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浪漫悲劇:盛世轉衰幕後是美色誤國還是另有深因?(上)

清簫
2023-05-01  更新: 2023-05-04
image
日本畫家細田榮之所繪楊貴妃畫像(圖源:維基百科)

本周,筆者在澳洲雪梨觀看了兩場「神韻藝術團」的演出。看完後有幾位朋友問我有何感想,並聊到了今年演出的眾多節目之一《唐玄宗與楊貴妃》。恰巧這是今年我印象最深、感觸最多的神韻節目之一,而且我也比較熟知大唐開元天寶年間由盛轉衰的這段歷史,所以本文就跟大家深入談一談這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背後有哪些事兒值得我們品味、有哪些歷史的教訓,同時也做個大膽且有趣的假設:假如歷史上沒有楊貴妃的出現,大唐盛世是否能多延續幾十年?

首先聊聊神韻節目《唐玄宗與楊貴妃》的觀後感。舞蹈和音樂是一如既往的精彩絕倫,在交響樂團扣人心弦的渲染加持下,「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這段生死訣別之淒痛仿佛擊碎了千年的時空間隔瀰漫眼前,沁入心中。

對唐玄宗落寞相思的重現也相當傳神動人——池苑依舊在,卻是改了朱顏,白了頭髮,物是人非。昔日桃李花開,佳人常伴;今宵梧桐葉落,任秋風掃,孤影難眠。月色成了傷心色,風聲成了斷腸聲,玄宗的相思如漫漫長夜沒有盡頭,朦朧中仿佛見到了「雲想衣裳花想容」的楊貴妃,她自畫中翩翩而來,一切是那麼真實,一切又彷若一場大夢;夢醒後,仍只餘白髮蒼蒼的他,黯然流連,不知又要經歷多少個「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看完神韻舞蹈演員的這幕演繹,我在觀眾席上也仿佛徘徊於某個時空,久久難忘,沉醉流連。

1
(圖片來源:神韻藝術團)

以上簡單聊了點觀看演出的體驗,下面不妨放飛思緒,一同走近並深入這悽美愛情故事後您可能不知道的歷史。

其實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一直都可謂婦孺皆知。從浪漫主義的角度看,白居易《長恨歌》中形容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這種跨越生死的情感確實成為了一段千年傳唱的佳話,古往今來民間許多人也同情這位絕世佳人香消玉殞,可憐她最終留得個「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無盡遺憾;但站在國家社稷、人倫道義的角度看,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是受到批判的,有人說這就屬於典型的美色誤國,紅顏禍水,不僅是不倫之戀,也是荒淫無道,是大唐由盛轉衰的重要罪魁禍首,毀掉了唐玄宗親手開創的開元盛世。

那麼究竟該怎樣評價他們二人?本系列文章將分三個部分循序漸進地探究其中的褒貶:

1、唐玄宗和楊貴妃從相知、相愛、更愛再到忍痛割愛的曲折情感歷程;

2、重色誤國是否為大唐盛世轉衰的根源?假如沒有楊貴妃,大唐的命運又會如何?

3、這段歷史給今人留下了哪些啟示?

 

1、比翼雙飛 樂極生悲

楊貴妃本名楊玉環,先是嫁給了壽王李瑁,從一個七品官的女兒成為了王妃。這壽王李瑁是何許人也?他其實是唐玄宗和武惠妃的兒子。所以楊玉環一開始算是唐玄宗的兒媳婦,而且李瑁和楊玉環堪稱天造地設的俊男靚女,相當般配。沒想到,這兩口子結婚才五年時間,就迎來了婚姻中的一大變故,而且這個變故還難以違抗。怎麼回事呢?原來是因為,唐玄宗看上了自己的兒媳婦。

中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傳統觀念看爹娶兒媳婦基本都屬於「人倫醜聞」,當時身為明君的唐玄宗肯定知道倫理綱常的道理,但他為什麼要冒著如此大的風險「搶」兒媳婦呢? 這裡就要提到三個背景:

1)隋唐之前中華大地上經歷了多民族碰撞交融的時代,所以唐代很大程度上受胡人風氣影響,而且開國皇帝李淵有鮮卑血統。北方少數民族文化與觀念並不排斥父納子妻或子納父妾這類現象。

