呼籲緬甸各方「保持克制」。「我們強調,選舉各方應當在現有法律機制下解決分歧。」其外交部說。

曾在中國和越南執教數年的美國經濟學者克里斯‧鮑爾丁(Chris Balding)對美國之音說,亞太地區的國家為了應對北京在該地區咄咄逼人的外交態勢,正日益向中國靠攏。

「如果你看看泰國、柬埔寨等國的聲明,他們的措辭與中國外交部的用詞如出一轍,特別是談到『不干涉他國內政』這樣的字眼,」 鮑爾丁說,「我認為這些措辭不是偶然,這顯示了這些國家在外交領域正在向中方靠攏。」

若國際制裁 中國將坐收漁利

中緬之間有1,300英里的邊境線,中國是緬甸第二大投資者,僅次於新加坡。基於糟糕的人權紀錄,緬甸同西方的關係漸行漸遠,而與此同時,緬甸同中國的關係卻越來越密切,中國政府與昂山素姬以及關押她的軍方領導層都建立了友好關係。

就在緬甸軍方奪權的三周前,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緬甸首都內比都會見了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王毅在會見時表示,中國讚賞緬甸軍方以「民族振興為己任,從長遠角度思考國家未來發展,堅持中緬傳統友好,促進兩國『胞波』情誼」。王毅還表示,中國支持緬甸軍方在國家轉型發展進程中發揮應有作用,作出積極貢獻。

王毅與敏昂萊
今年1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左)在奈比多會見了緬甸武裝部隊軍方總司令敏昂萊。(圖:中國外交部官網)

有報導說,敏昂萊在與王毅會面期間曾提出11月選舉存在舞弊的說法。緬甸軍方稱此次採取行動是對選舉舞弊做出的反應。

德國基民盟與基社盟兩黨在聯邦議院的外交政策發言人哈特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說:「緬甸的政變讓人產生很多疑問。我不知道政變背後是否有大國在操弄。今年1月,中國外長出訪緬甸,並會見了緬甸軍方代表。或許中國政府當時鼓勵了緬甸軍方接管該國勢力。我要求歐盟針對整個政變背後的情況,展開詳細調查。」

據BBC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學者麥卡錫指出, 「緬甸軍方奪權後,掌權一年,實際上將孤立除中國之外的所有國際夥伴。」

有評論指出,國際社會對緬甸採取行動可能會使其遠離民主國家,投入中國懷抱。《華爾街日報》報導說,這產生了一種可能性,即美國的任何行動都可能進一步推動緬甸向中國靠攏。

日本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則在接受路透採訪時表示:「如果我們處理不當,緬甸可能會進一步遠離政治自由的民主國家,加入中國聯盟。」

他還對路透社表示,任何暫停日本與緬甸軍方合作計劃的舉動都可能導致中國贏得更大的影響力,可能破壞地區安全。

「一帶一路」走廊從緬甸通往印度洋

2020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緬甸。法新社說,北京向緬甸提出建議,興建一條中緬經濟走廊,如此北京可將影響力擴展到印度洋。緬甸因此對一帶一路戰略至關重要。

法廣稱,在緬政府被指控對羅興亞穆斯林實施「種族滅絕」受國際孤立之際,北京的支持對緬甸政府非常珍貴,北京承諾向緬甸投資數百億美元。

中緬的經濟合作一直被雙方看重,但也摩擦不斷,比如中國在緬甸修水庫和輸油管線對環境的衝擊導致緬甸民眾掀起反中國情緒,再加擔心負債太高,幾個龐大項目都處於擱置狀態。

北京在緬甸的旗艦項目包括一個龐大的工業區和耗資13億美元在西部若開邦Kyaukphyu興建的深水港。若開邦是羅興亞人悲劇的中心,它是緬軍屠殺羅興亞人的地方,儘管若開邦暴力衝突不斷,但緬甸當局仍將這裡設為經濟開放區。西方投資者拒絕前來,中國卻非常歡迎這個政策。

依照在2014年擱淺的中緬鐵路計劃,北京希望在若開邦深水港和昆明之間建一條近2,000公里的鐵路,與中緬油氣管線基本平行。這條鐵路線如果建成,將催生北京一帶一路通向印度洋的經濟走廊。

另一個北京的大項目是2009年簽署的,耗資36億美元的克欽邦密松(Myitsone)水壩項目。該項目兩年後被當地居民中斷。反對者指控該項目將導致相當新加坡的面積被水淹沒,並對伊洛瓦底江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昂山素姬曾率先反對這個大壩項目。

據報導分析,中國之所以在緬甸下足功夫,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在東南亞國家中,人口才5千多萬的緬甸,自然資源豐富,土地面積是台灣20倍大,礦產、水資源、農業資源十分充沛,所以成為中國「一帶一路」計劃的主要參與國之一;第二個原因是近年緬甸的「種族滅絕」行為導致歐美社會減少對緬甸政府的支持。

習近平的訪問沒有簽署任何重要的新協議,正在恢復處理的那些計劃也進度緩慢。

據分析稱,中方應該樂見緬甸政變,因為無論軍方還是昂山素姬政府,都將期待獲得中共政府的支持,北京在緬甸的國際事務中將有更大的發言權,在中緬的工程合作上,緬甸也會考慮向中共妥協。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中國A股慘綠 上證失守三千點大關

自由亞洲電台  2024-06-25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