2)與唐玄宗感情頗深的武惠妃突然去世,他深受刺激,思念過度,當時剛好是開元二十五年年底,唐玄宗已經打造了一個全面盛世,處於一種功成名就後想要懈怠的狀態,工作上也沒那麼忙碌了,所以這種心態下失去伴侶後內心更容易脆弱寂寞,促使急於尋找第二個武惠妃。需要強調一點:唐玄宗此時期盼的並不是後宮佳麗三千當中挑選出的美貌女子,而是像夫妻那樣心有靈犀、相濡以沫的生活與精神伴侶;再通俗點說,他這時候雖然對顏值有高要求,但看顏值不是第一位,而是誠心想「二婚」的。武惠妃死後,他的自我麻醉狀態持續了三年,直至開元二十八年十月,楊玉環宛如一縷春風走進了他冰封已久的內心。

3)有掩蓋醜事的渠道,當年武則天走的就是出家過渡路線。仿照前人的「經驗」,唐玄宗以為竇太后祈福的名義,敕書讓楊玉環出家為道姑,道號「太真」。天寶四年,玄宗命令楊玉環還俗,再冊封她為貴妃。

於是,文化、心理和歷史先例三大因素,促成了唐玄宗與楊玉環這一段頗具爭議的情緣。

回顧歷史上漢人統治的地區,不倫之事通常下場都比較慘。比如禮崩樂壞的東周,齊襄公跟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之間有過不倫戀,更嚴重的是文姜嫁給魯桓公後還不安分,魯桓公有次跟文姜一同拜訪齊國,文姜和齊襄公舊情復燃,魯桓公察覺後勃然大怒。齊襄公得知東窗事發,竟索性派大力士彭生害死了魯桓公,事後又把彭生當替罪羊處死了他。後來某天齊襄公出門狩獵,看見一頭野豬竄出,忽然旁邊有人高喊「是彭生!」齊襄公因作賊心虛,登時被嚇了個半死。魯國那邊也不好受,公元前707年發生大旱,相傳就是因為國君夫人文姜亂倫遭上天報應。

再一個例子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娶了李園的妹妹,在李園間接慫恿之下又把她獻給楚考烈王,春申君這樣做等同於把自己已經懷孕的老婆送給國君「偷天換日」,將來的太子實際上就是春申君自己的兒子。然而春申君冒如此大的人倫與政治風險,最後不僅沒從中撈到任何好處,反而遭李園害死。

再說回李楊二人的愛情故事。暫不提納妃光不光彩的爭議,既然已經相識,那又是如何加深感情的呢?又有什麼證據證實呢?天寶年間,通過兩次矛盾,兩人都認識到了彼此心中的位置。楊貴妃兩次被趕出皇宮,但每次都順利返回了皇宮,而且更加獲得專寵。

第一次楊貴妃被趕回娘家發生在天寶五年七月。《資治通鑑》記載:「妃以妒悍不遜,上怒,命送歸兄銛之第。是日,上不懌,比日中,猶未食。左右動不稱旨,橫被棰撻。高力士欲嘗上意,請悉載院中儲偫送貴妃,凡百餘車;上自分御膳以賜之。及夜,力士伏奏請迎貴妃歸院,遂開禁門而入。自是恩遇愈隆,後宮莫得進矣。」可以看出,楊貴妃當時吃醋了,而且態度不遜,導致玄宗一怒之下叫她回哥哥家去了,但楊貴妃走後還不到一天時間,玄宗就開始想她,甚至不思茶飯,侍從們稍有不順他的意他就發脾氣打人。幸虧高力士懂得皇帝的心意,在他一番建議之下,當晚楊貴妃就被接回來了。自從這件事後,玄宗對楊貴妃更加專情了,不再臨幸後宮裡其他女子。

第二次趕回娘家發生在天寶九年二月。《資治通鑑》記載:「楊貴妃復忤旨」,看來她又不聽皇上的話了,但《資治通鑑》沒有寫具體原因。這次夫妻鬧矛盾玄宗沒有像上次那樣馬上接回楊貴妃,不過有個叫吉溫的人站出來使了個激將法,說「陛下何愛宮中一席之地,不使之就死,豈忍辱之於外舍邪?」這句話相當於提醒唐玄宗不要忘記家庭內部糾紛要在家裡處理,不管矛盾有多大,楊貴妃畢竟不是外人。於是在旁人助攻之下,楊貴妃再度返宮,兩口子再次和好。《資治通鑑》在描述這段歷史時說:「上遽使高力士召還,寵待益深。」從「寵待益深」四字可以看出,在唐玄宗和楊貴妃身上,矛盾反而是升華感情的催化劑。

而之前的相識、相愛到更愛,更襯托出馬嵬坡之變中生離死別之悲。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清君側」為由發動叛亂,拉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大唐王朝也在此時到達了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天寶十五年六月初九,安祿山攻入京城長安東面的最後一道屏障——潼關。唐玄宗六月十二日決定放棄長安,向蜀地逃亡。

這一路上吃不飽還十分辛苦,禁軍士兵既有精神上的思鄉之痛、對未來感到絕望,也因身體受苦怨聲載道。駐入馬嵬坡驛站後,禁軍大將陳玄禮呼籲把楊國忠這個奸臣殺掉,恰巧有吐蕃的使臣攔住楊國忠的馬,士兵便大喊楊國忠勾通蕃使有造反之意,接著就有士兵上前將楊國忠斬首。

得知楊國忠死後,唐玄宗並沒有生氣,一方面因為他知道楊國忠是奸相,雖然明知他不會謀反,但殺之不可惜;另一方面為了安撫軍心並保住自己的性命,這種危險局面下他不能跟禁軍較真。他說,既然人已經殺了,大家就散去吧,但沒想到禁軍一動不動,直盯著他。問為何還不散去,禁軍回答說「賊本尚在」;陳玄禮解釋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這話對於唐玄宗來說簡直如萬箭穿心,愣了好一會兒,他當然捨不得殺楊貴妃。之後高力士在旁提醒:貴妃誠然無罪,但只有安撫軍心,皇上才能安全。唐玄宗無奈,只得同意賜死楊貴妃。

興平市馬嵬鎮楊貴妃墓
興平市馬嵬鎮楊貴妃墓(圖源:Acstar)

據《楊太真外傳》,訣別之際,楊貴妃對唐玄宗說:「願大家好住,妾誠負國恩,死無所恨。」禮佛之後,高力士便把楊貴妃勒死在佛堂之中。《長恨歌》中以文學手法對這一生離死別如是描寫:「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當然,《長恨歌》有文學誇張的成分,但今天我們仍可以推斷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確情深意濃,超越了一般的君妃關係,正如上文提到的根據《資治通鑑》所記,有吵有鬧還能和好,更像是一種家庭關係。楊貴妃死前的那句「死無所恨」也反映出她本質不壞,不屬於跟妲己相提並論的妖女,而且她甘願捨命成全所愛之人,說明她對唐玄宗的愛是相當真摯的。馬嵬坡之變的主要矛頭所指原本不是楊貴妃,她本無須死,卻成了眾人心中「不得不死」、為千夫所指的對象,著實令人同情憐憫。

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終究有其應受批判之處。首先,君子愛「美」,「娶」之有道,悲劇從父納子妻開始便已註定,倘若楊貴妃一生都只是壽王的王妃,她或許不會落得個「宛轉蛾眉馬前死」;

其次,唐玄宗整日與楊貴妃沉迷音樂歌舞,美酒美色,奢侈享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雙方都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眾所周知,作為帝王的唐玄宗在位後期不理朝政,嚴重失職;楊貴妃作為一個妃子雖然沒有國政義務,但有道德義務勸誡及引導國君勤政,她自己的奢侈放縱以及不作為也在加速王朝衰頹的路上推波助瀾。感情無對錯之分,但德行有高下之別,就算比翼雙飛的山盟海誓再動人,也會因德不配位而樂極生悲。

就褒貶的大小而言,唐玄宗應承擔的過錯更大,所以與其說紅顏禍水、美色誤國,不如說昔日那個勵精圖治的明君因自私自利,親手毀掉了大唐盛世、他自己以及楊貴妃的後半生。楊貴妃更大程度上是這場悲劇的受害者,而不是製造者。

那麼下一個問題來了:唐玄宗重色誤國難辭其咎,但是否還有比此更關鍵的因素和更深層的原因? 假如沒有楊貴妃,唐玄宗晚年就一定會保持他在開元前期勵精圖治的作風嗎?下期我將結合史料進一步分析。

(未完待續)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